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月 《中国宗教》2022,(1):72-73
在我国的外来宗教中,佛教是完成中国化较为彻底、成功的范例之一。佛教中国化在形式上表现为佛教经典的翻译与研习读诵、经典和教义的判释与圆教义理的阐发、佛教宗派和山门祖谱的确立等;在实质内容上则表现为佛教义理的心性化、佛教信仰的大众化、普遍化。本文中笔者将以《药师经》的翻译为视角,以探析佛经在翻译过程中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佛经在佛教中极受尊崇,佛教寺院收存的经书,是寺院文化的重要内容。按照宋代《营造法式》的说法,历史上佛教寺院收存佛经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沿壁立柜以藏经,称为"壁藏",这也是佛教寺院最常见的收存经书的方式,另一种则是"转轮藏"。  相似文献   

3.
李小斌 《法音》2019,(6):34-39
正佛经版画,是指在佛教经文典籍中的佛教图像。作为佛教美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古代佛经版画留存于世的作品数量众多,年代自北周一直到明清,尤其是明代的佛经版画在内容和数量上皆属空前。以往有关佛经版画的研究,多是作为版画史、印刷史的分支来看待,即使在佛教美术的相关研究中也常被列入图像志的序列,对其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佛教传入我国之后,随之有大量佛教经典传入我国。为了使这些梵文经典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有很多国内外高僧花费了大量精力将梵文经典翻译成汉语佛经。但由于佛经常常晦涩难懂,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专为佛经作注疏的高僧。经过高僧注疏之后的佛经,方便了学佛者的修学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佛经翻译与中国文学是双向式互相影响的。而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型:佛经翻译文学与佛经翻译影响文学。佛经翻译文学指佛经翻译文本中包含着文学成分和文学因素,尽管它主要是宗教经典而不是文学作品。它也被称为佛教文学,主要是印度宗教思想的体现,可能受到印度民间文学以及当时文人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敦煌赞容摄极乐净土等佛经内容、佛经偈颂很长的篇幅,决定因素均为汉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容摄佛经赞之五言形式,决定因素为汉地存在五言诗;容摄佛经赞之七言形式,决定因素为汉地存在七言诗。在与佛经的关系中,敦煌赞植根于本土的社会现实与文化,发挥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在翻译佛经时曾经采用过同化与立异两种策略。同化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是早期译经家在人地两疏状况下的无奈选择;而立异于中国文化以恢复印度佛经的本义,则是译经家们在人地两熟后的理想和追求。但佛经的流行程度,却非取决于译经家的意愿和声名,而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佛教在异质文化中的适应能力与中国传统转化外来文化的智慧,在译经策略上获得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全面搜集公元12世纪以后出现在泰国、缅甸等大陆东南亚国家的佛教宇宙观图绘,以这一系列图像为物证,考察佛教宇宙观在上述地区的图式呈现及在地化表现。通过梳理12世纪蒲甘的“三十三天说法”壁画、14—18世纪暹罗的“三界图”以及17—18世纪泰、缅贝叶及折页经书插图本中宇宙观图像的构形特点、意义内涵及可能存在的关联,指出宇宙观图绘随着时间推移而内容不断丰富、构形逐渐完整和系统化的过程,从而为考察12世纪以后上座部佛教宇宙论学说在东南亚本土知识场内的整合和演进路径提供文字以外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官方机构对佛教的监狱教诲大力支持。佛教界人士成立了各类监狱弘法社团,他们宣讲佛法,给犯人赠送佛教读物及其它物品,引导犯人诵念佛经、佛号,为监狱弘法无私奉献。佛教的监狱教诲效果显著,一些犯人用实际行动洗刷自己的罪孽,并开始信奉佛教。  相似文献   

