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位历史人物便是道安。道安(312-385)是东晋时期一位著名高僧,其一生致力于“佛教中国化”的事业,主要有两大贡献:其一,推动佛教理论上的中国化。道安本着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组织整理大批佛教文献,推动了中国翻译学、目录学的发展,并于此基础上将我国本土的儒道二家学说与佛教思想相结合,推动了般若学的兴起;其二,推动佛教僧团组织管理上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真禅 《佛教文化》1991,(3):32-34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它为人们指示了解脱生死的涅槃大道,而且还教导人们要以出世精神作入世的事业,广作福利,以嘉惠群生。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佛教徒实践佛陀遗教,倡导“利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形成中国佛教济贫救苦、广作饶益的优良传统。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发扬佛教这一优良传统,对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解决佛教与社会主义相协调这一时代课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佛教传入中国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对中国宗教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朝鲜、日本等国也产生过重要影响。中国佛教把中国传统思想与印度佛教理论、仪礼融合后,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佛教思想和体系。同时它又囊括了世界佛教流行的几大派别,有属于北传佛教的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属于南传佛教的云南上座部佛教,三者又为一体,构成了完整的中国佛教体系。它们在传播过程中平行发展(有时亦有交叉融、合或冲突的现象),地位平等,缺一不可。按现今中国史学界的观点,1840年以前为中国古代时期,之后至1919年为中国近代时期,1919年至今是中国现代时期。在中国佛教史中,学术界一般把两汉称为佛教传入期。  相似文献   

4.
大致来说,就信仰群体而言,佛教的中国化既包括在王公贵族、中上层僧侣、知识分子等精英层面的中国化,也包括在社会底层的民众上的中国化。相对于精英阶层的佛教中国化,民众的佛教信仰及其修行从一个更加宽广、细腻的角度丰富和深化了佛教的中国化,在中国佛教繁荣的唐宋时代,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以石刻和古代文献为资料,考察唐宋时代民众的神灵信仰,以此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佛教中国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佛教民间外交是中国佛教的传统之一,也是官方外交的拾遗补缺。本文系统地考察了佛教民间外交的发展,指出唐代以后,中国的民间外交开始发生变化,佛教向外传播成为后来的主流。在盛世大国佛教的背景下,宗教信仰市场决定了佛教民间外交必须走出去,文化输出作为佛教民间外交的一个最重要的表达方式。现在我们重新进入了盛世,大国中国的佛教民间外交再次有了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充分利用佛教民间外交的传统,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宗教》2018,(12):44-45
一、普陀山佛教中国化的原则和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普陀山佛教事业得到稳步恢复和发展,得益于坚持党的领导,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很好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普陀山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并为佛教发展作贡献,既是其自身发展加以巩固的需要,也是其今后不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并由此确定普陀山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四项原则。一是坚持政治上自觉认同原则。  相似文献   

7.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盛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作了里程碑、划时代、纲领性的伟大报告,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时刻,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佛教界的巨大幸事,更是全国佛教事业发展的罗盘指针。  相似文献   

