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易参同契》,世简称《参同契》,是东汉魏伯阳祖师所著。它是我国和世界上已被公认为现存炼丹术著作中最古的一部丹书。千百年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和研究,养生家认为《参同契》的旨意是论内丹修炼的书;外丹家说《参同契》是论炉火烧炼的典籍;还有一种人认为《参同契》内、外丹兼并。本文所谈的炼丹术,专指外丹烧炼而言,试图从这一侧面来论述《周易参同契》的炼丹术对我国和世界科技史的重要贡献。我国现代著名化学专家袁翰青在其著《中国化学史论文集》中曾引证苏联学者涅克拉索夫“普通化学教程”里的话说:“中国学者魏伯阳的  相似文献   

2.
曹剑波 《宗教学研究》2002,20(1):104-111
本文以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为研究对象,着重挖掘《周易参同契》中外丹炼制的原理、要素、过程和功效。“鼎室中自是一天地”、“同类相从”思想和“三五与一”的模型是《周易参同契》中外丹炼制的原理。以太一炉为鼎炉,以铅汞为药物,以“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为火侯,是《周易参同契》所建构的外丹炼制的三大要素。其外丹炼制的过程为:1“以金为堤防”,筑固炉鼎;2用“六一泥”“固塞其际会,务令致完坚”;3采药归炉;4炼黄丹和灵丹;5伏食制玄黄。服食外丹的功效有:强身健体、发掘人体潜能和修道成仙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对"朱子删改《参同契》文本说"的回应。该说法认为,朱子以宋代之后才出现的"先天方位"思想作为诠释《参同契》思想的基本方向,为弥合其注释与正文之间的矛盾,朱子有选择地删改了《参同契》的文本。本文对该说的几个主要论据做出回应:针对在朱子之前《参同契》文本不稳定的观点,本文指出,《参同契》文本在唐代已经基本稳定,而唐宋之际阐发《参同契》的文献大量出现,导致了《参同契》与之相混同的现象;针对朱子首次把《参同契》所本无的"先天方位"思想强加到对《参同契》的解释中的说法,本文指出,在朱子之前已有先例以"乾坤坎离"释《参同契》的"牝牡四卦"的说法,而《参同契》本身也是陈抟、邵雍"先天方位"说的思想来源之一;最后,本文还就"朱子删改《参同契》文本说"的具体条目做出了分析,指出其判断多有失误。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从汉易学所主张的“易一名而含三义”义理出发,来考察《周易参同契》所蕴含的易学思想。从“易简”之义看,《参同契》突出了乾坤二卦法象着宇宙天地的生成变化法则及乾坤体性表现为“自然”而无人为的情态。从“变易”之义看,《参同契》主要是借鉴汉易学的“纳甲说”和“十二消息卦说”,来探讨天地判分之后阴阳之气的变通迭更过程。进而法象修仙之秩序或步骤。以及所应注意的火候进退或身体气息变化等。从“不易”之义看,《参同契》以乾坤二卦为体,坎离二卦为用,来比拟宇宙的张设布列之结构及相应变化过程。《参同契》已将《周易》之义理创造性地运用于炼丹的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5.
王沐 《中国道教》1984,(15):1-41
序言道家内炼功夫,从现存文献考证,成周时期已有系统记载。汉末会稽魏伯阳著《参同契》,义理精深,包罗广泛,被称为“万古丹经王”,实非虚誉。北宋张伯端更根据魏所述奥义,进一步将丹诀加以发挥。《四库提要》云:“是书专明金丹之要,与伯阳《参同契》并推为正宗。”清董德宁《悟真篇正义》自序云:“  相似文献   

6.
李刚 《周易研究》2012,(2):3-10
魏伯阳所撰《周易参同契》是运用《周易》原理来支撑金丹之道的滥觞。它以《周易》的变易原理作为道教神仙存在学说的理论基础,通过论说"物性可变",进而说明人也可变。人通过服炼金丹能够变化自己的身体而为神仙之体,即"変形而仙",从而可以超越生死。"变形而仙"思想并非《参同契》独创,而是有所本的。这一思想对后世道教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葛洪、陶弘景、沈汾等人皆明显继承了《参同契》的"变形而仙"说。  相似文献   

7.
炼精化炁,是内丹修炼中一个重要阶段。它是在筑基基础上进一步炼养精、气、神,是以神为用,合炼精、气,使之化为精气相结合的“?”。进而炼?化神,炼神还虚,最后由有入无,重返先天虚空。①作为明清丹家伍柳派的大师柳华阳,他精通全真清静丹法,尤对炼精化?阶段颇多独到的精彩论述。这里就此而论,探讨柳华阳内丹修持之“炼精化?”的思想。众所周知,药物、鼎炉、火候是内丹修为的三大因素,缺一即不能成丹。关于药物,不同内炼门派所指多有不同。在《金仙证论》中,柳华阳则将元精喻为药物。他指出:“欲望成其道者,先当保其精,精满然后气生,以此生气…  相似文献   