10.
从印欧语系最显著的语言特征“是”入手,寻找出梵文佛经中在词根上、语法上、逻辑上与“是”有关的内容来讨论佛教哲学,提出利用古汉语翻译佛经,是既缺乏语法,也缺乏词汇。提出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哲学成果,从“是”的角度对佛教哲学来一次重建,为佛教哲学来一次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11.
从印欧语系最显著的语言特征“是”入手,寻找出梵文佛经中在词根上、语法上、逻辑上与“是”有关的内容来讨论佛教哲学,提出利用古汉语翻译佛经,是既缺乏语法,也缺乏词汇。提出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哲学成果,从“是”的角度对佛教哲学来一次重建,为佛教哲学来一次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12.
文章考察了白马寺的渊源,汉明帝夜感于梦的传说;分析了早期佛经翻译的模式、方法、对经书的选择、受众、翻译内容以及翻译术语等.认为初入中国的佛教不仅仅借用了道教的术语,更与道教在思想和教义上有诸多主动或被动的混同.正是后面这一点促成了早期佛教在中国立足.  相似文献   

13.
陈坚 《周易研究》2003,(5):55-65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不断地中国化,至宋明以后,中国化的佛教便完全成熟。作为成熟的中国化佛教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佛教僧人将中国本土经典“佛经化”,以佛教的道理来诠释中国本土经典,形成了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个新运动,作为这一新运动的一个典型实例,晚明时期的高僧真可将《易经》“佛经化”,用佛理来诠释《易经》。通过这种诠释,真可不但从总的方面论述了《易经》中所蕴含的佛理,更是深入到《易经》六十四卦的具体卦例中去探索佛理,向人们昭示了《易经》的卦爻逻辑在表达佛理方面所具的特有功能,并使人们得以借助易理来通晓佛理。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时代课题,原创是动漫专业学生与动漫产业的生命线,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是培养动漫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不断协同创新,整合实践资源,加强产学研结合,才能推动漫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周齐 《佛教文化》1994,(1):22-24
提起佛经的汉译,一般人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唐僧”——玄奘了。不过大家还应该了解,远在唐朝以前的东晋及十六国时期还有一位伟大的佛教学者、译经大师,在佛经汉译、佛教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上做出过划时代的杰出贡献,那就是鸠摩罗什法师。  相似文献   

16.
褚潇白 《法音》2008,(10):60-62
在佛陀灭度后的五百年间,世人因“佛相不可显现”而未曾以人形为之造像。在印度佛教艺术最初的流派中,没有佛陀本身的形象。印度的艺术家们通过一些佛经引证了“世尊”和他的一生八相,比如:用“菩提树及空座”代表“成佛”的场面,用“法轮”来代表“说法”的场面,但用人形来表现佛陀的情况付诸阙如。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执政,  相似文献   

17.
古籍一般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其中佛教古籍主要以佛教的教义教理、修持方法、戒律规范、法事仪轨等为主。古籍修复出现的时间,据传起自五代十国,敦煌文献中记载,道真和尚曾组织人大规模地修复敦煌三界寺的佛经。  相似文献   

18.
佛经作为"三宝"之一,是僧俗官私传抄的对象,至南北朝时期,官府和寺院组织的抄经道场确立了一套通行全国的抄写制式,深刻影响了后世。抄经制式作为佛经文本的重要文化特征,考察其具体内容、形成历史显得意义非凡。佛经制式形成后对道场检校佛经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还是官府实行僧俗试经制度、以及僧人科判的重要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亦可辅助辨别散佚经文。佛经制式及其形成的意义,启发我们将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研究,似乎比以往单独地研究文本一体两面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不合理的旅游规划以及过度开发等问题导致文化资源同化以及环境被破坏和污染,以至于不能可持续发展。如何将动漫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应用到旅游中来,发掘出动漫旅游产品的价值和内涵,用新的思路形成新型的旅游资源,推动动漫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动漫旅游产品研究的热点。文章主要以肇庆为例,并根据动漫旅游产品在中国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0.
佛教与书法     
一、问题大家都知道佛教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发生过深刻影响。这影响具体地说表现在两方而:一方面是关于形式的,也就是技巧的;一方面是关于内容的,也就是精神思想的。比如佛经的诵读启发了中国诗人对音律规则的认识,而在思想上激发了若干中国诗人对禅境的追求。在绘画雕塑上,佛教带进了许多新的技法,而在内容表现方面产生了大慈大悲、庄严而肃穆的佛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