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言祖语     
唐&#;般若 《法音》2004,(11):1-1
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无,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瞋痴?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一切诸法从妄想生。以是因缘,今者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实解说。”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问,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说众喻以明其义。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如流水,念念生灭,于前后世不…  相似文献   

2.
将释此经,先简单谈谈此经的宗旨大义。此经既名为“般若经”,当然是说明般若教义的。般若的教义是什么?就是诸法实相。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也就是世间、人生的真理实相。怎样才能体证这种真理实相?此经文简,只提原理,未广宣说。今依大经、广论略加说明。佛教认为,世间、人生无不是因缘和合而有。这因缘和合的道理就是缘起法则。换句话  相似文献   

3.
外婆的庵堂     
<正> 一恍外婆已经去世二十五年了,她走之前身体一直很健康,饮食起居都是自理,因为她一直是素食,都习惯于自己动手,尽管那时她已是81岁高龄。她走的时候也很安然,如同睡觉一般,实为无疾而逝。外婆是个出家人,三十多岁就出家的。她为什么出家,或者说她出家因缘是什么,我至今也不十分明白。外婆独自住在一座庵堂里,这庵堂座落在一座山上的山凹处,离最近的村子也有二三里地。庵堂是一座观世音的庵,庵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玄奘 《法音》2005,(5):1-1
云何名为缘起善巧谓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因缘种种自相如实了知所有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及从诸缘所生诸法种种自相如是名为缘起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因缘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及从诸缘所生诸法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缘起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因缘种种共相,如实了知所有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及从诸缘所生诸法种种共相,如是名为缘起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因缘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及从诸缘所生诸法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缘起善巧。又诸菩萨如实…  相似文献   

5.
学诚 《法音》2007,(5):28-32,33-36
在座的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同学,大家发心出家有种种的因缘,都是非常的难得。《佛说出家功德经》讲述一位王子的出家因缘:毗舍离国有一位王子叫鞞罗羡那,贪着五欲享乐,佛对阿难说:“我知此人贪五欲乐者,不久命终,却后七日,当舍如是眷属快乐,决定当死。阿难,如此人若当不舍欲乐、不出家者,命终或能堕于地狱。”阿难就去告诉王子,王子说:“我当出  相似文献   

6.
青灯絮语     
随缘所谓“缘份”,佛语“因缘”也,亦即事物生灭的条件。《维摩诘经·佛国品》鸠摩罗什注:“力强为因,力弱为缘。”用现在的话说,主要条件叫“因”,辅助条件叫“缘”。《俱舍论》卷六:“因缘合,诸法即生。”可见,依佛教言,人生一切境遇,全是自作自受。但世人谈“缘份”,多含一份沧桑一份无奈,即便呈现豁达气象,也源自宿命意识,而没有看到,人虽然首先是“果”的自受,其次才是“因”的自作,  相似文献   

7.
菩提一叶     
主持寄语 人类社会是一个因缘聚合而成的群体,组成社会的人也各自有其不同的因缘。每个人的根器、秉性、观念、习气、目标有着很大的差异,聚在一起又产生出种种新的因缘。如此循环往复,遂酿出了许多社会的“戏剧”,有喜,有悲,有成功,有失败……。这众多的“戏剧”有其“导演”,那还是因缘!佛说:“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所以说要想使人类社会日益美好,种善因结善缘是极其重要的事。 为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家制定了种种法律。法律自然是起稳定作用的,但法律并非那样完善有力,它同样受种种因缘制约。  相似文献   

8.
第一讲学佛的三大纲目去年本寺举行了第一次禅七法会,今年又到举行禅七的时候了。我们在座的有不少人参加过去年的禅七,回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好象这两次法会中间没有时间上的距离,似乎这两次法会就是接着举行的。也可以这样说:不但这两次禅七法会,还有其它的法会,没有时间上的距离,即使同佛在灵山会上说法的那种情景、那种因缘,也没有时间上的距隔。所以,我们说一次法会的殊胜因缘,往往用“灵山一会,严然未散”来形容。我想今天请上善人聚会一处,在这里共同修学,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事因缘。这一次掸七法会的人数比去年增加了…  相似文献   

