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空性 《法音》2022,(7):73-75
<正>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凭借勤俭节约的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同时也把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代代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佛教自传入中国至今,佛教中的很多教理教义和传统文化相契合,并且不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本文从佛教“惜福净心”的教理教义出发,对崇俭戒奢思想提出两点思考:一、“素”以养身;二、“净”以修心。从我做起,从心做起,积极响应崇俭戒奢的倡议,为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弘扬佛教的优良传统,不断学习,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中国佛教文化,与儒道并称为中华文化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三大主干。因此,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然离不开对中国佛教文化之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而且,中国佛教文化又是一种宗教文化。我们当然不会把"印度"的佛教文化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产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长期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3.
李四龙 《中国宗教》2022,(11):62-65
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既与印度佛教一脉相承,又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进而成为东亚佛教的核心。印度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中国社会,这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佛教在中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适合中国农耕文明、宗族社会的佛教形态。  相似文献   

4.
《法音》1993,(8)
一九八五年秋天,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于台北北投中华佛教文化馆创立,以“发扬中华文化,提倡国际性的佛教学术研究,培植高水准的佛教教育及弘化人才”为宗旨。一九八七年,获得“教育部”认可立案,成为正式的教育学术机构。所长圣严法师在接受《人生》杂志章桐君采访时指出,佛研所命名为“中华”,其意义有三:第一,站在中国人立场谈佛教,希望把世界佛教引到中国来,将中国佛教传扬到世界。第二,其师东初老人开创了中华佛教文化馆,他本身对中国文化、中华民族非常爱护,强调要代表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这是一种爱国精神。第三,中华民族的佛教包含了全部的佛教,即原始佛教的阿含经、大乘佛教的显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2000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等先后传入中国,鉴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断吸纳外来文明之优长,并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各类宗教信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得以传承。其中,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具有典型性,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6.
智文 《中国宗教》2017,(2):42-43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流传的过程中,中国佛教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文化自信的增强,自然也需要中国佛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方面,中国佛教既来自于传统,又立足于当代,  相似文献   

7.
《法音》1989,(3)
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固有文化融合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佛曲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大体相同的过程。中国佛教音乐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二、自东晋至齐梁的华化及多样化阶段;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阶段;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阶段。  相似文献   

8.
释智文 《法音》2022,(7):57-5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佛教“少欲知足”的理念亦与之不谋而合。正因为如此,佛教才得以在中国大地上广泛流传;与此同时,佛教崇俭戒奢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也反过来巩固、充实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这一优良美德。  相似文献   

9.
正抚今追昔,灿烂繁荣的亚洲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佛教无疑是亚洲文明沧海中最耀眼的明珠之一。佛教文化起源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恒河流域,后花开三支,一南渡海峡,抵达锡兰、缅甸、柬埔寨等地形成南传佛教;一经丝绸之路沿线传入中国,又由中国传至日本、朝鲜半岛等地落地生根,形成汉传佛教;一越喜马拉雅山脉,形成藏传佛教。三大语系佛教各自发展繁荣又紧密交  相似文献   

10.
<正>一、时代缘起回顾过去十五年历程,中国佛教走出了一条勇敢超越自我、努力传承创新的不平凡道路。经过时代浪潮的磨砺塑造,一个立足古老传统、面向广阔世界的现代佛教正逐渐呈现于世人眼前。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又是一个科技文明的时代。曾经在农业文明、礼制社会里找到自身定位的佛教,如何在今天的科技文明、法治社会里重新自我定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南海佛教深圳圆桌会首次设置教育分论坛和青年分论坛,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的青年代表、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港澳台地区的青年代表,围绕宗教教育发展、发挥宗教青年人才作用等主题进行研讨。以青年人的思维和视角,为提升中国宗教文明贡献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祈福行愿。  相似文献   

12.
福建其俗  尚浮屠之教 三国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福建。当时中华民族的发展重心还在关中、中原一带,东南沿海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佛教的传入,对这一地区的文明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西晋以后,北方陷于动荡,中原文明首次大规模南迁,在北方兴盛起来的佛教事业,也随之进入长江、珠江、闽江流域。特别是入唐以后,国家进入盛世,佛教也有了巨大发展。及至南宋,随着中原文明的又一次大规模南迁,福建佛教达到全盛,成为全国汉传佛教的重镇之一。 福建现有佛寺 4200 多座,其中有14座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第一批重点寺院。中级佛学院两所:福建…  相似文献   

13.
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摆在中国佛教界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一、对中国佛教的前途与命运要有新认识佛教传入中国并渗入中国文化血脉历经两千多年。一部中国佛教史就是一部佛教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历史,也是一部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相容、依存、互动、融合的历史。首先,佛教兴衰与中华民族的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佛教在早期译传阶段,经罗什、玄奘等大师大量译著和研究成果的推动,一开始就融汇到中华多民族的文化洪流之中,并很快取得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崇高地位,确立了“不依国主则…  相似文献   

14.
佛教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所谓佛教的中国化是指,一方面佛教学者从大量经典中提炼、筛选出佛教思想的精神、内核,确定出适应中国国情的教义理论、礼仪制度和修持方式;一方面使之与中国固有文化相融合,并深入到中国人民的生活之中,换言之,佛教的中国化,也就是佛教日益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融合,进而形成独具本地区特色的佛教的过程,表现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特殊精神面貌和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正据当地的史志记载,白兔寺所在的村名为"白兔寺村",附近小学名为"白兔寺小学",村、校以寺名,既反映出白兔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又能看到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印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自信。为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内涵,传播佛教文化正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围绕宗教中国化的时代课题,立足于汉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变迁,提炼总结出中国人对于印度佛教的两大"选择性接受"——在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抉择中选择性地接受大乘佛教,在大乘空、有、如来藏思想体系的抉择中选择性地接受如来藏思想。本文认为,这两大"选择性接受"本身,离不开汉唐经学丰厚的文化土壤。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与自利利他的菩萨精神之间,内在良知的德性诉求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间,不仅透显出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意义,而且诠释着文明互鉴、多元通和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如今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南北传佛教也应在佛教的终极性、利他性、开创性和深远性层面深入交流、携手合作,让高僧大德们用生命点亮的人类心灵之灯,在我们手中光焰愈盛,普照全球。"一带一路"建设,同样可以成为世界新文明起飞的摇篮。一种新的文明模式,如果具备终极性、利他性、开创性和深远性的特征,必能成为在人类心灵成长的深层次上达成共识的文明,也会真正成为现前及究竟意义上的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文明。  相似文献   

18.
正佛教大约于公元前2世纪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历经长期传承发展,逐渐形成高度中国化的佛教,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宗教之一,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佛教同儒家文化和道家道教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也成为沟通中外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和平纽带。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7,(2)
<正>春节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27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曾指出:"佛教产生于古  相似文献   

20.
汉传佛教在新加坡的早期传入,是作为"文明象征"与"权力象征",与移民社会、帮权结构紧密相关;二战前后,随着"人间佛教"在新加坡的传播,其菁英色彩与超越性特点获得主流社会的"文化认同"。随着中国大陆佛教输入的停止,汉传佛教作为"地方性宗教"完全"被嵌挂"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上,"人间佛教"的现代性与资本主义获得场域上的暗合。60年代后,汉传佛教在教育、文化、慈善、社团组织等领域有更大的作为,呈现出"人间佛教"背景下性别意识、菁英色彩与社会行动的结合。百余年的新加坡汉传佛教实践脉络,是汉传佛教逐渐放弃农耕文明的"地方性"向现代文明的"世界性"回归;其实践经验亦充分表明汉传佛教现代转型的困境与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