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言祖语     
若菩萨欲以法施众生者,应行四法∶何等为四?一者、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者、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三者、得禅定慧,于诸经法随顺无诤;四者、不增不损,如所说行。说法者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欲升高座,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座;二者、众有女人,应观不净;三者、威仪视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怯畏;四者、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于诸众生生饶益想;二者、于诸众生不生我想;三者、于诸文字不生法想;四者、愿诸众生从我闻法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相似文献   

2.
佛言祖语     
《法音》2008,(6):1-1
善男子,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是故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时,要作自利及利益。他善男子,若人乐施,一切怨仇悉生亲想,不自在者皆得自在。  相似文献   

3.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相似文献   

4.
在宋明伦理学发展中,《大学》诠释的基调是朱子重格物,阳明主致知。阳明再传弟子万廷言则将三纲领之止至善发展成内在道德本体及道德修养的实践,并以之统领八条目。万廷言继承了江右王门罗洪先的艮背道德修养论,融合了浙中王门王畿的四无道德本体论,从深静中涵养道德本体,止至善既强调止,又发展出止无所止,能够推原阳明未尽之旨。万廷言以止至善融摄致良知,摄知归止,是阳明学从以收摄保聚为代表的江右王门至止修学乃至东林学转折的重要思想形态。  相似文献   

5.
厚养薄葬     
“厚养薄葬”是我国穆斯林的优良传统,明代著名伊斯兰学者王岱舆所著《正教真诠》至孝章中专门论述了为人子者孝敬父母的内容。他说:“尔民事主,暨尔双亲”,“事主以下莫大于事亲。孝也者,其为人之本欤”。他主张“奉亲于无过之地,使不堕逆流之中;脱离还报之苦,更享无量之福”的厚养。清代著名伊斯兰学者刘智也在所著  相似文献   

6.
佛言祖语     
《法音》1994,(10)
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5\b.g5H.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潮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途;兼得其后,是谓正智,报在人天。何以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出世间暂亦二:一者善能分别如来正法,四谛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二者破天明惑,如实下了见自本心者是也。仅得其初,是出世间智也,名为渐入;兼得其后,是出世间上上智也,乃名顿超。何以故?但得本,不愁末;得未者,未必得本也。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谓…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法护 《法音》2005,(12):1-1
复次,海意!有三种法增长大乘。何等为三?一者发菩提心增修善根,二者为善知识之所摄受不生疲懈,三者建立大悲而无退转。此之三法增长大乘。复有三法增长大乘。何等为三?一者勤修胜行,二者伺察诸行,三者于胜行中为诸众生而善成办。复有三法:一者摄止悭心,二者广行施舍,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自集净戒,二者将护破戒之人,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心无障碍,二者忿恚众生令得清净,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精进无倦,二者懈怠众生而能将护,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从禅定生,二者不著禅定,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勤求多闻,二…  相似文献   

8.
佛言祖语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金光明经》听闻信解,不随地狱、饿鬼、傍生、阿苏罗道,常处人天,不生下贱;恒得亲近诸佛如来,听受正法,常生诸佛清净国土。所以者何?由得闻此甚深法故。是善男子、善女人,  相似文献   

9.
上古中国礼俗中,为人子者于双亲秉持一种别样的孺慕之孝。双亲在世,孝子终父母一生是"永远的幼儿",在言语、衣着与行为上,均存留"年幼"时的痕迹,以反衬父母未曾衰老而眉寿永久;双亲逝后,在哭仪、称谓上又效仿婴儿态,追慕父母永逝而沉痛难再。孝子丧亲如"婴儿失母",不言或少言以行"三年之丧",实质是在模拟或重现"子生三年"的情况。古人对孝的推扬,有意无意地走上了"返老还童"之路。亲逝后,为人子者还必须面对代际交替问题。殡礼是三年丧内,父子权力交替的关键礼仪。孝子脱髦以及婴啼,均发生在殡礼前后。父子间代际交替的完成,与血脉相连象征的最后解脱,几乎同时完成。可以说,殡礼是礼制上孝子"长大成人"、完成代际交替的最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0.
善生经     
姚泰 《法音》2006,(9):48-50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祗耆阁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时到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时罗阅祗城内有长者子,名日善生,清旦出城,诣园游观。初沐浴讫,举身皆湿,向诸方礼,东西南北、上下诸方,皆悉周遍。尔时,世尊见长者子善生诣园游观,初沐浴讫,举身皆湿,向诸方礼。世尊见已,即诣其所,告善生言:汝以何缘,清旦出城,于园林中,举身皆湿,向诸方礼?  相似文献   

