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变形汉字的结构方式和笔画数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捷英等提出并采用了汉字通透性概念解释汉字识别中的字形属性效应,例如笔画数效应、笔画类型效应和结构方式效应。在有关研究中采用的主要实验方法是在速示、重复速示、非速示、时间或空间微观发生等条件下要求被试命名汉字。该研究将采用新的实验方法,即在呈现变形汉字1200ms后要求被试报告识别内容。结构方式和笔画数两种字形属性为研究对象。实验结果表明存在着常规的结构方式效应和笔画数效应,尤为重要的是观察到了逆转的结构方式效应。客观计算出的汉字通透性可以合理地解释这些效应。该研究和先前研究部分证明了关于汉字字形知觉的一个重要假设:汉字通透性是形成各种字形属性效应的基本或主导原因。字形属性对汉字识别的影响可以归结为通透性的影响,这称之为通透性中介假设。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一种新的偏好诱导方法——实物交换方法 ,对偏好反转中的兼容性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支持兼容性假设 ,并发现了一种新的现象 ,即偏好反转的倒置现象。偏好反转与偏好反转的倒置相映成趣 ,为解释风险决策中偏好反转的兼容性假设提供了充足的证据 ,也对风险决策中的纯粹理性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计算角度探讨隐喻识别问题.首先模拟人类隐喻思维过程构建了"识别、分析、释义"三阶段隐喻机器理解模式,并提出了隐喻识别心理过程的无差别性假设,即不同隐喻句皆通过句内成分之间指称或搭配之异常来触发人们的辨识.该假设直观地体现为人们在识别不同隐喻句时,反应时无明显差异,而在解释隐喻含义时,反应时则表现出明显差异.该假设得到了反应时对比实验结果的支持.隐喻识别心理过程的无差别性为隐喻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阳  温忠麟  付媛姝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1):1961-1969
常用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存在一定局限, 如χ 2以传统零假设为目标假设, 无法验证模型, 而RMSEA和CFI等描述性的拟合指数不具备推断统计性质, 等效性检验有效弥补了这些问题。首先说明等效性检验如何评价单个模型的拟合, 并解释其与零假设检验的不同, 然后介绍等效性检验如何分析测量不变性, 接着用实证数据展示了等效性检验在单个模型评价和测量不变性检验中的效果, 并与传统模型评价方法比较。  相似文献   

5.
儿童理解误信念的心理机制假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儿童心理理论是近20年来发展心理学研究热点,对其研究主要是在误信念实验范式之下进行的。儿童理解误信念的心理机制问题是误信念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了儿童如何理解误信念的几个重要假设,包括:元表征假设、事实掩盖假设、心理理论机制假设、计算资源假设。此文综述了这些假设,以期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6.
认识·图式·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发表的三篇论文,所论并不是同一个问题,学科背景也不尽相同,但都涉及到理解和解释的问题。把它们编在一起,并由此为契机开设“关于理解和解释问题的探讨”这个专栏,主要是考虑到:从当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趋势看,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点上出现的共同性问题,往往正是哲学寻求新的突破的关节点。象理解和解释这样的问题,是当代不少哲学流派和各有关科学部门已经在研究或正在探讨的问题,而我们的研究却很不够。它涉及到哲学自身发展的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问题,如怎样理解文化传统在认识和哲学发展中的作用,如何科学地评价解释学、文艺上的“接受理论”等学说的方法论意义,如何科学地解决理解和解释中的客观性问题以避免哲学上的相对主义、怀疑论等等的歧途,以及关于语言、符号的哲学问题(如符号、意义和对象三者关系)等等。实际上,不同哲学流派在回答这些问题时都或明或暗地有自己的哲学立场和前提。密切联系当代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新趋向、新特点,科学地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无疑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使之更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本刊欢迎大家充分利用这个专栏展开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人类工作记忆广度个体差异的机制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者在大量行为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解释人类工作记忆广度存在个体差异的模型和理论:Daneman和Carpenter的资源分享模型;Towse和Hitch的任务转换假设;Engle及其同事提出的工作记忆广度的注意控制理论;Lustig的基于抑制的理论;以及Daily等人的资源激活模型。本文对这些模型和理论观点进行了论述、分析和评价,指出了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转向语言学:1960-1975年的历史与理论和《历史与理论》(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人们对叙事是否是历史编纂的必要条件、叙事是否进行解释、怎样进行解释等等这些问题达不成共识,那么人们普遍同意,大多数历史作品,尤其是某些有中心主题的作品的特色在于采用叙事的形式。然而,没有哪位哲学家提出过任何令人信服的准则来决定组成叙事的是什么,或如何认识叙事。另外,在明克或德雷这样乐观的多元论者与像曼德尔鲍姆或麦克库拉那样有科学倾向的人之间,关于叙事是否是解释性的观点看来已经两极分化了。麦克库拉认为,叙事只是一种为历史学家表现其发现的东西增添情趣的文学手法。事实上,他这种轻视性的言论是从一…  相似文献   

