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蒙·巴叶(Raymond Bayer),巴黎大学教授,哲学家和美学家。曾去美国作过报告。从1949年起患半身不遂症至1959年7月逝世时为止,他总共发表了三部著作:《试论美学中的方法》(1953);《从康德到现在的认识论与逻辑》(1954);《美学研究》(1956)。去年出版的《美学史》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报》1966,10(1):3-12
<正> 1959—1960年心理学界讨论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时,曹日昌同志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谈了研究动物心理的意义,强调生理机制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必须深入了解意识活动的普遍规律;对研究方法强调使用实验法和自然科学技术。我们认为以上问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今主要就曹日昌同志《心理学研究什么?》一文中有关人的意识活动特征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王京龙,汉族,山东省淄博市张店人,1959年10月出生,1985年淄博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早年热心于儿童文学创作,曾在《少年文艺》、《好儿童》、《童话报》、《东方少年》等著名报刊发表作品多篇,先后成为淄博市作协、山东省作协会员。1988年调入《管子学刊》、《淄博社会科学》编辑部工作,任《淄博社会科学》总编辑,获“淄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淄博  相似文献   

4.
改造的问题     
本文原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第169卷,1942年)上,后收在《怀特海社会哲学美国论文集》中(纽约,1959,第53—61页)。此支虽未直接谈到人道主义问题,但从共内容可见到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家K. R. 鲍波尔爵士(1902——)一直在本国维也纳从事研究与教学,直至受到法西斯占领的威胁,他才被迫出国。在他成为逻辑学和科学方法论教授之前,先在新西兰讲学,后来又到了伦敦,就教于伦敦经济学院(1949—1969)。1965年他被授予爵位。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研究的逻辑》(1935版,1959年英译为《科  相似文献   

6.
<正>在《希望的原理》(1959年)、《阿维森纳与亚里士多德左翼》(1963年)、《图宾根哲学导论》(1970年)、《唯物主义问题》(1972年)、《世界的实验》(1975年)等一系列著作中,布洛赫(E.Bloch,1885—1977年)遵循马克思"感性的自然"概念(马克思,第89页)和恩格斯"世界是过程的集  相似文献   

7.
王志阳 《法音》2021,(1):28-32,33
虚云老和尚(1840-1959),俗姓萧,法名古岩,字德清,是近现代的高僧,对佛教在近现代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目前学术界对虚云老和尚的研究分布在多个领域,如侯坤宏《证悟与契入——对现代四大高僧修持观的观察》[1]、欧阳镇《虚云和尚看话禅的特点》[2]等,着重于考察虚云老和尚的禅学思想。宋颖、曾衍桃《禅诗与生态:虚云诗偈中的生态观》[3]、党晓龙《虚云大师诗歌创作特征析论》[4]等,则从虚云老和尚的诗歌创作来研究其禅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唯物论研究》杂志一九六二年夏季号,发表了河西章写的一篇题为《法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特点》的文章,介绍法国哲学家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情况。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哲学总瀚 G.E.谬勒尔(M说ler):《黑格尔·一个活人的思想史》(Hegel.Denkgesehiehtee生nes抉bendig即.Bern 1959.) j.N.芬德里(Findiay):<黑格尔·再椽查》(He-邵l·ARe一exa皿nation.London 1958.) J V.戴·毛偷(d.Meulen):召黑格尔·一个被分裂了的中琪》(HegeL Die gebroehene Mitte Ham-b址9 1958.) P,多伊(T。位ne低):诊焉克思与黑格尔体系介韶》(Introduetion aux syst色mes de Marx et Hegel.Toumai 1960)二、关于青年黑格尔 A.焉莎罗(Massolo):夕黑格尔的早期研究乡(Pti-me rieerehe di Hegel Urbino 1959) C…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介绍     
《管子学刊》2012,(4):F0002-F0002
孟世凯,男,汉族,1935年4月生于四川西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5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师从徐中舒教授学先秦史),同年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第一所(今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前身),研究先秦史、甲骨文。曾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秘书长、副会长兼秘书长、常务副会长、学术顾问、《先秦史研究动态》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1.
法显与《法显传》:研究史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考察了古今中外对《法显传》的研究,勾勒了《法显传》的研究历史,指出了历史上一些研究《法显传》的失误,如清人的自大和无知,以及国外对《法显传》的评价。文中还对今后的《法显传》研究提出了看法,认为应该加强与《法显传》有关的研究,扩大研究视野,以及加强对法显所译的经典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古兰经》诵读学,是研究《古兰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按规则诵读《古兰经》的一门专门学科,素称《古兰经》读法。现仅就其历史、意义及内容作一些粗浅的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藏人移居美国始于20世纪50年代,藏传佛教传入美国也随之传入美国。如今,在美国已经形成一些固定的藏人社区,而藏传佛教在美国发展已经超出了藏人社区,进入了美国的本土主流社会和精英群体,不仅对美国社会产生影响,亦对中美关系产生影响。涉及本议题的中文文献主要有以下一些论著。房建昌的《藏传佛教在美国的兴盛及其发展》(1),探讨了自1959年以来藏传佛教在美国的发展,认为藏传佛教在美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学术的发展,同时指出美  相似文献   

