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精髓.无证可辨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医者辨证方法和技能有关,另一方面确实存在无证可辨的现象.为提高辨证水平,医者既要重视病性特点、病因、六经病辨证特色;也要积极引入中医"病"的概念和微观辨证,因为中医辨病在特定情况下可弥补辨证的不足,而微观辨证的深入研究则可能为无证可辨提供客观依据.为此,才可在实践中正确处理无证可辨的尴尬,并使中医诊断学内容臻备.  相似文献   

2.
慢性胃炎的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116011)刘忠义,刘侠,奚超大连大学医专附院(116023)孙广大临床上我们对88例慢性胃炎在中医辨证的同时,用胃镜进行微观辨病加以研究。对于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升华中医理论,实现中医现代化做...  相似文献   

3.
与还原论若即若离—中医科研方法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理解与处理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之间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使研究工作既能符合宏观上的辨证要求,又能满足微观上的诊断标准;既体观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又要有现代药理研究中微观针对性的成分。达到辨证与辨病、宏观与微观的协调统一,乃是中医研究工作的较为合理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1 既辨证、又辨病 ,诊断学上的中西医结合中医重宏观 ,西医重微观 ;中医重整体 ,西医重局部 ;中医重辨证 ,西医重辨病 ,这是中、西医学的优势和特点。分而言之 ,中医是辨证论治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证候”之后 ,再根据中医的藏象、经络、气血、病因病机理论 ,在证候与自然、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分析中 ,确定病因病机以辨证求因 ;而西医是“辨病施治” ,根据来自病人、作为认识疾病重要线索的症状 ,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仪器或实验室检查 ,以明确局部的病灶 (器官、组织、细胞 )的病理改变 ,或产生这种病理改变的致病因子 ,做…  相似文献   

5.
中医概念体系需要细化和重构,在对中医辨证、辨病内涵实质进行再分析基础上,认为目前中医辨病辨证认识存在着关系不清、临床功能定位模糊等问题,阐述了细化重构中医辨治理论模型的必要性,并初步探析了辨病与辨证二者的趋同关系、互补关系、矛盾关系等,给出了面对辨病、辨证、辨症等多重认识时的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6.
辨证与辨病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西医辨病又辨证,中医辨证又辨病,辨病与辨证是中医与西医都遵循的诊治过程,在临床中辩证运用中医与西医有利于中西医结合临床思路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临床思路浅谈——论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与辨病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西医辨病又辨证,中医辨证又辨病,辨病与辨证是中医与西医都遵循的诊治过程,在临床中辩证运用中医与西医有利于中西医结合临床思路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熟练掌握和运用《伤寒论》方证知识的医者在快速诊疗时,其瞬间的思维并不全是主观自我的辨证推理。运用胡塞尔学术生涯后期"发生现象学"的一些方法和结论,揭示了医者既有的方证知识,在诊疗瞬间的显现过程。医者面对患者时,主动发生的直观,周围世界的被动综合,使得医者可以"看"到患者的症候;在此基础上,方证知识则在被动联想的机制下被综合给予。这一结论为中医众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一条现象学哲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关于辨证论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个时期以来 ,学术界似乎发现辨证论治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例如 ,证的名称不一致 ;辨证标准不够统一 ;在有病无证的情况下 ,辨证论治便无能为力 ,等等。然大多稍加分析即认为 ,这些问题毕竟是前进中的问题 ,无伤大雅。尽管实际临床工作中 ,人们按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对一些病疗效甚差或根本无效 ,人们也不从辨证论治本身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找原因 ,往往是认为自己学业不精 ,辨证不准 ,用药不当。在一些人看来 ,目前我们还无法做到包医百病 ,那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掌握辨证论治的精髓 ,还没有正确地把握辨证论治。如果这样认为只能使中医变成玄学…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中医临床现代化的思路大连铁路医院(116001)李小贤大连市中医医院(116013)李寿山一、临床辨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临床疗效水平,必须重视辨证论治这一中医学的精华和特色。而传统的中医辨证特点是注重整体观念,从整体方面表现的一...  相似文献   

11.
论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在很多方面都贯彻了“辨证论治”观念,将所辨的证候落实到受体、基因和各种调控系统上。尽管两者理论基础完全不同,但都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理念,对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从中医症、证、病的概念谈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学中的症、证、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症是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发出的每一个信息;证是疾病在瞬间的症状总和,是信息群;而病是症状和证候的主体,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只有辨证是不够的,辨证的同时应追求辨病,将辨证与辨病结合起来,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前提下,辨证才是比较准确的.  相似文献   

13.
论中医临证组方的中西医结合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现代医学相交融的辨证论治方法,形成了中医临证组方的多样化.中医临证组方的中西医结合趋势,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中医临床辩证的准确性及用药的针对性;在保持中医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使其规范化、科学化,必将促进现代中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变化错综复杂,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有很多包括脾胃功能失常、肝失疏泄、痰浊瘀血阻滞等。由于老年人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低下,往往同时合并多种其他病变。所以,在辨证研究上需要一个标准化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临床可行的分型。由于目前的中医临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足以产生一个辨证分型的方案,所以可分期对待,在分期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证论治。治疗的重点在于纠正代谢紊乱,改善和延缓合并症的发生及发展。中医学整体调整的理念和中药中的多种成分的多重作用,有利于多因素多系统病变的防治。中药可通过不同途径和环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在防治代谢综合征方面可能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证实质研究的困惑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医证实质研究的现状,分析了证实质研究存在困惑的原因,并提出证的诊断标准化以及走病证结合的研究之路是中医证实质研究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改善症状是中医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优势,但简单的对症治疗显然体现不了中医的特色;辨证论治虽然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但在对癌病本质的把握上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支撑;单一的辨病论治强调以毒攻毒,却不能改善症状及预后。本文作者以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为例,认为抓主症,将病证与辨治相结合,有望较好地解决“症”“证”“病”三者的关系,在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是临床实践很强的经验医学,临床实践一直是中医理论创新的源泉,现代中医理论创新研究必须基于临床疗效为导向,以中医有治疗特色的重大疾病和难治病为突破口,借鉴现代科学和技术,深入开展证候构成要素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中医病因病机既是构成病证的核心要素,又深刻揭示了病证的本质,它体现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维,是中医治病理论的结晶和精华浓缩,抓住重大疾病和难治病中医病证病因病机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进行现代研究,必将导致中医药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医"证"本质研究的无序与有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中医"证"本质的研究结果呈现弱特异性的.证是宏观概念,既呈现着多态性,又呈现着同态性,无序中包含着有序,有序中亦体现着无序.对于"证"研究中出现的弱特异性的研究结果,应将其看成这一证候的几种不同状态;对不同证候得出的同一研究结果的处理也是如此.具体技术上的处理包括:对研究思路更新;对证候规范化;大范围科研协作.强调了大范围科研协作.  相似文献   

19.
中风病简化辨证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风病分阴证和阳证为纲辨治,不但有是充分的实践依据和理论基础,而且符合哲学的否定之否定定律。从中风病简化辨证的必要性,中风病阴阳辨证的发展,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属性可从阴阳两方面认识,中风病阴阳为纲辨证方法符合哲学否定之否定定律4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