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7月30日,"慈悲护生、合理放生"座谈会在国家宗教事务局召开。座谈会由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主持,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方面代表参加。本次座谈会总结佛教、道教关于慈悲护生、合理放生的理念与实践,听取政府部门对相关法律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4,(8)
正本刊讯8月1日,山东省佛教协会专门下发通知,传达贯彻国家宗教局于7月30日召开的"慈悲护生,合理放生"座谈会精神和中国佛教协会《慈悲护生、合理放生倡议书》内容。要求各市县佛协、寺院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国家宗教局王作安局长讲话精神,将中佛协《慈悲护生、合理放生倡议书》在协会、寺院网站转发,并在活动场所内张贴,呼吁  相似文献   

3.
曹立铭 《法音》2005,(4):35-36
放生护生是佛教的传统习俗,有悠久的历史,是佛教慈悲教义与精神的体现。但在实际的放生活动中却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引起了一些社会人士的质疑与诟病。为了正确认识和引导佛教的放生护生活动,本期编发了下面一组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介绍与探索,希望引起广大佛教徒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4,(6):64
正本刊讯5月22日晚,在"全国风景名胜区内佛教、道教寺观管理工作研讨班"期间,国家宗教事务局组织部分佛教、道教界人士,围绕佛教、道教放生、护生的传统与现状进行座谈。来自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以及全国11个省、自治区的20余位佛教、道教界代表踊跃发言,从佛教、道教教理教义,放生的仪轨与实践,如何引导信众合理放生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王作安局长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他强调了规范放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4,(7)
正佛教一向提倡众生平等、慈悲为怀、利济万物,并以杀生为第一大戒。在佛陀本生故事中,记载着许多诸如"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慈悲护生的感人事迹,《梵网》、《涅槃》、《楞伽》、《楞严》等大乘经典更是要求佛弟子禁断食肉。因此,素食、放生和护生千百年来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优良传统。但在民间,"放生"也出现了种种异化,许多不明佛法真义的人,不是藉由放生增长自己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5,(4)
<正>佛教教义以缘起论为根本,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平等不二,依正不二,悟入诸法实相者必然生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故《观无量寿经》曰:"佛心者,大慈悲是!"好生恶死为一切众生之所同,放生护生则为佛教必有之义。佛教修行以戒定慧三学为中心,主张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以至解脱。佛陀制定戒律的本意即是为了修行者减损恶业、杜绝非缘及僧团的和谐,而在戒律中以戒杀为首。随着佛教的发展深入民间,由慈悲、戒杀而衍生出素食、放生、护生等一系列行为、仪轨和习俗,成为  相似文献   

7.
新年寄语     
《法音》2015,(1)
<正>带着"中国梦",我们迈入了2015年。值此新春到来之际,我谨通过《法音》杂志,向全国三大语系佛教四众弟子,向港澳台佛教界和世界各地的佛门弟子,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过去的一年,是中国佛教协会会务繁忙并取得积极成果的一年,这在《法音》杂志编发的"文明敬香"、"慈悲护生,合理放生"、"中国佛教与‘世佛联’"、"第27届‘世佛联’大会"、"中佛协八届三次常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7月30日)一、经典与理论依据佛教的放生活动,首先源于佛教经典的记载。例如《梵网经》说:"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可见,放生蕴含着佛教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情怀与自他不二、因缘果报的智慧。因此,历史上中国佛教大力倡导戒杀、素食,积极组织护生、放生,并形成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放生文化。例如,南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6,(9)
正所谓放生,是把将被宰杀或面临死亡痛苦的动物救出,然后放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放生本身是正确的,使之得到解脱。经典中也谈到佛陀在因地修行"刮肉喂鹰"的事迹。如此舍身放生,感天动地。一、古代放生与现代放生之乱象放生活动古已有之。狭义单指人命,广义指一切生命。西周以前,祭神是要杀一批人来祭祀,西周时开始以陶俑代替,这就是对人的放生。西周时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4,(8)
正放生,顾名思义,就是把可能被宰杀、面临生死痛苦的动物解救出来,放归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汉地就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说法。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特别是在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倡导下,放生活动蔚然成风。佛教徒在放生之时,要按照佛教仪轨祈求三宝加持,帮助被放生的动物早日解脱轮回之苦。放生蕴含着佛教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慈悲情怀,自他相关、因果回馈的辩证智慧,善待生命、普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6,(9)
正2016年8月28日下午,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山西省佛教协会和中国佛教讲经交流基地协办、五台山佛教协会承办的,以"慈悲·圆融·宏博"为主题的"2016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在五台山隆重开幕。会前举行了诵经祈福仪式,学诚会长等高僧大德主法拈香。随后,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正式拉开帷幕。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一司司长王健,中央统战部二局副  相似文献   

