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中国具象油画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在创作介入方式、主题表达、视觉呈现等方面体现出浓厚的时尚特征,给观者以新的视觉审美体验.这种时尚性特征表现为"流行"与"经典"的嫁接:"流行"意味着符合当代审美文化的特质(即审美的日常化),"经典"则是价值上的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2.
身体作为整个时尚活动的中心,在消费时代受到时尚系统的深刻影响。在对时尚的追逐中,身体的"被解放"只是一种表象,而根植于这一现象中的是关于身体的悖论:一方面主动引领时尚又被时尚所塑造,另一方面主动进行着身体美学实践又被欲望所驱使、被商品逻辑所规定,这是一个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身体;一方面光鲜动人、被无限爱怜,另一方面只是作为物品、符号和资本,这是一个外在和内在相矛盾的身体。因此,时尚消费中它是一个表面被"解放"、其实被异化了的身体。  相似文献   

3.
经典诠释是诠释者以当下时代为背景对经典的理解和解说,任何经典诠释都无法摆脱诠释者的时代"印记"而追求纯粹的经典"原义"。与时俱新性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根本特性。这一特性正是源于诠释者为应对当下时代对经典进行的一种创新性诠释。只不过,按照经典诠释的理论逻辑,强调经典与时俱新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可以完全脱离文本"原义"肆意发挥。经典诠释对于经典的创造性发挥,必须以经典原义为基础,从"原义"中延伸出"新义"。经典诠释其实是诠释者和作者跨越时间隧道的一场历史性"对话"。绵延二千年的《孟子》诠释,是经典诠释的时代性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4.
“经典”是前人已经做成的中国哲学,“做中国哲学”是今人力图做出中国哲学的新经典。作为本土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方式及其目标期待,经典是“经典解释”与“做中国哲学”的本土性之所在。首先,“格局”是“经典”的另一种表述,诗书是经典的文化载体,大道是经典的本真诉求,这是中国哲学共同体需要具备并强化的三种“经典”意识。其次,“做学问必选一典籍为基础而精熟之”,“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九部书或者七部书,“决不读第二流以下的书”而是“必须读第一流著作”,这是国学大师对于三种“经典”意识的现身说法。最后,尽性地打开格局,尽力地读通诗书,尽心地传递大道,这是敦促我们将做中国哲学的三种“经典”意识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经典的条件:以早期儒家经典的形成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此,我无意对经典作出严格的界定。就其一般性来说,它是能够引起持续震撼力的那一类伟大的著作,最能体现人类“原创性”的东西基本上都凝结到了经典之中。经典普遍存在于人类几种伟大的文明中,它是一种“特殊”的贵优“珍品”,而且是不朽的。在比较广泛的意义之下,“经典”可以划分为一些不同的类型。这里,我关心的是与下列讨论有关的一种类型的经典。这种类型的经典,大概相当于Bible或 Holy Bible而不是 Classics,在传统社会中保证着世界观、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并获得了正统性的地位,因此可以称之为“神圣型经典”或“宗教型经典”。用来说明经典的条件而被我们作为个案的儒家经典,基本上就属于这种类型的经典。中国是世界上几大文明体系中较早形成经典传统并由“经典”引导的文明和文化。儒家经典及其围绕它们而形成的经学,最为体系化、规模化和符号化,谁要是说中国最具有“经典传统”和经典解释传统,我不会表示任何异议。我所说的早期儒家经典,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典籍,它们一般被称之为“六经”。本文从儒家这六部书籍的经典化过程这一特殊的视角,试图对经典的条件这一一般性的问题提供某种一般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快消"时尚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新型的服装业态之所以能够很快地占领市场并成为时尚的主流,究其原因主要做到了紧跟时尚潮流、上货时间快、价格平民化。时装市场中的这种"快餐式"文化现象,顺应了当前的快节奏生活,满足了那些对时尚有强烈的渴望、但又不具备经常购买高档奢侈品能力的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这为号称"夕阳产业"的服装行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但是这一现象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顺应市场潮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由于更新速度太快造成产品的质量差,做工粗糙以及抄袭严重,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于"快消"时装品牌的未来发展而言,低碳化、环保化才是可持续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时尚"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由来已久,却一直被哲学家们认为是肤浅的东西。如今,越来越多的生活领域已经被时尚占领,时尚应该被视作一种严肃的哲学和社会学问题。在拉斯·史文德森看来,时尚的例子有很多,但时尚始终很难被定义。时尚是非理性的,时尚的原则是新颖和变迁,常常为了变化而变化,别无深刻可言。时尚作为阶级区分的一种方式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人们利用时尚展现个性,同时又需要时尚来建立共性。消费不再是物质资料的占有,而是商品符号价值的获得。消费越来越成为一项求新求变的活动,消费和时尚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相似文献   

