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义的战争与战争的正义——关于战争伦理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争可以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间的有组织的政治暴力。根据战争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战争伦理大致包括“战争权利伦理”、“战争行为伦理”和“战争责任伦理”三个方面。在战争伦理中最重要的是所谓“正义”问题。“正义”与“非正义”这对概念并非规定战争的客观性质,而是一种煽动人们拥战或反战热情的主观态度和伦理立场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圣战”的意思是什么?对于绝大多数非穆斯林来说,“圣战”似乎就意味着战争———以伊斯兰教名义发动的战争。但这是对伊斯兰教关于“圣战”真正意义的曲解,也是对真正穆斯林对于战争态度的曲解。最早的“圣战”(吉哈德)一词只是“奋斗”的意思———既没有“战争”也没有“战斗”的意思。后来这一术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含有了“战争”的意思。“吉哈德”本身又分为两个概念:大吉哈德与小吉哈德。大吉哈德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内部的斗争。它就是提升我们自己、改善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活得更有人样的斗争。这就是大吉哈德。什么是“小吉哈德”呢…  相似文献   

3.
战争,奉行的是“诡道’逻辑。“兵者诡道”、“兵以诈立”是古往今来的军事家遵循的一条不变法则。“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高技术战争也不例外。英阿马岛战争,是80年代现代条件下的一场局部战争。尽管历时仅74天,交战仅在英阿之间进行。战场也只是在马岛周围,没有触及双方本上。但是,由于战争不仅动用了最为先进的现代化武器装备,而已具有中远海及远洋作战的性质,使它成为以海空作战为主、以岛屿争夺为目标的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战争爆发前,当英国伍德沃德少将在“无敌号”航空母舰上指挥着其特混舰队,将马岛包围得如铁桶一般…  相似文献   

4.
今天酿成诸多当代冲突的宗教偏执,导致我们重新思考产生自神学和哲学争论的宽容观念。伴随或者说挑起这些争论的乃是16、17世纪的政治一宗教学说论战和战争,史家统称之为“宗教战争”。“宗教战争”一词概括了在欧洲造成各派宗教彼此对立,或者以宗教及信仰的名义进行的无数战争:历次中世纪战争,十字军东征,  相似文献   

5.
《殽之战》(高中语文第五册选用此文)记叙了秦晋殽山战役的前前后后。这次战争是秦国企图利用杞子为内应,并吞郑国而引起的。文章以“蹇叔劝师”始,以“秦伯哭师”终,顺理成章,逻辑严密,证明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是主宰战争胜败的关键。全文6个自然节,可以分为三个逻辑段第一段(1、2、3自然节):秦穆公不听劝  相似文献   

6.
士气作为一种军事软实力,不仅是战争决胜的重要因素,也是治军关键之所在。传统兵学对士气问题的基本认识来自于其秉持的战争观;战争的正义性决定军队士气的根本走向;“心”与“气”作为士气的基本范畴,其辩证关系为“内心外气”、“将心士气”、“心气一体”:“教戒养气”、“将帅主气”、“赏罚励气”、“以怒激气”是古代重要的士气培育之道;“击敌之气”是古代士气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王青 《管子学刊》2009,(2):96-99
上博简《曹沫之陈》简文“一人又(有)多,四人皆赏”,是简帛材料上关于“伍”之间相保的明确记载,也是“战功曰多”的又一条注解。先秦时期以“多”作为战功的代称,当与自古以来战争的杀伐性质有关。而以“多”释战功,可能源自远古狩猎后的论功行赏之俗。“战功曰多”之事,秦汉以降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这从一个角度让人们看到了上古时代人们的战争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出埃及记17章短短九节经文,记录了摩西、约书亚率领以色列民战胜亚玛力人的战争。虽没有描写战场的杀戮与硝烟,却记录了此次战争中以色列人获胜的“战略战术”。摩西按神的要求,把战争记下来,摩西也为此次胜利而筑坛向神感恩,并称“耶和华是我旌旗”。此次战争有何特别重要之处,神要摩西记录下来以传后世呢?谨将笔者从中得着的一  相似文献   

9.
战争自古重视光胜而后求战,而欲“胜”则必先“谋”。80年代以来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表明:只要精心运筹,正确策划,谋略得当,技术处于劣势的一万也可能获得局部优势甚至取得整个战争的胜利。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技术处于落后的一方为了弥补技术上的劣势,谋略运用得巧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消对方技术的先进程度。如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前,尽管性能先进的美国第四代侦察卫星“大鸟”清晰地发现了埃军的调动,但阿方借助每年的冽行军事演习,白天往西岸调动一个旅,傍晚撤回两个营,暗中留下~个营隐蔽在河岸沙提的上事里,使以方误…  相似文献   

