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颠倒的世界     
进入不惑之年,想起孩提时奶奶说的:话颠倒。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一种或多种因素作用,时常把时空中的事情弄颠倒了,出现了颠倒现象,就是这些颠倒的现象,组成了颠倒的世界。世界上许许多多的颠倒,使人的需要变成失常,把希望变成泡影,把喜悦变成愤恨。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这是共认的颠倒。是非颠倒,黑白颠倒,真理变成了谬误,而谬误却变成了真理。以无序对有序,有序自然成了无序,在学校里,该讲课的去听课,而该听课的去讲课,用功者老不及格,  相似文献   

2.
有趣的颠倒     
汉语中有些词语可以颠倒。例如,熊猫——猫熊,士兵——兵士,故事——事故,蜜蜂——蜂蜜,等等。颠倒之后,有的意思不变或基本不变,有的则意思有明显的变化。请你把下列词语颠倒一下,看看它们的意思有没有变化: 山河讲演半夜评选觉察健康和谐煎熬寻找侣伴严谨和缓埋葬离别妒忌合适延迟蛮横玩赏聚积敏锐互相代替来往哭号负担奋发  相似文献   

3.
正有一些奇怪的照片在"脸书"上出现:有白胡子老人悬浮在书桌上方的,有漂亮的姑娘在浴缸中秀倒立的,甚至还有帅气的小伙子将头伸进马桶里的。人们很快发现,这些照片全部拍摄于德国的一家名为"颠倒世界"的咖啡馆,它究竟有着怎样的神奇之处呢?其实,"颠倒世界"的前身只是柏林的一家普通咖啡馆。几年前,在老板托佩尔的悉心经营下,生意还不错,然而,随着周边咖啡厅的陆续增加,咖啡馆的  相似文献   

4.
中西义利思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照文化比较的共时、对等原则,初步考察了中西义利思想的源流和同异。说明道义与功利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历代学者长期思考、论争不止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西方思想家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中西方思想家大都力图从理论上解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道德原则与经济利益的矛盾,以指导人们作出适当的价值选择,给社会需要以理论的满足。在古代,虽然中西方学者对于道义和功利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他们大都强调精神生活的价值而贬斥物质生活的意义,都强调群体利益、道德原则高于个体利益、经济利益。因此,功利主义并不是西方古今相承的思想传统;重义轻利不仅是中国古代而且也是西方古代的传统思想。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方打破了千百年来的思想传统,而中国则始终保持了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也就是从这时起,中西义利思想才迥然不同,呈现出根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反思历史上义利之辨,首要的问题就要考察历史上义利之辨的过程及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纵观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宏观地说,曾出现过三次高潮,即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之辨,宋明时期的义利之辨及近代社会(鸦片战争——五四时期)的义利之辨。春秋战国时期围绕着义利问题,儒、墨、道、法几个主要学派都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在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最早系统地论述义利问题的是孔子。他把“义”规定为“礼以行义”以左传·成公二年》),即宜于尊卑上下的宗法等级关系。至于“利”在孔子那里,主要是“私”或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6.
西方语言哲学的主流传统是"主谓颠倒",主词在整个语法结构和存在结构中具有决定地位,谓词从属和依附于主词,这是形而上学的语言根源。马克思对黑格尔"主谓颠倒"的批判可视为对语言形而上学的批判,把"现实的人类个体"作为主词,抽象范畴作为谓词来言说和述说主词,才能颠覆"主谓颠倒"的语言形而上学。马克思对"主谓颠倒"的批判是为了构建其唯物史观,取消"自我意识"的主词地位,代之以"现实的人类个体",才能奠定唯物史观的哲学根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美国哲学界近十多年来关于颠倒光谱和功能主义的论争概况。光谱颠倒现象的确给“经验证实原则”和哲学基本问题提出了新的问题。作者对这场论争作了评论,并预测颠倒光谱现象将给唯物主义以极大支持,甚至可能导致哲学基本问题的关键性解决。当然,这仅为一家之言,谨供大家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推进,凸显了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和新的研究路径。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和思想历程,结合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区分辩证法的合理形态建构的三个阶段:一是站在费尔巴哈立场上对黑格尔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的主谓颠倒;二是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实证批判把帽子变成了观念的思维和现实抽象;三是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重新发现辩证法,并实现对黑格尔的双重颠倒,即从思维主体到生产过程主体的转向和对头足倒立着的资本主义物化现实的破析。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义利论的历史中,先秦义利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基本的思维框架和深厚的思想来源。在理论基础上、先秦义利论在诸多方面为后来奠定了基础。无论对义利范畴内涵的揭示,对义利关系的把握,对价值标准的确定,对基本目的的悉,还是对道义与功利、功利与超功利、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和物质生活、价值标准与价值导向、群体与个体、公  相似文献   