14.
E·弗罗姆(Erich Fromm,1900—1980),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派别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他的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1941)、《精神分析和伦理学》(1954)、《健全的社会》(1955)、《爱的艺术》(1956)、《弗洛伊德的使命》(1959)、《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自为的人》(1961)、《禅宗佛教与精神分析》(1961)、《在幻想锁链的彼岸》(1963)、《人心》(1964)、《遗忘的语言》(1965)、《希望的革命》  相似文献   

15.
色兰!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们以十分愉快的心情,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全国穆斯林自己的刊物——《中国穆斯林》杂志复刊十周年。《中国穆斯林》杂志创刊于1957年下半年,试刊三期,1958年以月刊正式发行,1959年下半年改为双月刊,1960年停刊,汉文版共出27期,维文版共出12期。  相似文献   

16.
陈熵 《中国宗教》2006,(7):27-30
杨曾文先生1939年12月7日生于山东即墨,1959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6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978年改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历任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现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曾文先生从事佛学研究40多年,笔耕不辍,著述宏富,学术造诣精湛,尤以历史考辨见长。其代表作有:专著《佛教的起源》(1991)、《日本佛教史》(1995)、《唐五代禅宗史》(1999)等;合著《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主编,已出版第一、二、三卷,1981-1988);主编并参与编写《佛教文化面面观》(1989)、《日本近现代佛教史》(1996)、“中国禅宗典籍丛刊”(始于2001年)等;合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宗教卷》(1996);校勘《敦煌新本六祖坛经》(1993)、《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2001年)、《临济录》(2001);另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40篇。日前,杨先生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本刊专访。  相似文献   

17.
最近几年,国内一些报刊,如《光明日报》、《高校社会科学》(现改名为《高校理论战线》)、《当代思潮》、《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报》、《哲学研究》等陆续发表一些批评李泽厚同志近十年来的某些理论学术观点的文章。本文主要综述对李泽厚同志的现代思想史方面的两个观点:即“救亡压倒启蒙”和“西体中用”,以及“主体性实践哲学”观点的批评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六三年第三期的《文史哲》《小论坛》栏和《江淮学刊》新辟专栏《笔谈古为今用》都发表谈论学风问题的文章。发表在《文史哲》专栏“小论坛”上的有石书的《历史地具地体研究古典文学》和庞朴的《也谈古为今用中的简单化》。石书的文章着重批评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一些无批判地继承、盲目肯定和美化古人的现象。作者指出这种现象比较突出地表现在把糟粕当精华,无原则地企图为过去一些御用的封建文人和腐朽的贵族文学翻  相似文献   

19.
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用整版篇幅刊登署名文章,题为《国学,在燕园悄然兴起》,以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国学研究》第一卷为基础,报道了北京大学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现状和成果。时隔一天,《人民日报》又在头版“今日说”栏目发表了署名文章《久违了,“国学”》。此后,由于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国学”成了传统文化研究中使用较多的一个概念,似乎有一股“国学热”。近年来对于“国学”开展了一些讨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论H.吕采列尔的美学和艺术学观点吕采列尔(生于1902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国外都享有盛名。他是波恩大学艺术史教授,写过许多艺术学著作,如《艺术通史》(1959)、《艺术与人》(1962)、《论幽默》(1966)、《艺术之路》(1967)、《艺术、文学、音乐——时代和创作》(1975)和《艺术经验与艺术科学》(1975)等。他的主要著作《艺术经验与艺术科学》是一部长达一千五百页的三卷巨著,解释艺术和艺术批评方法论问题,提出了许多理论问题,并附有艺术史学家和评论家说明某种方法论的文章,以增强该书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