8.
内丹     
内丹名称是道教炼养方法的一种,与外丹名称相对。所谓外丹,即用铅汞三黄等药物。以炉火烧炼,九转成丹,服食以后,可以长生。此为道教服食部分;内丹系指炼养体内精气神,使之凝结,将身体比作丹鼎,将精气称作药物,将运神即以意领气比作火候。经过一定历程,在丹田凝聚,叫做结丹。我国炼养方术,在道教成立以前,已经流传。现在出土最古的为“行气玉佩铭”,郭沫若先生考据可能制于周安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80年);其次为战国时代屈原楚辞内《远游篇》,也具体叙述丹功功法。迨至东汉,会稽魏伯阳(与张陵同时)著《参同契》,详论内丹功法,当时作者不属于道教,仅为方士之书,但后来道教练养内丹,实以此为宗主。  相似文献   

9.
龙虎与丹经     
在南阳汉代画像石中,有一幅神秘的龙虎呼吸图(见篇末),这幅图的涵义学术界一直不得其解。我们在研究道家丹经的时候,才恍然悟出原来是有关丹经的形象图。《周易参同契》是丹经之祖,作者魏伯阳是东汉人,有丹经王的美称。该书朱子考异前序中引五代彭晓的话说:“魏伯阳会稽上虞人……得古人《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明杨升庵《古文参同契序》中说:“《参同契》为丹经之祖。”又引《悟真篇》中的话说:“叔通受学魏伯阳,留为万古丹经王。”在魏伯阳之先就有《龙虎经》流传于世,后经魏伯阳的实践与发挥,《龙虎经》便…  相似文献   

10.
一、《周易参同契》的内容问题书名《周易参同契》,相传为东汉魏伯阳所撰。据后蜀彭晓解释说:“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契合也。”但也有人解释为:“谓以《周易》、黄老、炉火三家相参同,以为本于大道。”明代的蒋一彪说得更简单一点。他只说:魏伯阳“约《周易》作《参同契》而己”。宋代朱熹在《赞》《参同契》之前,先  相似文献   

11.
《周易参同契》以《周易》卦爻象数作为符号,既说明外丹炉火,又隐含内丹修炼。“乾坤”多数学者认为就是比喻外丹炉鼎和内丹人身,本文认为还比喻金丹练就的形象以及阳极盛和阴极盛之时的火候。“坎离”主要指外丹的铅汞药物和内丹的元精(元气)、元神,而没有表示火候的涵义。“八卦”主要用于表示火候,实际上只用六卦(除去坎离二卦)。“十二消息卦”表示人身能量流的阴阳变化,即炼丹火候的阴阳消长变化。《参同契》巧妙地借用了《周易》卦爻符号表示火候,从而解决了时空、质量、场的转换问题,构成时空统一的、可顺可逆的四维模式,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大词典》等释"鄞鄂"为"边界""形体"义,并认为《参同契》中的两处"鄞鄂"亦是此义.此释有两处不足:首先,"鄞鄂"的内涵要比上述释义丰富得多;其次,以《参同契》句子为例不妥,《参同契》之"鄞鄂"在炼丹术中是专门术语,有其特定的专门语义."鄞鄂"源自垠鄂写法,垠鄂包括凹凸状纹饰、开放空间或器物、某空间的四周高起貌等含义.后两种含义为各种词典所无,但它们恰恰决定了"鄞鄂"用作道教炼丹术语时的含义,即表示炼内丹的神室和炼外丹的容器.而《中华道教大辞典》及其他专业词典将"鄞鄂"理解为元神和根蒂等,是借代或是其他比喻的修辞方式,或是空间重合的另外说法.  相似文献   

13.
一、参同契注《经典释文·周易音义》释“易”字曰:“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按:虞翻释“易”字首见于《参同契》,可知其注《参同契》要早于注《周易》。且虞氏注《周易》,多受《参同  相似文献   

14.
南宋时期的《参同契》注本和刊本,对宋元以后的《参同契》文献形态和内修(内丹)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理清道教思想史上《参同契》内修思想演变的脉络,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南宋时期的《参同契》的文献面貌和文献实态进行比较深入的考察。本稿试图以曾慥《道枢》和南宋刊行的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为线索展开论考。考虑到刊物的篇幅,本稿拟分两次刊出。  相似文献   

