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柳堂及其后院(又称塔院)中的杨仁山居士墓塔,就在金陵刻经处内。在国外享有盛誉的金陵刻经处,位置在南京城内东南,现址为淮海路35号,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金陵刻经处是我国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它创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刻经处,也是近代第一家私人创办的融经书雕刻、印刷、流通及佛学研究于一体的佛经出版机构。金陵刻经处成立以后,如皋、杭  相似文献   

2.
《佛教文化》2011,(3):90-95
“我现在最关心也是最担心的就是传承人问题。我不希望技艺传到我手上就不能再传下去。”六朝古都南京繁华的新街口,有一处与喧哗格格不入的老房子,这里是国内唯一刻印、流通木版佛经,以佛学研究和印经讲学为事业的佛教学术文化机构——金陵刻经处。  相似文献   

3.
金陵刻经处创办一百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吕建福金陵刻经处是我国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由杨仁山居士于清同治五年(1866)创办。作为居士道场及刻印流通经籍之场所,金陵刻经处曾为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作出巨大贡献。金陵刻经处以佛学研究为基础,以印经、讲学为事业...  相似文献   

4.
<正>金陵刻经处是海内外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由被誉为"近代佛教复兴之父"的杨仁山居士创办于清朝同治五年(1866),欧阳竟无、吕澂等佛学大师薪火相传,传承发展至今,已有150年历史。金陵刻经处是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发源地、佛教法宝流通中心,也是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7月5日,中国佛教协会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金陵刻经处成立150周年纪念活动在南京举行。  相似文献   

5.
吕建福(金陵刻经处): 金陵刻经处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佛教经书出版机构和佛学研究机构,现在创办《佛教图书评论》,是继承了金陵刻经处的优良传 优良传统,也是适应时代的需要。杨仁山老居士当年创办金陵刻经处,不只是为了印行经书,更主要的是,他目睹当时佛教的衰颓之状及对佛教振兴能对当时社会大众作出贡献的信念而发下这个愿来,创下了这份事业,可以说是艰苦创业,惨淡经营,后来舍宅为“处”,使金陵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6,(7)
正金陵刻经处是海内外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由杨仁山居士于清同治五年(1866)创办,作为居士道场及经籍刻印、流通之场所,杨仁山居士在此讲学刻经40余年,刻印流通佛教经典百余万卷,印刷佛像十余万张,设立"癨洹精舍"、"佛学研究会"等佛教讲学和研究机构,造就了众多佛学人才,开中国近代佛学教育新风,对后来的佛学研究和佛教教育影响深远。杨仁山居士之后,欧阳竟无及吕贗先生等,复创支那内学院,精研法相,影响广泛,为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复兴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也为中国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6,(7)
正(2016年7月5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50周年。首先,我谨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向出席今天纪念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和良好祝愿。一个半世纪前,杨仁山居士联合佛教界有识之士发起刻印《净土四经》。这一今天看来普通的经典刻印行动,就如一缕希望的曙光,刺破民族危机与佛教衰颓的暗夜,标志着金陵刻经处的成立,揭开了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序幕。金陵刻经处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的策源  相似文献   

8.
江南佳丽地,六朝古都南京繁华竞富的市中心,有一极清净的去处,这便是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金陵刻经处。看云起潮落,红尘扰攘之中,金陵刻经处闹中取静,历140年风雨历程,一路走到了今天。2006年9月22日,秋风劲爽度江天,海会云集聚金陵,各方大德长老、檀越信施来到金陵刻经处,共同纪念金陵刻经处创立140周年,庆祝金陵刻经处传统木刻雕版印刷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祝祷赞颂,法喜充满。光风霁月,天欢地喜之中,金陵刻经处140年风雨历程,一幕一幕,一点一点,都在向我们演音说法……  相似文献   

9.
怀朴老     
提起朴老,追忆他对金陵刻经处的功德和功绩,就说不完,道不尽!抗日战争之中,金陵刻经处遭受日军严重破坏,刻经处创办人杨仁山老居士的影堂,即深柳堂,被日军烧毁,经版、图书,抛散一地。抗战胜利后,老居士的孙子杨雨生、立生为祖父的事业不能随它毁掉,到上海向朴老告急。此时朴老正在上海佛教界抗美援朝支会中开会,就赶来南京金陵刻经处考察,知道金陵刻经处在佛教文化方面的重要性。回上海,向集会的缁(法师)、素(居士)大德,说明情况,必须保护。得大家赞成,就在大会中,推选圆瑛法师等二十五人组成金陵刻经处护持委员会。…  相似文献   

10.
金陵刻经处坐落于古城南京市中心新街口淮海路,这里仍然保护和传承着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印刷术——雕版印刷术,通过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原生态活态传承下来。2006年5月,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79)。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金陵刻经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和四川德格印经院三处传承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萌青是这一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6,(7)
正南京金陵刻经处由被誉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父"的杨仁山居士于1866年所创立,他一生致力于搜集、校勘、刻印、流通佛教经典,并办有癨洹精舍,开中国近代佛教教育之先河。另外,他还首倡建立佛学研究会,其思想主张,与时俱进,深具世界性眼光,给当时的佛教界、文化界以深刻影响。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对杨仁山如此评价:"晚清所谓新学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归依文会。"正因如此,金陵刻经处成为了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的策源地、中国佛教教育  相似文献   