8.
谭世宝 《佛学研究》2004,(1):134-139
慧能开创的南禅宗成为后来中国佛教的主流,影响了后来的中国佛教。但是净土教也在中国佛教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明清以来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的剖析,认为所谓“禅净兼修”是南禅宗的唯一出路,净土教则借此兴起也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派,特别是如果没有净土教的兴起,则整个中国佛教都会随着禅宗的衰亡而衰亡。净土教既复兴了中国禅宗,也为中国佛教提供了发展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宗教中国化的根本属性是长期性,当代中国宗教依旧面临着中国化的问题,具体而言中国宗教要达成对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核心价值文化认同。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集中体现了佛教的当代中国认同,它将"人间佛教"的核心内容(佛教人本关怀哲学和人学菩萨道教法)置于社会主义文化语境中重新涵化,表达了中国佛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接契,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同;进而倡导中国佛教自利利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服从服务国家民族最高整体利益,服务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中外友好交往。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可为当代中国宗教中国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学诚 《中国宗教》2017,(8):16-17
今天,我们在弥勒菩萨应化圣地、太虚大师曾经住持弘法的道场——浙江奉化雪窦寺,隆重举行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纪念大会,缅怀太虚大师一生的愿行事业,深入研究太虚大师的思想宝藏,对丰富发展“人间佛教”思想,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国佛教自身建设,不断开创佛教中国化新境界,构建世界新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太虚大师是我国近现代佛教改革的倡导者。面对清末民初中国佛教内外交困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吕建福 《法音》2008,(12):13-20
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人才的事业.为推动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杨仁山因之被尊为中国近代佛教的先行者和振兴者。关于杨仁山居士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太虚法师是应时而生的引领中国佛教走向新生的杰出高僧,他秉持佛陀本怀,践行佛教菩萨道精神,以实现佛教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为目标,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佛教的思想。这些思想和主张构成了太虚法师所倡导的“人生佛教”的丰富内涵,开启了现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是当代中国“人间佛教”思想的重要遗产,也汇聚成中国佛教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朴初先生在《佛教常识答问》等著作中,对佛教史观有一系统明了的阐发:佛教的创立、传播及发展与印度的社会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演进的必然产物,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哲学的发展;质之传统,鉴于现实,“人间佛教”是佛教发展的趋势,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贯穿于赵朴初先生佛教史观的主题则是人,是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4.
邓莉雅 《法音》2015,(3):18-22
<正>佛教慈善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凡的作为。"慈善"一词便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使用的。新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佛教逐渐复兴,同时也接续了太虚"人生佛教"的旗帜,积极入世,发挥佛教弘法利生、慈悲救世的大乘精神,各地佛教协会和寺院纷纷成立慈善功德会,开展慈善活动,服务社会,展现了佛教强大的社会功能。近年来,各地的佛教慈善功德会纷纷改名或直接命名为"慈善基金会",这一变化并不仅仅只是名称上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05,(6):34-39
一、建校缘起“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住持与弘扬,需要清净的僧伽,而清净的僧伽则源自于佛教教育,因此,佛教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佛教的前途和命运,以及佛化事业的盛衰。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说:“大力培养合格僧才,加强人才建设,是关系中国佛教命运和走向的头等大事,是我国佛教事业建设与发展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无庸质疑,今天不培养佛教人才,明天就不可能有佛教。有中国第一比丘尼之称的隆莲法师,一贯重视教育,深感佛教界人才奇缺,同时也意识到培养佛教人才的急迫性。她为了创办尼众佛学院而四处奔走,积极呼吁,并在…  相似文献   

16.
印度佛教在其创立之初即有着人本化的意蕴,而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菩萨人格则彰显了佛教的伦理特色。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伦理相冲突、调适、融合,则真正实现了佛教伦理的大发展。佛教伦理中国化或者是彰显佛教原有的伦理文化因素,或者是与中土伦理相融合,作为其结果,中国佛教伦理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它不仅在佛教徒中有重要规范作用,而且对中国伦理文化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杨航 《中国宗教》2018,(6):60-61
《大智度论》与中国宗派佛教思想的对比研究,对于比较中印佛学的特质,以及理解二者的相同相异,可以提供很多借鉴,对于佛教中国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续深入探讨。一众所周知,印度没有类似中国的宗派佛教。佛陀涅槃后,印度佛教只是在传承的历史上大致形成部派佛教、中观佛教、唯识佛教以及秘密佛教各个时期。对于佛教经典,特别是在后期大乘佛教成为主流之后,各个时期的佛教都没有过多的偏倚。在印度,佛教就是遵奉佛陀教法的学说,并没有在内部形成相对独立化的“宗旨”。然而,大乘佛教理论的复杂性,导致修行者无法轻易把握所有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健钊法师,1946年生于澳门,1956年于澳门出家,1963年赴香港宝莲禅寺依筏可和尚受戒,1965年起住锡香港近30年。1994年,法师重返澳门任净土宗菩提禅院住持,积极致力于弘法事业。澳门佛教的历史与中国佛教特别是岭南佛教的历史有着千丝  相似文献   

19.
释明贤 《法音》2020,(1):71-74
天下大治,是古往今来无数治国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国基永固,也是数千年来中国化佛教永恒不变的祝祷。十九届四中全会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1]中国佛教协会发布《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9-2023)》,号召全体佛教界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建设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系、制度体系、教育体系和佛教文化,不断提高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广度与深度。[2]而佛教教义从各个维度上自觉趋向于新时代进中国化的努力,必将以其"中国之义"奋力书写出"中国之治"的佛教答卷。  相似文献   

20.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也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