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佛法不但指导佛教徒解脱生命的烦恼痛苦,而且有助于佛弟子的身心安康、家庭和乐,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国家繁荣、世界和平的目的。作为正信佛教徒,信仰佛法,以“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神、正念及正定)为生活原则,以五戒、十善为提升生命的动力,我们必须坚持正常的经济生活、合理的社会生活。佛陀以其殊胜的智能力,观察到赌博的种种害处,严格禁止赌博。《梵网经菩萨戒本》第33条教诫“邪业觉观戒”中就有明确禁赌的条文。2002年3月,香港政府民政事务局委托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及通识教育中心…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4,(10)
正各位作为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地区中心的代表,汇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宝鸡市,出席这次"世佛联"大会,我谨向在座与会代表致以热烈的祝贺。当今世界,确实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佛法。然而,部分人似乎未能够从学习佛法中充分获益,无法掌握佛陀教诲的基本义理。其实,佛教为如何有效学习佛法的真正价值,提供了清晰的指引。那就是,无论修持佛法到哪个程度,学习和修行都必须  相似文献   

3.
常妙 《法音》2010,(3):57-58
<正>本刊讯孟加拉佛教复兴会决定将2010年度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授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以表彰他在弘扬佛法和增进世界各国佛教徒友谊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这是继2004年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活佛获颁该奖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6,(1)
正扶危济困是佛教慈悲精神的体现,佛法中的缘起论、慈悲观、布施观和福田思想都为佛教积极参与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扶贫可说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佛法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扶贫的实践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因此,当代中国佛教更应该继承传统,积极应对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灵活创新,方便施救,切实履行佛法利益众生的精神。佛教以慈悲为本怀,以入世为方便,佛教徒践行佛法,就应当将慈悲的精神落实于  相似文献   

5.
《法音》1991,(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 我国藏语系佛教徒、巴利语系佛教徒及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均以每年公历五月的月圆日为佛陀诞生、成道、涅槃纪念日;我国汉语系佛教徒则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佛陀诞生纪念日。经赵朴初会长倡议,汉传佛教各寺庙将公历五月月圆日(农历四月十五日)定为“佛吉祥日”,举行庆典。这样做,既可体现佛法的庄严性和一致  相似文献   

6.
法界春秋     
《法音》1991,(8)
全国佛教界隆重举行“佛吉祥日”法会公历每年五月月圆日(农历四月十五)是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所定的世界佛陀日,南传佛教国家及我国藏、蒙、傣等族的佛教徒均在这一天纪念佛陀的诞生、成道、涅槃。经赵朴初会长倡议,汉传佛教寺庙将五月圆日定为“佛吉祥日”,举行庆典,以体现佛法的庄严性和一致性,从而促进各国各地各族佛教徒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今年是此项庆祝活动的第二年,全国汉传佛教寺庙均在这一天  相似文献   

7.
佛教发源于印度而盛行于东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华夏大地形成了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佛教流派,即中华佛教三大语系。三大语系佛教徒坚信三宝,和谐融合,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写下了千年光辉史册。我们同心祈祷,我佛保佑中华佛教三大语系与世界各地佛教光芒万丈,以佛法雨露滋润和谐世界、培育世界和平、造福世界人民。  相似文献   

8.
学诚 《法音》2004,(9):21-27
所谓“念佛七”,是佛教徒密集修行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注重这种胜会。随着修学佛法岁月的增长,以及对佛法理解的逐渐深入,我觉得念佛法门这样一个万修万人去的殊胜法门,自佛法流传二千五百多年来,总是弘扬得不够,甚至于修习念佛法门的人,对这个法门还多少  相似文献   

9.
我们初学佛的人,应该怎样学习佛法、怎样跟上国家的形势、怎样做好一个佛教徒,是每个初入佛门的人必须认识清楚的问题。我觉得学佛就应以佛陀教导的信愿行作为自己信仰生活的重要基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原则为指导,世法与佛法融为一体,把爱国爱教的宗旨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2002年12月12日,世界佛教徒联谊会(WFB,简称“世佛联”)主席潘·瓦那密提先生主持仪式,授予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居士“最高荣誉勋章”,“世佛联”秘书长南达萨先生、副主席差隆·威斯默先生、副秘书长颂达莉女士以及中国佛教协会特使明生法师、中国佛协国际部罗喻臻等出席授勋仪式。在授勋仪式上,“世佛联”主席潘·瓦那密提先生高度赞扬赵朴初居士的成就,认为他建立和推动了中国佛教徒与世界其他国家佛教徒之间的友好交流,加深了世界各国佛教徒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促进了佛法在有情世间的发扬光大。基…  相似文献   

