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振 《法音》2009,(10):11-13
正佛教倡导和平,更以慈悲救世的行动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慈悲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理念,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2,(10):19-21
河北省佛教协会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引领全省佛教四众弟子发扬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济世精神,践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教思想和"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生活禅理念,积极推动河北佛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一、构建工作平台,拓展网络募捐渠道  相似文献   

3.
《中国宗教》2012,(10):40-41
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秉"承慈悲济世"的佛陀情怀,彰显"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宗旨,坚持爱国爱教的基本理念,践行庄严国土、利乐大众的社会理想。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以荐福观音寺70位尼众法师为主体,期望以公益慈善为平台做"度人之舟"。2005年,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成立8年来,基金会秉承"慈悲济世"的佛陀情怀,彰显"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宗旨,坚持爱国爱教的基本理念,践行庄严国土、利乐大众的社会理想。8年的精进耕耘、8年的不懈努力,众多檀越积极投入,无数信众自觉奉献,基金会在广阔的华北和东北地区,展开了大量的慈善济世活动。基金会在自身壮大的同时,也惠及了更多的民众。抚慰鳏寡老人、体恤孤独  相似文献   

4.
何谓佛教慈善佛教慈善的慈指慈悲,即对他人痛苦感同身受,进而产生深切的同情。慈悲的极致是无缘大慈,是无对象分别、无条件、不求回报地给予众生以快乐、幸福。佛教慈善的善,是指能给予  相似文献   

5.
邓莉雅 《法音》2015,(3):18-22
<正>佛教慈善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凡的作为。"慈善"一词便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使用的。新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佛教逐渐复兴,同时也接续了太虚"人生佛教"的旗帜,积极入世,发挥佛教弘法利生、慈悲救世的大乘精神,各地佛教协会和寺院纷纷成立慈善功德会,开展慈善活动,服务社会,展现了佛教强大的社会功能。近年来,各地的佛教慈善功德会纷纷改名或直接命名为"慈善基金会",这一变化并不仅仅只是名称上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以"慈善"为主要内容的人间佛教运动在中华大地不断开展,太虚大师当年的振臂呼吁终于得到真正响应。社会各界对"慈善"越来越关注,尤其是身体力行慈善实践而对之有深刻体认的有识之士围绕"慈善"提出了新的见解,如多年从事慈善活动的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理事长妙贤法师提出了"现代慈善理念":"现代慈善理念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价值观,是以人权和人性化为基础而产生的大慈大善大爱。现代慈善理念  相似文献   

7.
明生 《法音》2012,(9):27-29
慈善是佛教徒践行佛法的行化之门,其源头乃是本自佛陀的出世本怀。尤其在中国佛教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佛教慈善理念的开展与实践贯穿着整个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良好的慈善形象和社会功能,是当前中国佛教与世界佛教、世界人民沟通的和谐平台。所以,强调和探讨慈善理念的回归与当下之实践,对佛教慈善事业在未来的行化度世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佛陀本怀的慈善理念《华严经》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意思是说,一切诸法都是从心地流出,对诸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5,(4)
<正>佛教教义以缘起论为根本,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平等不二,依正不二,悟入诸法实相者必然生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故《观无量寿经》曰:"佛心者,大慈悲是!"好生恶死为一切众生之所同,放生护生则为佛教必有之义。佛教修行以戒定慧三学为中心,主张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以至解脱。佛陀制定戒律的本意即是为了修行者减损恶业、杜绝非缘及僧团的和谐,而在戒律中以戒杀为首。随着佛教的发展深入民间,由慈悲、戒杀而衍生出素食、放生、护生等一系列行为、仪轨和习俗,成为  相似文献   

9.
《法音》1986,(2)
一、中国佛教的社会福利观念1、慈悲心一般称基督教为爱的宗教,而称佛教为慈悲的宗教。佛教确实是慈悲的宗教。净土教的圣典《观无量寿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一般作“怜爱”、“怜悯”、“同情”等解。慈和悲原本分开来解,《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这里的慈有与乐,悲有除苦的意思。佛视一切众生为其子,解除人生苦恼,给予人生幸福,这就是佛的慈悲心。南本《涅槃经》卷十四、昙鸾的《净土论注》卷下,有把慈解作拔苦、悲解作与乐的说法,与上述龙树之说相反。我们把慈和悲作同一意思来解,可说慈悲即怜悯。如果用其他的表现方法来说,慈悲也可叫做爱的纯粹化。把它比做母亲对子女的爱也未尝不可。依佛教来  相似文献   