12.
<正>150年前,杨仁山居士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国佛教的宏誓悲愿,发起创办金陵刻经处,倾力刻印和潜心研习佛教经典,开掘佛教文化的智慧和价值,重塑民族文化的自信,可谓功德无量。今天,我们相聚在南京,隆重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50周年,共同缅怀先贤大德、传承精神遗产、探究佛教义理、弘扬优秀文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150年前,杨仁山居士以弘  相似文献   

13.
5月5日(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南京金陵刻经处举行成立120周年纪念大会。南京市政府严家焜秘书长和中国佛教协会周绍良副会长为“金陵刻经处”新匾揭幕。此匾由刻经处继业人欧阳竟无于民国初年所书,字体苍劲有力,别具风格。  相似文献   

14.
在近世佛教思想以及现代中国思想史上,欧阳竟无先生(1871-1943年)是致力于研究、弘扬■传唯识学的著名佛教学者。1911年杨文会居土(1837—1911年)去世后,欧阳接替文会,主持金陵刻经处的佛经校刻事宜,1922年复创立支那内学院,节节贯通阿含、般若、瑜伽、涅■等“佛学四科”。三十年代以后,竟无先生又本其于内学的心得,回过头来重新解读孔学,因而有“孔子真精神”的提出,以及真孔学的再抉发。欧阳一生所学,可以真佛、真孔两大观念来概括。真佛,诠释内学之实旨;真孔,诠释孔学之本义。可是,在不久前召开的金陵刻经处130周年…  相似文献   

15.
引言欧阳渐(1871-1943年),字竟无,江西宜黄人。1911年,欧阳继承杨文会(1837-1911年)主持金陵刻经处的佛经校刻事宜,1922年创立支那内学院,是当时佛教界、学术界景仰的一代佛学宗师。梁漱仅曾评论道:“大家若求真佛教、真唯识,不必以我的话为准据,最好去问南京的欧阳竟无先生。我只承认欧阳先生的佛教是佛教,欧阳先生的佛学是佛学。”(《梁漱读全集》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44页)梁氏此评最早揭示南欧学的特质,南欧学以探求“真佛教、真唯识”为旨归,是清季民初源始化唯识复兴思潮中的重要体系之一。此一源始…  相似文献   

16.
徐平轩,名国治,安徽省石埭县人。光绪十六年七月初一(1890.8.16)出生于石埭县乌石垅徐村(今为乌石乡徐村,已并入太平县)。徐村位于杨仁山居士故里杨家村西面三里。两村杨、徐二姓世代通婚,关系密切。徐平轩早年在北京、上海、南京、重庆、安庆等地从事佛经刻印、流通及慈善赈济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至1966年主持金陵刻经处工作。1967年病逝于安徽原籍。  相似文献   

17.
<正>金陵本是采用手工进行刷印:先用"帚子"将水墨均匀涂刷在经版上,然后以宣纸覆在上面,再用"擦子"上下来回刷,揭纸之后,就是一张印好的书页。1866年,有感于在中国"推行商业者渐有其上人,而流传宗教者独付缺如"的杨仁山,在江苏南京自家宅院里创立了金陵刻经处。这个中国近现代第一家由佛教学者创设的集编校、刻印、流通为一体的佛教文化机构,  相似文献   

18.
肖永明 《法音》2006,(7):45-45
本刊讯创办于1866年的金陵刻经处,至今已有140年历史。9月22日,金陵刻经处将举办140周年纪念活动。值此即将举办金陵刻经处140周年纪念活动之际,金陵刻经处至今一直保存使用的传统木刻雕版印刷工艺,作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项目,于今年5月20日,又被国务院授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中央电视台专题宣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系列节目“中国记忆”,对金陵刻经处进行了实地拍摄。金陵刻经处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肖永明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著名美籍语言学家赵元任教授是南京金陵刻经处创建人杨仁山居士的孙婿。今年赵老以九十高龄应邀回国讲学,并于五月二十六日专程前往金陵刻经处拜谒杨仁山居士墓塔,访问刻经处。他在那里参观了刻字、印刷、装订等车间,看到经过十年动乱保存下来的十多万块经板正在清理、整修,一些年逾古稀的老刻工把雕板技术传授给年轻的一代,在人民政府支持下刻经处的印刷流通事业得到恢复。赵教授对此表示欢喜和感谢。  相似文献   

20.
金陵刻经处是一个佛教文化学术机构,清末安徽石埭杨仁山居士(1837—1911)创办。他学佛以后,感到当时的明刻书本藏经《嘉兴藏》版已毁于兵火,无书流通,乃发起组织金陵刻经处,重刻新版,以飨读者。1866年创刻了第一部书《净土四经》。刻经处的今址淮海路35号,原是他自建的住宅,1897年施舍给刻经处,只是当时的大门在延龄巷,现改在淮海路。我国佛教到了清末,宗风衰歇,义学消沉。杨仁山创办刻经处,注重学术,提倡研究,门下人才济济,谭嗣同善华严,黎端甫善三论,桂伯华善密宗,法相唯识之学有欧阳竟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