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嵩山慧安禅师作为禅宗五祖的知名大弟子,道德卓著,于禅法亦有自己独特的领悟。寻绎并重新阐释其“教行不拘而灭识”和“观密作用”两大禅学思想。“教行不拘而灭识”强调消解是非、分别,是无所住中所生之自性清净心,亦是“灭识”而归于无上妙道;“观密作用”与影响后世极为深远的南宗洪州宗马祖道一的“作用是性”禅学思想颇有关联。我们考察“作用是性”很难径直判定属于马祖的原创,从禅学思想渊源角度,可以上溯至慧安禅师,实际上“观密作用”是马祖“作用是性”禅学思想更早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左启 《佛学研究》2004,(1):175-182
文章以晚唐文学家李商隐的《梓州慧义精舍南禅院四证堂铭》为线索,着重就慧义寺的历史沿革和“四证堂”所奉四位高僧之间的关系以及禅宗南宗同慧义寺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二祖慧可作为中国禅宗第一人,前接印度菩提达摩,后启三祖僧璨,奠定中国佛教特有的祖师禅信仰模式。中国禅宗史上经历过二次平民或草根佛教的阶段,第一次是二祖,影响了后人"农禅并举"的东山法门。二祖慧可是不可复制,且是唯一的禅宗资源,从草根佛教到祭拜圣坛,二祖应该代表了国家佛教的地位。对二祖的学术研究与二祖文化也需要加大投入,促进北方与南方两座二祖寺互动,推动二祖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慧可一直被中国禅宗尊奉为二祖,在北周武帝灭佛时,他曾艰难南遁,卓锡南陈太湖左县司空山(今属安徽省岳西县),传衣授法于三祖僧璨。然而这一史实,受到近现代一些学者质疑甚至否定。胡适在其《楞伽宗考》中否定《景德传灯录》、《宝林传》等史书记载,理由是慧可92岁圆寂时正是周武帝灭佛之后不久,但不曾言及他南遁司空山之事。1989年9月,九华山召开佛教禅宗二祖道场论证会,会议确定二祖道场在司空山,但时至今日,在谈到慧可的文章中,很多只说慧可曾隐居舒州皖公山,不说他曾卓锡司空山;在一些佛教研究专著中,论及司空山在禅宗发展史上的地位者亦甚少。可见司空山这一"千古祖庭"(清陈启源语)始终未能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鉴此,姑据史料对此再行申述之。  相似文献   

5.
解脱自己     
禅宗二祖慧可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诚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有一次,他向达摩祖师请求:“请老师为我安心。”达摩当即说道:“把心拿来。”慧可于是到处找心,最后只得向达摩说:“弟子找不到那颗心。”达摩于是开导他说:“如果能找到,那就不是你的心了,现在我已经帮你安好心了,你看到了吗?”慧可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6.
唐代嵩山慧安禅师作为禅宗五祖的知名弟子,道德卓著,于禅法亦有自己独特的领悟,由此成就为一代宗师。禅师籍贯枝江,从宗教影响力以及禅宗思想的创造性角度,慧安禅师完全可以说是古往今来宜昌乃至三峡地域范围首屈一指的宗教家和思想家。禅宗宗门文献对于慧安禅师的生卒享年并没有一致的定论,其生年、卒年以及享年,皆生成不同系统的歧见。  相似文献   

7.
解脱自己     
禅宗二祖慧可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诚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有一次,他向达摩祖师请求:“请老师为我安心。”达摩当即说道:“把心拿来。”慧可于是到处找心,最后只得向达摩说:“弟子找不到那颗心。”达摩于是开导他说:“如果能找到,那就不是你的心了,现在我已经帮你安好心了,你看到了吗?”慧可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8.
说给慧慧     
一慧慧,我惦记着你,你好吗?无人的时候,我总是缅怀在一起的日子,想你窗前摇曳的风铃,想我手中会叫的小虫……常常盼能将这记忆搁浅,成一幅画,永远明净。每一个我们的节日,我都在盼你。今又中秋,又是团圆的日子了,想到只有自己去看那冰冷的月,泪,盈满了我的眼眶。没有你,我依然要踏上那梦中的地方,或许我会在草中入睡,只是慧慧,你可肯随我一起入梦?  相似文献   

9.
《法音》1992,(4)
无相寺、二祖禅堂系佛教禅宗二祖慧可之道场,位于中国安徽省岳西、太湖县毗邻的司空山和狮子山。慧可大师,俗娃姬,法名神光,洛阳武牢人,依香山宝静法师出家。正光元年(公元520)在嵩山少林寺访菩提达摩,立雪断臂求法,达摩感而许之,赐法名慧可,继禅宗法嗣,受达摩衣钵,为禅宗二祖。  相似文献   

10.
史载黄龙慧南“开法同安”,今人将“同安”注解为“福建省同安县崇胜寺”,如《中国佛教》“黄龙派”(作者黄忏华)、《禅宗:历史与文化》“禅宗大意”(作者正果法师)都是如此。我认为,这种注说有误,“同安”应为今江西省永修县同安寺。慧南为临济宗黄龙派祖师,而且,其法嗣祖心之六传为日本僧人明庵荣西,归国后创立日本禅宗(临济宗),故黄龙派无论在中国佛教史还是日本佛教史上都占有十分显要的地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禅宗似乎越来越热。读禅书、谈禅理者有之,话公案、斗机锋者有之,迷顿悟、炼气功者有之……但依笔者所见,能够真正体悟禅宗之“真意”者似乎并不多见。这种“真意”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禅宗有关“平常心”的生存智慧。一般说来,宗教是注意解决人的心理问...  相似文献   