10.
佛教教义中包含了丰富的慈善思想和理论。缘起法、慈悲心、业报论、布施观和福田说共同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缘起法是佛教慈善理念建立的理论基石,慈悲心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主导核心,业报论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价值规约,布施观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践行路径,福田说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价值依归。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是佛教四众弟子创建济贫救世、积德行善、利乐有情的慈善组织的理论支柱,也是佛教徒及信众完善人格、成佛得道、涅槃寂静的精神依归,更是中华慈善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居士林是善导人生的"能量场",安养院便是生死接力的"加油站"。位于宁波鄞州横街梅梁桥村的居士林安养院,是甬城佛教界首家注册登记的"民间非营利养老机构"。它发挥佛教居士林应有的社会功能,用心践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高尚涵义,为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08,(4):6-6
近来在西藏拉萨等地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作为佛弟子,我们感到震惊、不安和遗憾。中国佛教协会对这些暴力行径予以谴责。佛教尊重生命,爱惜众生,以慈悲为本怀,以不杀为首戒。一向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践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第一世达赖喇嘛的老师——宗喀巴大师曾谆谆告诫:"汝莫杀生  相似文献   

13.
观音作为佛教世界的首席菩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观音来自梵文的音译,还译作“观自在”、“观世音”、“观世自在”。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此称呼一直沿用至今。其意思就是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菩萨名号,菩萨就会及时观其声音而前来相救。观音菩萨以其“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的博大情怀,成为人类真善美的化身,被人们广为传诵,因而逐步形成了一种经久不衰的观音信仰文化,在华夏大地上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观音信仰源于古印度佛教,其前身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善神”,即双马…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化中,儒佛两家都十分讲求"孝"道,各自都有系统的有关"孝"的教义,但是儒佛两家的"孝"道观是有差别的:(1)儒家以德教为基础,而佛教以感恩为基础;(2)儒家要求子女帮助父母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身心之困,而佛教要求子女帮助父母获得佛教的解脱;(3)儒家要求子女以"三年之丧"来表达对去世父母的"孝",而佛教要求子女以"盂兰盆会"来表达对去世父母的"孝";(4)儒家提出了"人伦父母"的观念,认为互为"人伦"关系的双方都应该发展"孝"的关系。而佛教提出了"众生父母"的观念,认为"一切众生皆是我的父母",因而我对一切众生都必须有"孝"的态度。儒佛这两种不同的"孝"道观已经融合在一起并进入了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5.
<正>慈善是一种善的交流平台,是有智慧让慈善发展成生态,做慈善的人要认识到别人为什么会这样痛苦,让慈善可持续发展,让慈善构建一种人文的精神,构建成为大家互助互爱,团结友善的一个有生命力的平台。一、慈善是学佛的根本做慈善工作是佛教徒学佛的根本,也就是说弘法的目的是在利生,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利生,而做慈善就是利生的重要内涵。我比较大胆地提出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16.
吴梦 《法音》2020,(3):34-38
佛教,是一个注重生命解脱实践的宗教。原始佛教的思想和教义针对的是众生正在面临的苦难,研究的是生命及其感受的本质,解决的是众生如何能够得到解脱的问题。原始佛教是一个立足于众生解脱的宗教,主要思想内容包括"四谛""缘起""无常""无我"和"涅槃"等学说,其研究对象是众生的"苦"的问题,目的是令众生脱离痛苦而达到解脱。原始佛教哲学体系就是围绕着众生的痛苦及其解脱而展开的,其缘起说也是如此。[1]缘起思想是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石,是佛教思想的理论源泉和根基。  相似文献   

17.
真禅 《佛教文化》1991,(3):32-34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它为人们指示了解脱生死的涅槃大道,而且还教导人们要以出世精神作入世的事业,广作福利,以嘉惠群生。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佛教徒实践佛陀遗教,倡导“利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形成中国佛教济贫救苦、广作饶益的优良传统。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发扬佛教这一优良传统,对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解决佛教与社会主义相协调这一时代课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慈悲济世,弘法利生,是佛教根本精神的体现,也是佛教适应社会需要、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立足点。中国佛教以大乘为旗帜,强调自度度人、普度众生、报恩奉献、积极入世,自古以来就流行植树造林、开荒辟田、修桥补路、扶贫济困、治病救灾,有着做慈善功德的优良传统。自南北朝以来,汉地佛教就曾设有"僧祗户"、 "僧祗粟"、 "寺库"、 "长生库"、 "义  相似文献   

19.
孙劲松 《法音》2021,(8):22-27
一、南海观音闻声救苦《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八十《华严》将观世音翻译成"观自在",据该经记载,观自在菩萨说:"我修行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  相似文献   

20.
秦萌 《法音》2014,(3):24-26
正"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出家人无论是了生脱死,还是弘法利生都要立足于世间,以此为起点来上求佛果,下化众生。所以,当和尚遭遇革命洪流的时候,心灵的泰然自若不能代替行动上的种种努力以应对世事无常,保证佛教在世间的生存和发展,对革命积极或消极的"参与"也就在所难免。今天,我们来重新倾听那些被抛入革命大潮中,甚至要被革命潮流"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