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念禅修来源于南传佛教的禅修传统,是一种透过如实观察身心变化实相而达至烦恼解脱的禅修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和身心健康的多个领域后,各种实证研究日益增多.通过查阅大量中外文献,对正念训练的机制,基于正念训练的心理疗法,正念禅修的主要技术做了综述.基于正念禅修的心理疗法有其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正>念禅修来源于南传佛教的禅修传统,是一种透过如实观察身心变化实相而达至烦恼解脱的禅修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和身心健康的多个领域后,各种实证研究日益增多。通过查阅大量中外文献,对正念训练的机制,基于正念训练的心理疗法,正念禅修的主要技术做了综述。基于正念禅修的心理疗法有其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原军超 《法音》2020,(1):26-32,33
禅修与正念日益成为西方学术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多数重要发现都是以重视禅修实践的佛教僧侣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从人物传记和社会风潮两个视角,勾勒佛教如何进入科学家的研究视野,之后阐述该领域开创性的实验,最终认为二者的结合,不仅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并且将促进对人类意识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正念在西方心理学界的流行,慈心禅作为另一种颇具应用潜力的传统佛教禅修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心理学家的关注。系统的慈心禅训练可以培养积极情绪、缓解消极的情绪反应,而即时的慈心禅练习也可以作为一种情绪调节策略。慈心禅可有效提升自我同情,培养对他人的共情能力和积极态度,此外还可辅助某些疾病的治疗。除进一步深入已有方向,未来研究可更多借鉴佛教视角提出新课题,如对慈心进行有效测量,探索慈心禅所诱发情绪的特殊性质,干预愤怒、嫉妒等负性情绪并探索慈心禅的应用方式与条件等。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2,(9):56-59
早在1999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佛教协会就组织西双版纳僧人参与艾滋病防治培训,积极探索宗教界关怀和帮助艾滋(AIDS)病人和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公益新模式。近10年来,西双版纳州佛教协会以"佛光之家"[1]为平台,通过僧人讲授"五戒"[2]来规范信众行为以预防艾滋,讲授"四无量心"[3]让社会了解并接受AIDS病人和HIV感染者,讲授"四圣谛"[4]、"八正道"[5]、"十二因缘"[6]等佛法让其接受现实并消除对社会的报复心理,讲授禅修"四念处"来稳定其情绪,通过临终关怀让其远离死的恐惧。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6.
正念禅修在心理治疗和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念禅修渊源于南传佛教中的毗婆舍那禅修传统,指透过如实观察身心变化实相而达至烦恼解脱的禅修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心理治疗和医学领域后,其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日益增多.本文主要介绍了其中最为突出的正念减压疗法(MBSR)、正念认知行为治疗(MBCT)、辩证行为治疗(DBT),以及正念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并综述了正念疗法在医疗保健和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疗效、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正念冥想训练影响情绪加工。本文从正念冥想训练水平(包括临时训练、短时训练和长期训练)角度出发,系统回顾了不同水平的正念冥想训练对情绪加工的调节效应。综述发现,不同水平正念冥想训练都能够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临时正念冥想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影响情绪加工,而短期正念冥想训练和长期禅修训练通过增加个体正念意识,增强个体情绪接受力影响情绪加工。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在区分正念冥想训练时间和正念冥想训练类别基础上,探讨正念冥想训练影响情绪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矫正成瘾行为的研究中,正念禅修作为一种更为有益的尝试,受到研究者们日益广泛的关注。正念禅修指个体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于体验其思想、情绪和身体感觉上,并以觉察、接纳和非批判的态度关注于当下体验的训练方式。目前,研究者主要就正念禅修在成瘾行为矫正中的积极作用、渴望与压力在其中所扮演的作用以及从神经机制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由于当前的研究大多是初步性的,未来可从研究方法学、解释机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1979年,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提出的"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及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等等。正念疗法的核心"正念"来自于佛教的禅修理论,但是在正念疗法的推广中,乔·卡巴金在对疗法的去宗教化方面的努力,是使得正念疗法目前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束晨晔  沈汪兵  赵源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0):1807-1817
禅修是一种能够对人类心理有广泛影响的训练工具。作为两种重要、相似但又不同的禅修方式, 冥想和正念对创造性思维中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产生了不同影响。在发散思维方面, 冥想主要通过对注意调控和无意识激活影响以及对解题动机和情绪的有效调控两方面显著增强了发散思维, 尤其是认知灵活性; 在聚合思维方面, 正念和冥想的影响相当复杂, 主要是通过聚合思维所需的执行功能和可能涉及表征重构来促进定势转移或功能固着的消除。就机制而言, 禅修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总体上不仅得益于走神时的无意识关联加工, 而且受禅修中诱发的情绪效应的调节。基于这些, 对未来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在印度禅修理论上,现代学者多从印度主流禅修对佛教禅修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四禅理论出自佛教之前的主流禅修。本文认为,虽然佛教禅修思想是在古印度主流禅修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某些术语及含义也借鉴了主流禅修理论,但佛教禅修理论形成后也对主流禅修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四禅结构的形成是佛教自身的创造,唯佛教独有,四无色定可能是从外面借来的。这二者的影响不仅是主流禅修对非主流佛教禅修的单向影响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佛性是中国佛教中一个重要问题,自《大般涅槃经》译出,就广受关注,学界对佛性在东亚佛教圈的影响多有论述,但探讨佛性对东南亚佛教影响的文章却很少。本文将视角对准当今泰国流行的几大禅修法门,认为佛使比丘受慧能和黄檗禅师的影响,提出了生来就内在于每个人心中的、空无执着的"空心"。隆波田在解释自己的禅修体系时,指出每个人都具有清净光明的佛性,禅修者可以通过正确的禅修来发现它而获得涅槃解脱。法身法门则极端化了如来藏的不空性,认为人人生而有之的法身是真我,涅槃是真我,因而违背了佛教教义。而这些禅师之所以借鉴佛性思想主要是出于现实的考虑,给予禅修者参加禅修的信心和兴趣,以复兴日渐衰落的泰国禅修。  相似文献   