8.
翁再红 《学海》2014,(4):103-107
一件艺术作品成为经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类型的作品成为艺术经典的过程也并非完全一致。以《三国演义》为例,其成书前一千余年的素材准备与文化积淀,在其经典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之所以脱颖而出,与其"成书前史"这一特殊文学史现象息息相关。这不仅为理解具体作品的经典化历程提供了一个特定视角,也提示我们:对艺术经典的认识,必须充分考虑更加宏阔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位列艺术史的孤立文本来看待。  相似文献   

9.
李松 《美与时代》2005,(6):14-15
两千多年以来,经典文学文本在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视野中一直是批评研究的中心对象,一部文学史基本上是经典文本序列的组合.然而,随着国际上信息革命带来的社会震荡和国内改革进程出现的新情况,对文学经典认定的机制也相应出现了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的日新月异,文学的生产载体和阅读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印刷媒体为主要载体的经典文本遭遇了电子媒体的猛烈冲击,文学研究的对象也向流行音乐、通俗文学、广播、服饰、文化产业、建筑、消费文化、日常生活及其中的制度、物件、行为方式等等发生了转移.我们如何面对经典与后经典这一研究对象的转移、文学发展现实对文学批评的强烈吁请这一处境呢?笔者试图对后经典批评的走向做出尝试性的探询.  相似文献   

10.
本辑的三篇文章,均系作者提交“什么是经典?”学术研讨会(哈佛-燕京学社资助;中山大学哲学系,2001年12月15-16日)(1)的论文。以“什么是经典?”为题,其实不是拘泥于关于经典的定义,而是想引发出对与之相关的思想学术文化问题的广泛讨论。选在这里的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深化对中国文化中“经典”意义的探讨。黄俊杰教授的论文《从东亚儒家思想史脉络论“经典性”的涵义》,以中日儒者释经的观点为据,揭示儒家经典所包含的社会政治、形上学与心性论三个重要内涵。这一思路着重的是经典本身所隐涵的内在价值。王中江教授的《经典的条件:以早期儒家经典的形成为例》,则把注意力集中在经典形成的历史文化条件上。论文分若干层面描述了儒家“六经”形成经典的历史轨迹,强调了教化之典与政治之典同制度结构的关联。陈立胜教授的《儒学经传的怀疑与否定中的论说方式》,则通过对《大学》公案的研究,从“论说方式”入手揭示儒门之争背后的思想预设,从而展开对经与传、经与经、经与道以及经与解之间多重意义关系的结构分析。三位作者不约而同地以儒家经典当作中国经典的标准形态来研究,反映了儒家经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不过,这一专辑的选目并非暗示现代的经典解释学(姑且用这一说法)完全等同于传统经学  相似文献   

