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曦 《美与时代》2014,(3):154-154
80年代末90年代,中国女性艺术家从自言自语的内心独白式表达到主动探索式的呈现使得女性艺术问题在当代中国艺术中变得尤为重要。试图通过从女性主义的方式去解读她们的艺术作品,概括总结其特质。  相似文献   

2.
宋璇 《美与时代》2013,(5):115-117
Karen Lamonte(凯伦·拉蒙特)运用丰富细腻的玻璃艺术语言,通过服装、女式镜子等具有女性象征意义的物件来表现女性身份的存在,表达了对女性身份意义的理解,向观者传递出一种古典、柔和的女性美。女性主义艺术可以说是早些年代的热门话题,至今仍有很多相关方面的争论或探讨。一些女性艺术家发起对女性意识的认知运动,进行自我观照,甚至由此产生了很多激进的艺术作品。还有的以身体自喻,借以表达自我意识的觉醒,引起人们对女性身份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随着摄影技术设备的发展,女性有了一种表达自己情感、观念的新工具。当女性从被看的位置上鼓足勇气走到照相机的取景框前,女性的作品通过摄影审视着她们周围的世界和她们自己,映现出她们的成就、挫折、她们对社会问题的态度,以及她们为谋求与男性的平等而作的种种努力。摄影的发展为女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她们更好地寻找并发现自己独特的说话方式。  相似文献   

4.
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与犯罪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慧芳 《心理科学》2004,27(2):355-357
采用问卷法,对434名6类犯罪女性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社会支持、负面生活事件)与犯罪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负面生活事件对不同犯罪类型的女性犯罪行为有不同预测力,不同女性犯罪类型有不同的回归方程;社会支持对女性犯罪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性选择在人类心理、行为等表型的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其对女性食物选择的影响却相对较少被关注。性选择塑造了男女不同的择偶策略, 男性择偶时对女性外在吸引力的关注使得女性更加重视身材等外在吸引力信息。而女性身材与饮食的密切联系, 进一步提示性选择过程应该会对女性的食物选择产生影响。以之为基础, 梳理求偶动机激活可能引发的女性食物选择的变化, 以及女性生理期不同阶段在食物选择上的变异, 有助于了解性选择过程对女性食物选择的影响。未来研究中, 进一步从行为、激素、脑等不同层面剖析对应影响及涉及机制, 对该领域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油画创作是当代的一种重要的艺术体现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中,人们有了更多空闲的时间去欣赏艺术、体会艺术,也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感受艺术。因此,创新油画创作的方法也是艺术家不断追求的目标,他们会凭借自己超高的技术,将现实生活融入到油画中,让人们体会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谛。文章从色彩表达、图像运用、时代背景运用、素材的收集与分析四方面对油画创作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罗塞蒂的女性模特儿景观 罗塞蒂是拉斐尔前派兄弟会的核心成员,他们希望恢复艺术的真诚和纯洁,并在创作上坚持每个细节都要寻找生活中的模特儿.罗塞蒂是女性的歌者,作为意大利血统的后裔,他的惰诗和绘画大都围绕着爱与美来发挥,从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末,女性形象如花如影地呈现在罗塞蒂的画框里:  相似文献   

8.
性客体化理论从社会文化的角度, 解释了女性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和性客体化经历是怎样影响并转化为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客体化的女性, 从第三者的角度把自己的身体看作物体, 持续监视自己的身体, 并与社会理想体型对比产生差距, 便形成了身体羞耻、焦虑、“心流”体验的减少及身体内部感知的迟钝, 最终导致进食障碍、抑郁、性功能障碍和物质滥用等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验证了女性自我客体化与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及形成机制, 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研究应关注实验群体的多样化, 相关设计和实验研究相结合来探究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同时运用脑科学技术探究其认知神经机制。另外还要从预防和干预的角度对女性自我客体化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9.
"月份牌"是上海城市化、世界化进程的历史守望者,在那里,它或许是乱世浮生中的一道幻影,或许是十里洋场的一抹孤虹。它时而明丽地展现媚艳的气质,时而又高雅地演艺古典的风情。清新、高贵、娴静、时尚……无数美好的词汇都给了"月份牌"大师笔下的女性,使"月份牌"中女性的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在我看来,那些曾经美丽的女子就像是照相馆中拍下来的记忆,用一种刻意的姿态去证明上海滩女性的独立,去显示她们张扬的自信。  相似文献   

10.
聪明女性与漂亮女性肯定不一样。有经验的男子汉大多有体会。与聪明的女性交往,可以从她们那采撷灵感,获取安慰,感受智慧,领略情趣。与漂亮女人相处,则未必有此种运气,她们因习惯了赞美便习惯性地“趾高气扬”,于是男人特累。与聪明女人交往,男人亮出的是自己的本色,并不断收获着同样本色的宽厚与温暖。与漂亮女人交往,男人则必须时时刻刻念叨“小心轻放”,于是久而久之,也就可怜兮兮地得了“神经衰弱”。聪明女人上了节课,便教会了男人如何挣钱。漂亮女人也上了节课,便使男人学会了花钱。与漂亮女人在一起,男人学会了欣赏时…  相似文献   