12.
定与慧     
<正> 佛教修学体系中,定与慧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戒、定、慧"三学,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通过戒律来摄心,可以生起禅定,依于禅定起观,可以得到智慧。对于"定"而言,"戒"是一种方法,是一种生起定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戒"是广义的戒,是对于心理和行为的一种约束和规戒,而不特指  相似文献   

13.
李嶷 《中国宗教》2012,(1):78-81
中国禅宗宗徒,不可不知达摩慧可;追慕禅宗先贤,不可不去嵩山少林。禅宗源自南天竺菩提达摩所传禅法。禅宗之旅,当首选少林;而少林之旅,当首选达摩洞。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2,(8)
6月18日至24日,北京广济寺、北京佛教居士林和神慧法师生前皈依弟子:沈阳胡秋菊、美国李玉玲居士等,为悼念神慧法师圆寂,连续举行三次回向法会,祈祷法师莲登上品,乘愿再来。沈阳四众教友为追思神慧法师生前治病救人,慈悲济世的功德,在黄寺等道场举行了为期一周的念经法会,并在法师生前驻锡的精舍建立灵堂,以志悼念!7月20日,是神慧法师示寂“七七”之期,沈阳胡秋菊居士等四众弟子再次举行了隆重的回向法会。神慧法师原籍沈阳市人,俗姓马名汝良,16岁出家,戒行清净庄严,精通显密教理。法师受北京雍和宫大喇嘛传授瑜伽功  相似文献   

15.
从达摩人华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观,历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传到到六组惠能时,更加彻底的“中国禅”开始确立。从达摩到惠能,禅宗要义一直在逐渐演化,达摩禅的要旨是“壁观”,以清净本性了悟佛法,强调“渐悟”,惠能则强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新禅观基本思想的确立为中国禅宗寺院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广东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广州华林寺是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东渡登岸之地;光孝寺是六祖慧能南下开演“南宗禅法”第一站;韶关南华寺是六祖慧能弘教演法的驻锡之所,供奉着他历经千年而不腐的真身……以“传承禅宗优秀文化,共建和谐美好社会”为主题的广东“禅宗历史文化长廊”系列活  相似文献   

17.
由于摄理教主韩国人郑明析性侵害案愈演愈烈,韩国亦有受害女子来台,指控历历,民视“头家来开讲”节目主持人胡婉玲小姐邀请昭慧法师来节目中,参与讨论宗教性侵害案。昭慧法师于节目中指出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18.
王廷法 《法音》2023,(1):42-49
<正>庆忠铁壁慧机禅师(1603-1668)[1],生于万历癸卯(1603)十月二十二日,于康熙戊申(1668)九月二十一日示寂,聚云吹万广真禅师(1582-1639)之法嗣,大慧十五世孙,俗姓罗,字“铁壁”,号“庆忠”,“凡所住处,皆名庆忠,取针芥之投在重庆府忠州,不忘万师水源之义”[2],顺庆府营山(今四川南充)人,“生于名阀,世膺三组(祖)之荣;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牟先生半世纪来所铸造的学术新词,择要地加以述解,以证见牟先生对哲学慧命的疏通与开发。一、中国文化表现“综和的尽理”与“综和的尽气”之精神,西方文化表现“分解的尽理”之精神。而科学民主属于“分解的尽理”(中国文化必须补足之)。二、“理性的运用表现”是生活、是智慧、也是德性。“理性的架构表现”则可成就科学民主(中国必须学习之)。三、中国传统政治“有治道而无政道”:对治权之运用有轨道、有制度。但对政权之移转则欠缺客观之轨道与制度(故须学习且建立民主政治的体制)。四、“良知自我坎陷”一语,乃面对科学知识问题而提出。目的在讲文化,而不是在讲理学。五、理学分系,取决于各家所讲之“性理”有全义与偏义之别。全义之性理“即存有即活动”,偏义之性理“只存有而不活动”。六、正宗儒家走“逆觉体证”之路,属纵贯系统、自律道德。荀子、小程子、朱子走“认知摄取”之路,属横摄系统、他律道德。七、“心”可以开“二门”(两层存有论),一为“真如门”(本体界),一为“生灭门”(现象界)。中国哲学优于前者,西方哲学优于后者。今后当互融互摄,相资相益,以求中西会通。  相似文献   

20.
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创立了适应禅僧的道场,奠定了禅宗的修行空间与物质基础。沩仰宗源于沩山,完成于仰山,以沩仰宗为肇始,相继出现禅宗的五家七宗,形成了禅宗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一沩仰宗由唐代沩山灵佑与仰山慧寂师徒共同创立。当时师徒唱和,默契圆融,相得益彰,禅法与众不同,因其源于沩山,完成于仰山,后人称之为沩仰宗。这是禅宗“一花五叶”的第一叶,其后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相继出现,形成了天下寺院“十寺九禅”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