11.
第八菩提心不动地数求胜前善根故,大士当得不退转,入于第八不动地,此地大愿极清净。此出不动地名,显愿波罗密圆满也。不动者,谓不为烦恼动。八地烦恼障断尽,断德等同四果阿罗汉故。又不为功用动,七地名有功用行,入灭定时尚须作意,有微细功用方能入;八地任运能入,不为一切分别动故。七地菩萨,欲求胜前之善根,数数修习,入不动地。从空定起,能一时分身,遍于微尘刹土,承事诸佛,饶益众生。以前二阿僧祗劫所修功德,不如此一刹那。譬如大船先在江河中,须人牵挽,其行甚缓。今入大海,乘风破浪,一日能超往百年所行。菩萨至此,任运自可成佛,决无退转。由无量大愿以智慧方便之力,皆能圆满,故能任运成就佛法,饶益众生。  相似文献   

12.
随顺     
"恒顺众生"是"欲成就如来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之一."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随顺即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  相似文献   

13.
因果本一心,积善多生丈夫子慈悲无二意,救时曾见宰官身(碧山寺)因果本一心。佛家认为善因有善果,恶因招恶果,均决定于一心。丈夫子,古时子女通称子,男的叫丈夫子,女的叫女子子。“积善多生丈夫子”,反映了撰联者重男轻女的旧观念。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文殊师利言:(善胜)天子!菩萨摩诃萨应发四种增上意乐心。云何为四?谓摄一切众生心,成熟一切众生心,集一切善根心,觉悟一切佛法心,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如山心。云何为四?谓于乞者无瞋嫌心,向恶道者生慈愍心,般若波罗蜜常不舍心,所修众行皆究竟心,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转胜心。云何为四?谓持戒转胜,多闻转胜,大慈转胜,大悲转胜,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如金刚不可坏心。云何为四?谓信乐不坏,依善知识不坏,修行不坏,求大乘不坏,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无能染心。云何为四?谓烦恼不能染,名利不能染,下乘不能染,诸恶众生不能染,…  相似文献   

15.
佛言祖语     
《法音》1988,(3)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觉怀琏禅师日:(晓)舜老夫(禅师)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贷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法音》1999,(3)
世智当悟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途兼得其后是谓正智报在人天何以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  相似文献   

17.
编后语     
《法音》1993,(3)
父母与我生命,三宝与我慧命,众生与我知识学养,国土与我资生物具。一啄一饮,当思来处。大乘菩萨行者勤修六度,报答四恩。同时,报恩也是菩萨学处的基本法门。古今中外,许多辞亲割爱、远绍如来、近弘大法者,如本期所刊藏传佛教仁钦桑布赴印度求法,新译密咒,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弘传奠定了基础。法海喇嘛由藏赴汉习禅,沟通藏汉佛学,显密兼弘,善巧度生。他们的事迹读来感人至深。有居家学佛者,如雍正皇帝参禅弘禅,见地不凡,一代宗师作略跃然纸上。泰国迪斯库尔公主一生不嫁,为“世佛联”从危机中走上发展坦途贡献了毕生的心力。她虽贵为国王之女,却不贪图富  相似文献   

18.
明海 《法音》2006,(9):46-48
《善生经》的缘起是有一天早上,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看到一个长者子沐浴之后向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礼拜。长者是指那些很富有,在地方上颇具影响的人。这位长者的儿子叫善生。释迦牟尼佛就问善生在做什么?善生恭恭敬敬地答道,他的父亲去世时叮嘱他要每天礼拜六方,如此就能够得到幸福。佛陀说这六方确实应该礼拜,而我的教法中也有六方,但我的六方跟你所礼拜的六方不太一样。于是善生就问世尊,在你的法中如何礼拜六方呢?佛陀就讲了下面的教法。从《善生经》里面可以看出,那时候人们追求幸福和快乐的心愿是非常真诚的,你看那个年轻人,每天早上洗完澡…  相似文献   

19.
梁涛先生“《大学》早出新证”一文有几个疑点。其一,梁文说:“在《中庸》中也有多处文字与‘修、齐、治、平’的思想相近,如: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第二十章)①按《孟子》中有一段文字几乎完全与此相同: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  相似文献   

20.
佛言祖语     
《法音》1988,(6)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知恩报恩,当行四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至心听法;三者思惟其义;四者如说修行。复有四法:一者随法不随人;二者随义不随语;三者随智不随识;四者随了义经不随不了义经。行此八法,名为知恩。复行四事,是名知恩,亦名报恩。一者见恶众生,心生怜愍,以修慈因缘故。二者见苦众生,目不暂舍,起悲因缘故。三者见师长父母,有德之人,心情欢悦,起喜因缘故。四者见怨家众生,心不嗔恚,修舍因缘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