11.
时尚是对人的生活态度、审美眼光的一种评价,是一种社会现象和行为准则,它虽然变幻莫测,却有着自己的变换规律。牛仔裤的潮流变身经历了时代的考验,是传播时尚的过程,诠释了社会现代文明,是时尚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陈壁生 《哲学研究》2022,(3):74-83+126
赵汀阳的《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对当代中西方哲学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并基于“第一哲学”的追求,对“中国哲学”的特征进行阐述。其中,赵汀阳对“经学传统”与“心学传统”的批评,事实上是对两种经典观的批评,指向的是当代的经典研究中的问题。对今天“做中国哲学”而言,经典意识与文明意识非常重要,经典意识意味着回到本源性问题,在这一意义上,经典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基于现实生活经验进行哲学创造的资源。文明意识意味着,在文明立场中保持哲学面向本源问题的普遍主义品质。经典与汉语,构成中国文明的主要形式。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现代汉语语境中“做哲学”,其表现形式事实上便是“做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帽子不再仅限于遮阳御寒或是彰显身份的标志,而是成为彰显自己个性的搭配方式。从人体审美的角度出发,分析消费者的体型特征和审美需求,运用美学原理,设计出与人体特征相适应、突出和增添人体美的帽饰。以奥黛丽·赫本这一经典女性形象为例,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女性经典、时尚、优雅的一面为目的,研究其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并将理论结合市场,运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14.
我的研究与深层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而是经典物理学隐含着宇宙的存在与演变规律的真谛。这一真谛将现代物理学与经典物理学是完美地融为了一体,自然也极正确地统一了自然界的四大作用力。  相似文献   

15.
时尚的社会心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一篇关于“时尚”这个社会现象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论文。文章从探讨什么是时尚及其来源入手,研究了时尚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并从社会认知和社会态度的角度解释了一系列的时尚现象,从社会群体知识方面,不仅分析了时尚群体的概念,还讨论了时尚与不同社会阶层心理、不同职业心理的关系,最后,阐述了时尚的全球化传播对文化变迁、文化融合的推动作用。相信本文对将来进一步了解时尚现象以及时尚群体这个分散集群的心理和行为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汉代到宋代经学和儒学的转变,不仅仅是依止经典的转变,而且还有经典诠释路向的转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宋代"玩味"与"涵泳"解经方法的兴起,这与汉代以经典为共同体立法的解经方式不同。当然,玩味与涵泳,不仅仅是一种经典诠释方法,更是在根本上与理学相关联。特别是,玩味与涵泳使经典对成德之学的作用成为可能,或者说,经典所具有的工夫论意义因之在理学中得到了凸显。遗憾的是,这种解经方法在清代以来被渐渐遗忘。今日欲重建经学,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发展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设计领域中,插画设计可以说是最具表现意味的,它和绘画艺术有着亲近的血缘关系,时尚插画的发展是随着时尚产业发展起来的原本为时尚产业服务的一种插画类型,物化风格则是在时尚插画中一定的恋物情结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结构主义已经变成一种思想时尚,这种时尚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思潮中,其流行程度不尽相同,但毋庸置疑,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结构概念的思想意义是如此重大,不仅化学、生物学、心理学及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曾因利用这一概念而取得显著成就,而且三十年代时,波兰哲学家、自然科学方法论者J.麦塔尔曼所作的一般哲学评价,使这一概念本身也得到了确立。他在当时的一次演讲中对这一概念作了如下表述:“最近几十年我们目睹了一种不寻常的现象。一个十九世纪上半叶才应用的概念,逐渐而有系统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被采纳了。开始在自然科学中,后来又在人文科学以至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9.
上海美琪大戏院是上海那个时代的传承和经典,它代表着那个时期上海人的精神文化面貌,所以保留与传承传统文化是现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基于美琪后街文化的研究,通过对街道空间、人的行为心理、城市文脉等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把怎样发展美琪后街、怎样把现代时尚与城市传统文化结合做一分析,重塑美琪后街文化的设计理念。利用美琪的历史文化价值,打造多功能、多角度、创意的美琪音乐主题后街。  相似文献   

20.
西方传统圣经研究在启蒙运动中完成一次重要的转变,主导这次转变的就是著名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斯宾诺莎以自然为核心,构建了从形而上学基础到经典文本理解之间的整体框架,以自然的必然性为这一整体框架统一原则。这一自然必然性原则为经典文本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基础,使得经典从神圣启示呈现为错误百出的作品,失去了原有的权威。经典的理解条件从虔诚的心灵转变为人自身的分析能力,把经典视作人类历史分析的对象。斯宾诺莎所主导的这些转变为现代西方圣经批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