11.
宗性 《法音》2014,(12)
正"六波罗蜜"是大乘佛法中实践菩萨道精神的六种方法,分别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大乘佛法行者可通过以上六种方法,成就无上佛道,到达究竟圆满的生命境界。因此,"六波罗蜜"在大乘佛法的修行中,被尊崇为核心的修持原理和方法,受到大乘佛教徒的普遍重视。"六波罗蜜"中的任何一类,内容都非常丰富,这里拟从"忍辱波罗蜜"的一部分内容来辨析其中  相似文献   

12.
十分荣幸来参加这次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盛大研讨会,在此我想向本次世界佛教论坛的主办人员致以诚挚的感谢,感谢他们给了我代表缅甸佛教徒发言的机会。全世界60亿人口中只有5亿多佛教徒,所以普及和传播佛教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更何况,随着有些地区人口的增长,佛教徒的数目正在上升。关于发扬和宣传佛教,佛陀劝诫道:“众比丘!应当施行传教的事业,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了大众的安乐、为了世界的安宁、为人天的利益安乐,不要二人同行一路。”他的另一句名言是:“诸布施中,法布施最。”因此,致力于普及和传播佛法是与佛陀教诫一贯相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89,(2)
主编法师: 佛陀要求每个佛教徒不但自己学修佛法,还要求自觉觉他,直至觉行圆满,让尽可能多的人闻到佛法,得到利益。他的一生都在宣扬佛法中度过,临入灭时,还为最后一个弟子开示佛法。  相似文献   

14.
佛法是解脱道,但仍以人天善果为基础,以此逐步上达,以臻于究竟圆成。既生人间,就免不了要做种种资生事业。佛教不主张贫穷,佛教徒应是华严富贵的象征。但获取财富有种种手段,佛教徒应当如何求财?对此,佛陀提出了“正命生活”的原则,即正当无害的职业,合法、非暴力的手段,在财富的分配、使用上,佛陀提出应避免挥霍和吝啬两种极端,应合理分配财富,为自他和社会谋福利,还应回馈自然,造福后代。本期接续今年第一期,刊出净因法师《论佛教的财富观》的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15.
游德意志漫记芬陀利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已历二千五百多年,佛法弘化四方。自摄摩腾、竺法兰白马驮经东来,中国始有佛教。历代高僧荷担如来家业,殚精竭虑弘扬佛法,使佛教在我国得到发展,并远传东亚,而屹立于东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佛教与世界各国佛教徒的交往越来越...  相似文献   

16.
今天讲修行的四个层次:信、解、行、证。信是起点,证是终‘久,只有具备一个良好的起点,才能有一个圆满的终点。信,信什么呢?我曾经在《生活禅开题》上讲过,信就是要信三宝、信因果、信般苦、信解脱,能够具备这四个方面的信,就是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过信本身也有几个层次。一般讲“信仰”,这是信的第一步。因信而仰慕佛法僧三宝、仰慕佛法的真理、仰慕修行的可贵,这些都应该在信仰的阶段完成,否则,信仰就很难深入。信仰以后要信赖。我们既然对三宝产生了信仰,就应该在信仰的基础上以三宝为依靠、为依赖,这不是说就尽躺在三宝…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7,(1)
<正>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大部分的佛教徒修禅宗和密宗,修净土的相对比较少,认识净土的人也不多。很多人对净土法门有一些误解,认为单靠念佛往生是迷信。感觉上净土法门似是知识水平不高或年长佛教徒的修行方法。很多朋友问我,你是科学家,亦是大学校长,为什么信佛?更为什么去修净土?  相似文献   

18.
常妙 《法音》2009,(3):63-63
本刊讯日前,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授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2009年度宗教功勋奖——最胜大正法放光幢(AGGAMAHA SADDAMMA JOTIKADHAJA),以表彰他在弘扬佛法、推进慈善公益事业及增进世界各国佛教徒之间友好关系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与一诚长老一同获颁各类  相似文献   

19.
谈谈佛教居士林建设方华居士林是近、现代在家佛教徒修习佛法的场所和一个组织。1917年11月,沈惺叔、王与楫、陈宪居士等,访问王一亭居士和普陀山了余、太虚法师等,商谈发起佛教居士林组织,以团结广大在家教徒,更好地修习佛法和弘法利生。1918年3月,由沈...  相似文献   

20.
共生共存开辟文化发展的新纪元[韩]宋月珠今天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日子。韩、中、日三国的佛教徒们超越国家利益,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弘传佛法而相聚在这里了。在很久以前,我们三国佛教已开始相互交流,为东北亚地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到了近代由于各国不同的历史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