10.
把市场竞争称为“商战”并非今日商家之明智,实力昔日商家之暴戾!商战,又称“商业战争”.十五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五个殖民国家,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市场,取得军事上和商业上的霸权地位,在世界各地先后发动了规模不同的战争,刀光剑影,血肉按飞,财富易主。这种融市场争雄于战场争霸之中的战争,终以十八世纪英国最终获胜而告终.今日的商战,已不再诉诸武力。世界各国意识到“习兵战,不如司商战”,于是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进行自由贸易。但由于商战和战争源远流长的“血缘”关系,今日的商家仍不忘研读兵…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先秦各学派对战争这一社会现象无不给予重视。主张以仁义治天下的儒家也不例外。但相对而言,孔、孟议兵的言论较少。议论较多并形成较为系统的军事思想的是苟子。《苟子》书中,《富国》、《王霸》、《夏道》,《议兵》、《强国》等篇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军事著作。苟子军事思想的核心是“一民”。对苟子的“一民”思想,有必要加以认真探讨。一、“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是什么?这是谈兵论战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战国末楚将临武君与苟子在赵孝成王面前谈论军事时,临武君说:“上得天时…  相似文献   

12.
1923年,中国曾发生了一场以丁文江、胡适等为一方(“科学派”),以张君劢、梁启超等为另一方(“玄学派”)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对这个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通称为“科玄论战”的重大事件,从五十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一直认为是反动唯心主义阵营内部的混战,是地主和买办之争,他们都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些观点一直为中国现代史和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专门的军事学著作,如何争取战争的胜利成为《孙子兵法》关注的首要问题。在对影响战争的诸多因素详细考察的基础上,孙子提出了“重知”、“崇变”、“尚谋”的思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决定战争胜负中重要作用。“知”是指对战争及与之相关的诸因素的了解和把握,既包括直观的感性认识,也有由分析、综合而来的理性判断;“谋”是指谋划、谋略,是理性智慧在战争中的具体运用;“变”是指战争中矛盾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以及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的军事学领域有着重要的价值,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说明这样一种方法,就是用亚里士多德首先研究并称为模态逻辑的一个古代的逻辑分支来阐明一个现代的逻辑分支,即由 D.希尔伯特开创而由 K.哥德尔实现的对于数学自身的数学研究。模态逻辑研究的基本概念是必然性和可能性:一个陈述称为“必然的”,如果它必定是真的,称为“可能的”,如果它可能是真的。比如,因为在2000年可能有一场战争,陈述“在2000年将有一场战争”是可能的,但它不是必然的,因为那时可能没有战争。另一方面,“在2000年将有一场战争  相似文献   

15.
说到“一”,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但在战争中,“一”有时直接关系着战争的成与败。  相似文献   

16.
一、日本神道教的宗教动员在历次侵略战争中,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以神道教为国教,发动佛教及其他宗教实施宗教动员。1.神道教的宗教动员思想神道教主张“神国日本”在世界上的绝对优越性,具有领导全世界的责任和神圣使命感。天皇是创造日本国的天照大神的直系子孙,具有神权,是日本唯一正统的统治者,国民必须对天皇绝对崇敬和绝对服从。而且臣民必须“忠于天皇”、“敬神崇祖”、“灭私奉公”,甚至要求“一旦如有缓急,当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即要求一旦遇有战争等非常事态,要为天皇制国家卖命。而以天皇名义发动的战争则是“圣战”,…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的法国军事家拿破仑曾说:“一支军队的实力,四分之三是由士气构成的。”要使军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保持军队的“常盈之气”。而在人类的战争史上,提高军队士气的方法很多,但有一种方法却是屡试不爽、立竿见影的,那就是音乐。事实上,在炮火连天、弹痕遍地的战争中,一首“动听”的音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05,(7):56-56
世基联总干事科比亚敦促:勿以圣经为战争辩护世基联总干事撒姆耳科比亚告诫信仰团体要反对用“圣经”为战争辩护。他指出:“作为有信仰的人,我们不应该用圣经来使战争得以道德化,因为这将推助战争的演化。”科比亚是在主持“信仰之间为争取和平而行动的非洲大会”第二次小组讨论会上讲这番话的。此次会议是由信义宗世界联盟于4月21日-25日在距约翰内斯堡不远的本诺尼(Benoni)所组织召开。在主持“就冲突问题使用和滥用圣经”的小组讨论会上,科比亚认为各大宗教  相似文献   

19.
现代条件下,电脑已成为高技术战争的象征和力量的倍增器.军事科技专家认为:“计算机中一盎司硅产生的效应,可能比一吨铀还大”,战争将转向“网络化”、“打硅片”.但是当指战人员与电脑心“芯”相应运筹于荧屏,指挥千军万马决战于信息战之疆  相似文献   

20.
张越 《管子学刊》2004,(4):85-87
齐国兵学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齐兵学战争观中的慎战争思想对今天的军事理论与实践仍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慎战思想形成的前提是对战争重要性的认识、形成的原因是对战争危害性的正确把握、目的是为了求得“全胜”、“战”的条件是“非危不战”。慎战思想对今天的军事活动仍有有益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