11.
女性追求身体之关的行为中与生命存续之间存在的多重紧张关系表明,女性的审美时尚已日益摆脱了对男性的依附关系。但是,女性崇关行为中仍然存在的男权价值观意味着潜在的生命伦理危机。在女性生命伦理问题上,必须注意利用女性主义对女性生命意识的积极影响,同时防止女性生命意识的畸变与生命伦理危机。  相似文献   

12.
女性追求身体之美的行为中与生命存续之间存在的多重紧张关系表明,女性的审美时尚已日益摆脱了对男性的依附关系.但是,女性崇美行为中仍然存在的男权价值观意味着潜在的生命伦理危机.在女性生命伦理问题上,必须注意利用女性主义对女性生命意识的积极影响,同时防止女性生命意识的畸变与生命伦理危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剩女"概念的界定和度量,并基于1995-2005数据的实证分析,对近年来媒体和社会上流行的"剩女危机"提出质疑,认为目前中国女性过剩实属伪命题,女性在各年龄组及受教育程度下都基本处于短缺状态.由于以往对"剩女"概念界定不清,常与"大龄未婚女性"等相混而使其夸大失实.普遍结婚仍然是社会的主流规范,越来越多的单身女性一时较难被社会所接纳.眼球经济与消费社会下又建构并催生出"剩女"概念.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国家的女性艺术家来讲,她们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在这些差异性当中也体现着最原始的、最基础的共性。如俄罗斯女性艺术家在表现艺术作品时经常融入了夸张、大胆的风格,中国女性艺术家在表现作品的时候,其风格会更加细腻、柔和,但这差异性并不影响女性艺术家中独特的感性之美。中国和俄罗斯女艺术家都注重展现女性的地位以及女性的美态,在相关的女性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人体艺术还是摄影艺术,艺术家们都能将女性优美的形态或者独特的气质展现出来。此外,中俄女性艺术家们还注重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将生活的所见所闻化成一个又一个的作品,贴近生活的艺术作品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1985年以后的文学中,一些女作家通过对母亲形象的"去神圣化"或"去慈化",塑造了一组丑陋、自私、心理兼生理畸形的母亲群像。而莫言则在母亲形象去神圣化的书写上,加入了肉身化的叙事元素,力图表达对女性的歌颂,将母亲、情人、美人的三合一式女性列为完美女性,在关于女性的写作范式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和创新,但无法摆脱男性视角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初作家们习惯将女性置于火热战斗中去表现她们积极向上、追求人格独立。萧红的《小城三月》却继续追问女性的现实处境,仿佛与当时革命潮流背道而驰,这与她一贯忧郁的个人气质有关。小说挥之不去的阴沉寂寞超乎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营造无限沉重之感,形成有力的回响。  相似文献   

17.
潘慧莉 《学海》2006,4(3):167-171
池莉倡导“原生态写作”,主要表现在文本的实录感上。池莉从不将人物变成政治道德价值的符号,她的作品中毫无概念化的痕迹,她反对按理论教条营造情节,将生活理性化,也不愿片面地去搜寻自然界、社会中的温馨的美好,将生活“诗意化”,而是要“写和我们生活一样真实的小说”。因此,她以实证的方式考察生活,以实录的方式再现生活,给人以真人真事的实录感。在其写作中,非常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女性的情怀,表现在有意模糊性别、突出欲望主体、逃离爱情的意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西苏、克里斯托娃和依里格瑞的分析,展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法国女性主义特点。西苏提出用身体来表达女性的存在与需要,克里斯托娃揭示了西方文化对于女性的文化和心理暴力,依利格瑞试图在思想和生活方面重建女性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学会欣赏     
记得孟德斯鸠说过:“一个女人只有通过一种方式才能是美丽的,但她可以通过几百万种方式使自己变得可爱。”我觉得这个法国人说得有理有趣。虽然此话是针对女性而言,但可以扩展到更大的范围。于是,我学着去发现别人的可爱之处,试着去欣赏。  相似文献   

20.
刘红林 《学海》2001,(4):163-165
台湾言情文学的作家大都为女性.它是在前期女性文学对女性婚姻悲剧充分展示的基础上,正面呼唤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它开始把女性作为精神主体,作为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社会力量去表现,对世代相衍的"男优女劣"、"男尊女卑"观念大胆质疑,但女性的依附性和被观照性仍显而易见.它对父权文化还有一种自觉的认同与维护,并向落后的封建伦理道德俯首称臣.因此,它只能算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同路人,与其追求婚姻自主的主题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