15.
东汉魏伯阳祖师著《参同契》,素有“万古丹经王”之称。前人在考证《参同契》作者生平事迹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着重试谈自《参同契》问世以来,有关注释阐幽《参同契》的版本情况,其目的是为从事《参同契》研究者及道教界养生炼丹者提供方便。因为,目前我们所见到《参同契》的注释版本达几十种,如果选好版本,无论对研究者或者养生家,都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与此同时,首先,我们还得从魏伯阳祖师著《参同契》说起。关于魏伯阳《参同契》作者的生平事迹,正史及《后汉史》等书,没有记载,五代彭晓《参同契解义序》中说:“魏伯阳,会稽上虞人,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  相似文献   

16.
俞琰(1253——1314)字玉吾,江苏吴郡人。自号“古吴石洞道人”、“林屋山人”、“洞天紫庭真逸”等,道号“全阳子”。乃宋末元初的著名易学家与道教内丹修炼家。其易学与道教内丹修炼相关的著作主要有:《周易参同契发挥》、《周易参同契释疑》、《易外别传》、《水中金诗》、《玄牝之门赋》等。其经学易方面的著作还有《周易集说》、《读易举要》等。对于易学与道教修炼的关系,早在东汉时期,便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对此作了专门的探讨。但此书所谈,一般认为讲的是炼外丹。自唐、五代以后,道教内丹修持渐趋兴盛,有不少…  相似文献   

17.
丹道为道教所重,亦素为道教徒所珍密。择徒授诀,必先盟以誓约,然后师徒授受,口口相传。尔后严谨脩持,方得有所成效。丹道分外丹和内丹,外丹炼五金八石以成金丹或药物,此实为我国化学之先驱。内丹功法,以己身为炉鼎,以自身之精、气、神为药物,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以求成丹。考内丹功法,其来已久,东汉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即已论及,不过隋唐以前,其名不显,自隋青霞子,五代吕洞宾加以弘扬,其名渐著,复经宋陈抟、张伯端,金王重阳之阐发,从此  相似文献   

18.
受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之影响,《参同契》在化学史、思想史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化学史领域,研究者开拓了自古以来未曾关注过的问题,讨论了《参同契》中的化学知识,尤其注重考察《参同契》对中国乃至世界化学史的影响。而在思想史研究方面,学者们全方位探讨了《参同契》涉及到的思想问题,诸如《参同契》所蕴藏的丹道思想及其与汉易、谶纬、黄老等的关系,还探讨了《参同契》在道教丹道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能产生的影响。前人的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研究态度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检讨、研究视域不足、研究深度不够、未能形成问题域、论证不充分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唐宋以来,对《参同契》的释读一直存有争议,以致各类注释的书籍版本杂错,歧异百出,然其本意却依然暗而不彰。原因无它,乃在于对其中几个关键字词的本意未能参透。本文一依《参同契》之内容与历史原貌,将文句阐释置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去把握,从而对《参同契》中的“大易”、“黄老”、“炉火”以及“根”、“一”、“元”、“内”等几个关键字词,做出了贴近原意的释读,为正确理解《参同契》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诠释系统。  相似文献   

20.
朱熹删改《参同契》经文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稿是本刊以前刊出的<南宋初期<参同契>文献实态的考察(上)(下)>的续篇.一般认为,丹经<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所撰,并以现在所知的文献形态传承至今.可是,前出论文考察了南宋初期<参同契>文献的实态,认为从隋唐五代至南宋初期,<参同契>文本实际上一直处在与<龙虎经><潜通诀>等丹经、丹诀互相混同的不安定状态中,当时,冠以<参同契>之名却与现行本不同的<参同契>文本大量存在,<参同契>也没有获得可为一般人认同的共同解释方向,一般认为最早带有内丹倾向的<参同契>注本--五代彭晓注本,也直到南宋初期才逐渐为人所知.本稿在上述论考的基础上,继续考察了南宋中、后期<参同契>文献的实态.笔者从考察中看出,一般所说的起源于<参同契>丹学思想的先天学理论,实际与<参同契>无关,所谓的先天易学实际上是建立在李之才、邵雍所述的先天卦变说基础上的.笔者还认为,在宋代易学史和<参同契>文献演变史中,实际上是朱熹第一个提出了先天学起源于<参同契>丹学思想的论说,朱熹为了把与<参同契>旧本(如<道藏>所收无名氏注本、阴注本和郑焕校正本所见彭注本等)不合的先天学理论导入到<参同契>思想解释中去,删除和更改了<参同契>旧本的经文,作成了所谓的<参同契>定本(<参同契考异>本).从南宋后期的<参同契>文献的基本情况来看,可以说,是<参同契考异>的刊行,才结束了持续到南宋初期和中期的<参同契>文献的不安定状态,朱熹<参同契考异>,对宋末元初的<参同契>注本、刊本产生很大的影响.到现在为止的道教研究,一直没有充分认识和探讨过朱熹<参同契考异>对南宋以来道教内修思想演变史和<参同契>文献演变史所产生的影响,今后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再作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