9.
《法音》1989,(10)
这是宗教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世间有两种无神论。一种是唯物的无神论;一种是佛教所说的无神论。唯物无神论否定一切精神的独立存在,也不信有鬼神的世界。而佛教所讲无神论,是说诸法由因缘所生,宇宙万物由众生的共业所成,承认有精神、有鬼神,只是不以为有一位如一神教所说的全知、全能,主宰创造宇宙的,既是最初也是最后而唯一的神。神的分类,从宗教学上,可分做多神、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5,(7)
<正>佛教弘传需与时俱进新京报:龙泉寺有一批清华、北大等名校高材生皈依剃度,被称为"最强科研寺",它为何能吸引高学历人才?学诚法师:龙泉寺位于海淀区,和很多高校离得较近,一些对佛法感兴趣的人经常来寺里访问交流,其中有的人因缘成熟了,选择出家。实际上来龙泉寺出家的人,各种学历、阅历的都有,每个人的善根和因缘并不与学历挂钩。这个时代越来越趋于知识化和专业化,社会也需要高素质的僧人团队。从全国佛教整体比例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阐释<楞伽经>中所说如来藏之"无我"义.分析如来藏与外道"我"见的根本区别及具体的理论体现,说明如来藏之"无我"须从诸法唯心所现这一角度来理解.如来藏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而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亦皆是心中之相,本自无我,众生有无明故于此心种种相执为实有,若无无明则知诸法唯心,体性如幻.此如幻之心相亦是诸法本真之相,属如来藏之有相的一面--此义在中国佛教中则被表述为"自心本自具足"、"一念三千"等.最后辨析如来藏"无我"义与"空无"的区别,说明如来藏之"无我"并非拨无本心,亦非断灭一切相,与"空无"之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学佛有句话说:“出家乃大丈夫之能事,非将相所能为!”一般对它的解释常从割舍入手,认为出家就在能“舍”,而将相一切却为了“得”,如此,愈泥于世情者就愈难解脱。然而,这句话也可径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92,(10)
今年是弘一大师圆寂50周年,海内外佛教界同仁于各地举行纪念活动。本刊特将大师自述在杭州出家的经过一文转载,以飨读者。1936年,杭州《越风》杂志社筹出增刊《西湖》专号,约请大师撰写专稿——《在杭州出家的因缘》,大师因“精治梵典,不得空闲”,且“不便再入世谛文字因缘”故辞谢,其后,该编辑部托当时在厦门大学读书的高文显居士把大师约至南普陀寺功德楼,高据大师口述记录成文,本期刊出,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4.
《中论》广说诸法不成以显无生之义,其理路有二:一是通过展示各种边见所造成的两难困局来说诸法不成;二是直接向缘起开刀,在世间共许的缘起法上显示诸法不成。若按吉藏"三中说"判定,第一种理路只得"尽偏中",未达"绝待中",尚不是中道究竟义。龙树依世间共许的"此有故彼有"说"彼此俱无",以大乘"无生"义重说因缘相,开显缘起甚深之义。  相似文献   

15.
佛法的核心—缘起论——佛学基础知识讲座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一门学说,要抓住它的主要特征,或者是基本观点和核心思想,其它问题则可触类旁通。佛法的基本观点和核心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缘起论。依佛学的观点,观察一切事物的生灭,都决定于因缘,离开因缘,别无宇宙万有。宇宙问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个人生理和心  相似文献   

16.
好友老何才华出众,满腹诗书。自谓不识佛法,然常吐出深入佛理、浅近平实之佳句。近日,赠我自选散文集一册,随手翻阅激发起思绪阵阵,遂成此篇。老柯有文:“挤出生门者不知从何而来,被拉入死之门者未知往何处去?两座门之间路是如此短暂,选择余地也很窄,然而并不悲观。”我从何处来?我往何处去?我要干什么?这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就佛法来说,“诸法因缘生”这一切都离不开缘。“缘”字确实是理解世事的关键。它不是天意,不是宿命.,而是客观存在的无穷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条件与规律。六十余年的生活使我对这个缘字有不少体…  相似文献   

17.
我的将来     
这篇习作,已经准备了数年,因为各种差别因缘,使我不能实现愿望。我今年已六十多岁,在一般世俗人的眼里,一个人到了这般年纪,不是抱着日暮消沉,等着死神的降临,结束劳碌困顿的人生;就是认为岁月无多,应及时享福,含饴弄孙,过着福乐的日子。人生到了这阶段,还有什么前途,还谈什么将来呢?但是对我来说,在漫漫生死的轮回路上,这不过是新的开始。除非邪见的断灭论者,认定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没有来生,没有前世,也没有善恶业报。假使确信佛说的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不断往前奔放,如大海中浪头,一波又一波地涌现,我的将来还长远得很,前途充满无限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当代佛教的慈悲和平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佛教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慈悲始终占据着基本的中心的位置。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第一,慈悲从一切人的善性流出,由于众生的每一分子都禀有本来的善性,所以同情他人,爱护他人是自然的天性流露。第二,由于一切众生的生命本来基于同样的出发点,从消极面说,无非因缘聚合,因缘而有,缘散而无。由此而无需说此贵彼贱,也就不可能爱彼而嫌此;从积极面讲,此一具体的因缘聚合是数百千大劫才能发生的,因而弥足珍贵。结合这二者来说,一切众生都是值得尊重和爱护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即爱和被爱双方都禀赋了宇宙的同一性,所以说慈悲…  相似文献   

19.
杨俊 《宗教学研究》2003,(2):127-129
本文依据《灵峰益大师宗论》中的相关资料,着重从出家因缘、世出世间孝的区分及联系、以及孝与戒、孝与慈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明末高僧益的孝亲观。  相似文献   

20.
耶稣讲完了这一切话。(26:1)耶稣就要赴死了,天主在耶稣身上的救世计划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刻,这时,玛窦交待了一句:耶稣讲完了这一切话。这一切话指什么?当然指耶稣刚说过的话,如就天国讲的十童女的比喻、塔冷通的比喻以及公审判(参25章),但还有另一种可能,即包括在此前说过的所有的话,亦即耶稣就天国的奥秘宣讲的一切。在耶稣对自身默西亚身份的认识中,受难意识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