13.
正念起源于东方佛教修行,是一种如实觉察身心变化而达到烦恼解脱的觉知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正念训练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证和理论研究有诸多成果。本文主要介绍了正念的概念、关于正念的实证研究、理论机制以及正念训练技术。  相似文献   

14.
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理论与神经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念冥想可调节个体的负性情绪、促进个体正性情绪,对于心身疾病具有显著的干预效用.正念冥想的再感知模型、正念应对模型、推动性上升螺旋模型以及正念情绪调节模型都强调了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正念冥想可促进左侧前额叶脑区激活增强,涉及的脑区主要包括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和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MPFC).研究者进一步发现,正念特质是通过改善前额叶对边缘系统反应的调节来实现对情绪的调节作用.而且,这种调节作用还有可能体现为通过冥想训练分离联结在一起的两种自我参照神经机制,从而加强体验性神经机制.另外,研究者还发现,正念冥想训练还可以改变与情绪加工相关的大脑结构.进一步澄清冥想训练与大脑偏侧化的关系和不同类型被试之间的比较研究将成为该领域日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常卫民  刘瑞璞 《法音》2021,(3):61-65
公元7世纪,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印度佛教的僧侣服饰"三衣"[1]也随之进入西藏,受西藏本土宗教与高寒气候环境的影响,三衣在藏地本土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曲贵"[2]形制,这也应验了佛祖释迦牟尼所言:"传播佛法要适应当时当地的情况。"[3]曲贵在质地与服用要求上保留了印度法衣的特质,但在形制与穿着方式上进行了自身语义的表述。  相似文献   

16.
正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正念(mindfulness)和其主要方法禅修(meditation)在西方兴起,逐渐形成潮流。尤其是美国卡巴金(Jon Kabat-Zinn)创建的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课程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变化的各种课程传遍全球,在社会上和学术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20,(4)
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悠久,自汉代至今已经发展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三大支系,且他们各自分化出许多宗派,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学理论与现象,梁漱溟先生曾称佛教为"心理主义"。目前,佛教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最深,也是成果数量最多的宗教。中国佛教心理学,尤其注重对佛理内涵的挖掘,并对其加以心理学诠释或实际验证。此外,正念、慈心禅之心理训练方式,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总体而言,本土佛教心理学研究,仍在不断构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7,(5)
<正>一、问题缘起——《摩诃止观》中"止""观"的"偏而不即"[1]智者大师(538-597)所处时代的佛教,南方佛学偏重玄谈,流行义学;北方佛学偏重实践,流行禅法[2],呈现出理论与实践割裂的局面。针对这种状况,智者大师"破斥南北,禅义均弘"[3]——融禅学与义理而为一,开中国宗派佛教之先声,成为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从历史的角度说,这种融合的举措有其内在的原因,经过南北朝的分裂  相似文献   

19.
辱虐管理, 作为负性领导的典型代表, 对员工的心理、行为和绩效乃至组织的发展均会产生显著负性影响。因此, 如何有效应对和预防辱虐管理是学者和管理实践者共同关注的课题。基于自我调节理论, 以正念为切入点, 系统考察正念在员工应对辱虐管理负性影响以及预防上司辱虐管理行为发生中的作用。一方面, 采用情境实验、大样本问卷调查和干预实验检验员工正念和正念训练对上司辱虐管理影响员工负性情绪、偏差行为和绩效的调节作用; 另一方面, 采用日志研究考察上司正念对辱虐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 并进一步通过干预实验来验证上司正念训练不仅可以预防辱虐管理行为的发生, 而且还可以随之改善员工的负性情绪、偏差行为和绩效。预期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正念在辱虐管理研究中的作用, 推进辱虐管理应对和预防研究的发展, 同时对组织制定相关的培训计划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泉  宋亚男  廉彬  冯廷勇 《心理学报》2019,51(3):324-336
正念训练是指个体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体验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先前研究表明正念训练可以促进其注意力、执行功能、情绪调节等的发展, 而正念训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因此, 为了考察正念训练对3~4岁幼儿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的影响。采用前后测设计, 对正念组进行每周2次, 每次20~30分钟, 共12次的正念训练; 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训练。结果发现:(1) 在注意力方面, 正念组与对照组前测差异不显著, 训练后正念组幼儿持续性注意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 在执行功能方面, 正念组和实验组在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以及工作记忆上前测得分差异不显著, 训练后正念组幼儿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而两组幼儿工作记忆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 正念训练促进了3~4岁幼儿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的发展, 且在执行功能方面主要表现为对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