10.
原始佛教的“无我”论与“十四无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拯救是原始佛教的最高宗旨,佛教全部教理即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认识自我的生存状况(即苦、集),如何通过自我的道德实践获得自我解脱(即灭、道)。由此看来,“自我”是佛教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但是在佛教中,关于“自我”的看法存在诸多矛盾,一般看来,在原始佛教中,“无我”论与“十四无记”之间就存在这样的矛盾。“十四无记”,即对十四个问题不加分别,即宇宙是常还是无常?宇宙有边还是无边?生命死后是有还是无?生命与身是一还是  相似文献   

11.
义利关系实际上就是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之间的关系,两者谁先谁后,是任何社会结构都不可回避的首要价值问题。仅此一点足以证明儒家义利之辨的理论价值。如果拂去蒙在其上的时代烟尘及偏见误解,那么时至今日,它仍具有值得借鉴的理论光彩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采用纵向追踪的研究设计考察儿童的行为抑制性气质与母亲的教养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104名儿童来自中国西部农村,第一次测查的平均年龄为45个月。通过录像观察编码的方式测量儿童的行为抑制性及母亲的教养行为,2年后对他们进行追踪。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儿童的行为抑制性对母亲的教养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具体表现在对行为抑制性高的儿童,母亲在之后会表现出更多的接受性和指导性控制的教养行为。  相似文献   

13.
从儒家思想史看,义利之辨虽然不能简单等同于公私之辨,但是公私问题依然是其核心要义。在公共生活中,公义和私利在何种情景下、何者更具有优先性的思考,是义利之辨的实质之一。在儒家看来,良好的公共生活需要个体让渡部分私人利益来落实公义,并以此促成社会的和谐。义利之辨中的公共性优先原则,在儒家的仁爱学说、大同理想、修身工夫等思想中也有体现。就此而言,义利之辨是儒家公共性思想的逻辑展开。  相似文献   

14.
义利问题是伦理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一定社会的道德风情或道德状貌总是首先借助并通过人们对义利问题的认识及其对待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批判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义利观的合理因素,本质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义利学说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任何个体的行为特征,都是遗传和环境双重效应下形成的。过去几十年中虽然生物学家们和心理学家们都认识到遗传和环境几乎对所有行为类型的影响是并驾齐驱的,但他们多少各有不同观点和侧重。如何对各自的重要性加以评估,这  相似文献   

16.
略论孟子的义利之辨与德福一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是孟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侧面,它由义利之辨与德福一致两个逻辑层次构成.义利之辨层次最能引起人们注意,因为孟子正确审视义与利之间的选择性张力,既能鲜明地坚持道义论的基本立场,又能够对经济生活进行独具特色的伦理辩护.与这一“显层次”相比,德福一致是孟子义利观的“隐层次”,但它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对德福一致的强调,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消解现实生活中的义利之争和思想意识中的义利之辨,是立足于主体素质的建设本身来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正是在此意义上,重新梳理孟子义利观的逻辑结构,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历史上居于主导地位的道义论传统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耿加进 《学海》2011,(3):64-67
义利之辨是儒学的重要内容。儒家所谓的"义"指一般的道德准则,所谓的"利"通常情况下指个人私利。在义与利孰先孰后、孰重孰轻的问题上,儒家始终强调义的优先地位,主张义以为上、先利后义、重义轻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但儒家并不排斥利,且认为追求利益是人之本性,甚至认为义能带来利。义有"一人之正义"、"一时之大义"和"古今之通义"之分,当三者发生矛盾时,儒家认为应以"古今之通义"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准则。儒家的义利之辨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企业和企业家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义"内含"仁"与"礼"两大因素,在外延上展开为"义德"、"义政"、"义利"三个方面。从幸福观一般原则的意义上看,孔子的义利观规定着幸福观的德性基调和现实品格,表现为重公利轻私利、重精神轻物欲的整体倾向,同时也客观地确认了功利的正当性。这种规定和确认是孔子在对现实生活的辩证分析中完成的。孔子的义利观探讨的不仅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而且关乎理想人格的成就,"成人"意义上的义利观在内在和深层意义上确立了孔子德性幸福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行为面试与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预测效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某金融机构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测评为背景,主要探讨行为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预测效度.研究证实,行为面试的评价者一致性信度为0.795,以上级绩效评价为效标的预测效度为0.386,对技术-行政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预测显著,但对领导力任务绩效预测不显著;无领导小组讨论只对领导力任务绩效预测显著,在预测领导力任务绩效方面,它对行为面试有显著的递增效度.  相似文献   

20.
义利问题是伦理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探讨论争的重大理论课题。本文从历史、理论,现实三个大的方面考察和论证义利之辨。 一、义利之辨的历史演变 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源远流长,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两宋时期、明末清初时期以及近代五个大的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之辨是中国历史上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