9.
合成分数、基于最弱联结假设提出的最大值以及基于解释方式差异性提出的个体内标准差是目前无望抑郁研究中应用较广的认知易感操作化方法.回顾无望抑郁研究所使用的认知易感操作化方法,梳理这些操作化方法对理解无望抑郁症状发展及其治疗的意义,可发现合成分数与最大值反映了无望抑郁认知易感因子之间关系的不同侧面,后续研究可继续对这两种操作化方法进行比较,以个体内标准差计算出的解释弹性可能是无望抑郁理论之外新的易感因素,可为治疗抑郁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L.劳丹最新的著作集中讨论了科学中的争论以及这样的争论是如何解决的。简单地说,劳丹认为科学中存在的争论很多,不是象逻辑经验论者,赖兴巴赫、亨普耳、波普尔这样的哲学家(以及象默顿这样的科学社会学家)所给出的科学变革的说明所能应付得了的;而这样的争论“经常地”、“完完全全地”被化解的事实又与新近库恩等人所持的“整体论”或“大图象”的观点不相容。由此,劳丹着手阐发他自己关于科学变革的解释模型,使之既可以用来解释范围的(以及合理的)争论的可能性,又可以解释这样的争论如何可能最终得到彻底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多值逻辑是现代逻辑的一个分支。几十年来,多值逻辑的发展非常迅速,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系统。这些系统的建立,极大地丰富了整个逻辑理论。但是,发展多值逻辑的目的不仅仅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要用它们来解决某些具体的科学问题。因此,对于任何一个逻辑系统,人们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它有什么用?它是否反映某些客观现实?”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系统的解释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导言对培根哲学有一个标准的解释,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这样的假设:他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一个纯粹的机械论过程在科学中发现绝对真理。虽然大多数作者认为,培根哲学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但是他所重视的实验方法以及通过经验对猜测证伪的观点却往往被公认为是有价值的洞见。在这篇文章中,我想提出一种与公认观点不同的解释:培根是一个证伪主义者,他与鲍波尔的观点极为接近。在熟悉鲍波尔著作的人看来,这种意见可能相当离奇。因为在鲍波尔的著作中,培根哲学经常是作为鲍波尔哲学的对立面加以描述的。然而,我将尽力证明培根  相似文献   

13.
模仿是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机制,但学前儿童在模仿他人行为的过程中,是注重效率原则而有选择性地模仿,还是注重忠实原则不加辨别地模仿?这一问题成为近10年来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进化人类学中的争论问题。争论双方提供了大量实验证据支持各自观点,并提出种种假设以解释学前儿童的模仿学习机制。如基于因果关系推理角度提出自动因果编码假设和意图不清假设;基于社会交往角度提出社会依存假设和自然教育法假设等。迄今为止,尚无一个假设能解释所有证据。因此,在整合相关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这一争论的新视角——"损益权衡"假设,即学前儿童模仿策略选择是特定情境下权衡利益与损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其次,是关于外在的证实性的评价标准。它主要包含如下两方面内容: 第一,任何一种合理的科学的理论,都应当能够解释所有有关的经验事实,亦即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假定有两个可以比较的理论T_1和T_2,所有T_1能解释的经验事实,T_2都能解释;而且,T_1不能解释的许多经验事实,T_2也能解释,这说明T_2的解释力优越于T,因而在评价时,我们也都可以认为T_2在合理性科学性方面优于T_1。第二,任何一种科学的合理的理论,都应当具有一定的预测力,所谓预测力问题,就是指从某个理论中能否推出未知的检验假设。如果能推出未知的检验假设,则表明该  相似文献   

15.
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是指当负性情绪面孔作为目标, 正性情绪面孔作为分心物时, 其搜索速度比正性情绪面孔作为目标时(负性情绪面孔作为分心物)更快。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存在争议, 研究者主要从不同情绪面孔在情绪因素和知觉因素两个方面的差异进行解释。来自行为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对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效应的解释主要有威胁性刺激捕获假设和情绪摆脱假设的情绪观, 以及嘴部差异说、闭合结构说、知觉组群说以及其他面部特征假设的知觉观。经过对比评价两类观点的理论异同和实验证据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整合情绪因素和知觉因素来解释该效应。  相似文献   

16.
伦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交践性都很强的科学。在理论上,要使我国的伦理学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非要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更加面向世界不可,这就需要更多地引进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已取得的伦理思想成果。在实践上,则需要将这些成果,特别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积极作用的部分。  相似文献   

17.
肖丰   《心理科学进展》1992,10(1):12-16
抑郁的认知理论假设抑郁患者在评价与解释有关自身、周围环境、自己未来的事件时,受到他们特有的消极自我图式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抑郁的情感和行为。这一理论得到来自以它为基础的认知疗法所获临床疗效的有力支持,但围绕该理论进行的实验研究结果有较大差异。面临的主要同题是:(1)抑郁患者有无独特而持久的自我图式;(2)这一图式中表征的内容是什么。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对于阐明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毫无生命的宇宙在没有创世主的情况下如何突然变得富有活力,以另一种新的形式开始了它的历程?宇宙是如何产生的?历史上的相关解释如何?该书用一个崭新的视角打开了人们的思维。这是一种科学的揭示;这里,没有神秘,没有宗教,上帝成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有关熟悉感的研究,近几年已经取得了进展。继Jacoby等在再认记忆研究中对熟悉感的产生得出的流畅启动假设后,Whittlesea等人通过大量的实验,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熟悉感的产生进行了解释,提出了相异-归因假设。该文旨在对这一假设的主要观点、对元认知领域的重要意义及其存在的不足进行述评,以便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数十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官方”科学的缺限和罪过。但是除了林德的卓越的分析外(176),人们几乎一直忽视对于导致这些过失的根源的讨论。本文试图指明,传统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的许多缺限的根源在于以方法中心或者技术中心的态度来解释科学。方法中心就是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它的仪器、技术、程序、设备以及方法,而并非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