12.
林清玄 《法音》2005,(4):37-38
放生有时并不能真正积功德,反倒鼓励不肖商人捕捉野生动物,甚至破坏山林的生态。我们何不从放生到护生,一起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呢?北投佛教文化馆与农禅寺,把信众捐来作为放生的钱共一百三十万元,转请台北市立动物园兴建了七座鸟园,专门收容为人弃养或遭人伤害的稀有鸟类,这些鸟园叫做“护生鸟园”。我读到这个报道,忍不住喝彩,佛教界千余年来讲“放生”,已经成为积习难改的行为,由于放生积功德的观念,鼓励了那些不肖的商人捕捉野生动物来卖给佛教徒,动物在捉放之间吃尽苦头,甚至横死山林。也由于放生,放鸟则破坏山林的生态,放鱼则破坏河…  相似文献   

13.
人间佛教关注的重点是"人生"和"人间",不像传统佛教主要关注的是"人死"和"天间".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首先表现在它对传统佛教之"死鬼化"、"天神化"的批评上.在修行实践中,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主要表现为更加重视五戒、十善和以慈悲为本的大乘菩萨道.学佛是道德的实践,道德的根源在慈悲,慈悲是人间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具有相当的普适性.五戒、十善和慈悲的道德规范,都是以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为根本基础,从而使得佛教的慈悲行为与世间的仁爱行为相区别,使得人间佛教的修持规范、伦理关怀具有佛教道德的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5,(7)
<正>今年4月19日至21日,中国佛教协会召开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学诚法师荣任新一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在中国佛协换届闭幕会上,学诚会长以"新时期、新使命、新担当"为题发表讲话使人印象颇为深刻。这位六零后的中国佛协当家人儒雅平和、精进博学、精力充沛,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佛教界有很高威望。他致力于弘法利生事业,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他教导佛教四众弟子秉承中国佛教慈悲、圆融、宏博的主  相似文献   

15.
明生 《中国宗教》2014,(6):50-52
佛教界通过大力宣传佛教慈悲精神,培育社会大众的慈悲价值观,提倡慈善管理思想和理念,完善组织的管理制度,弘扬佛教爱他利他精神,赢得了新时代的青睐,在世界文明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明生。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5,(4)
<正>放生,是从佛教戒杀衍生的佛教传统信仰活动之一,彰显着众生平等的理念和大慈大悲的情怀,进而成为佛教护生的一种修行方式,历来备受社会尊重与赞扬。《梵网经》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相似文献   

17.
梁立新 《法音》2008,(1):37-39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两千年历史。两千年来佛教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众生平等、"慈悲喜舍"的教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奉献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净化人心的良药。当代佛教的慈悲实践,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成都市昭觉寺,是川西第一禅林。在该寺方丈、92岁高龄的清定法师的引导下,昭觉寺佛学院师生成立放生会,发扬佛教慈悲喜舍精神,提倡戒杀放生。在佛教界产生巨大影响。迄今已举行两次隆重的放生法会。第一次是1992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地点在双流县黄龙镇赤水河,参加人员有佛学院教师、学员、居士共69人,捐款658.10元,购买鱼类285斤。按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8月28日至9月1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五台山佛教协会承办的"2016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在五台山隆重举行。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张璞,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妙江法师出席了开幕式。讲经交流会以"慈悲·圆融·宏博"为主题,来自全国25个省市区的30名法师代表,围绕如何"建立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6,(6)
正本刊讯6月1日,新加坡佛教总会副主席、新加坡佛学院院长广声法师一行到访中国佛教协会,受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学诚法师的热情接待。学诚会长对广声法师一行的到访表示欢迎,对广声法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新加坡弘传佛法,培养佛教青年弘法僧才,推动中新两国佛教界友好往来表示赞叹。学诚会长希望,双方继续加强在佛教文化、佛教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汉传佛教"走出去"。广声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