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某些特点》一文是以所谓“非资本主义道路”为幌子贩卖修正主义的“和平过渡”谬论的文章。该文分作两篇,分别刊登于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一九六五年第一期和第六期上。本文是该文的第二篇。本文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吹殖民地和半植民地国家可以在民主力量,即所谓民主知识分子、革命军官、大学生的领导下通过非资本主义道路而到达社会主义。作者公开宣称:“列宁从未认为,向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过渡的前景必须同无产阶级政党、同无产阶级专政相联系”,“断言过去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向社会进步道路过渡一定需要无产阶级专政,乃是对列宁所规定的原理的歪曲”。显然,作者明目张胆地反对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否定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意义。作者为了论证其修正主义观点,用断章取义的手法,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话大加歪曲,并且宣称,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提出了所谓“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接着列宁发展了这种“理论”;说什么:“列宁把非资本主义发展看作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作者扬言,现在由于出现了新的历史条件,由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影响和帮助,对落后国家来说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大大地扩大了,而且也更加有利了。作者认为:非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的国家形式是民族民主国家,而这种国家能够对已解放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社会经济进行根本的改造;并说这种国家是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形式;还说民主力量,即民主知识分子、革命军官、大学生可以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他们“能够转到工人阶级的立场、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来”。事实上,作者把这些国家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这些国家的一小撮上层分子身上,而无视这些国家的人民革命力量,尤其突出的是:作者抹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尖锐而又十分明确地表达他对唯物辩证法的明快简练的观点时,这些观点决不只是(甚至可以说不是)作为他重新批判性地研究黑格尔著作的结论加以表述的,而是(甚至首先是)他在哲学领域中多年斗争的结果。这种斗争是他为反对马赫主义者、“主观社会学”的拥护者、“合法马克思主义者”以及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僵化的教条主义等倾向而不得不进行的。这些倾向在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中间(特别是在普列汉诺夫及其学生那里)表现得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3.
论拉卡托斯的数学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卡托斯(Imre Lakatos,1922—1974)是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数学哲学家。他作为一个科学哲学家,以其著名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在西方科学哲学中获得一席之地;他作为一个数学哲学家,以其独特的拟经验论,引起数学界的重视和争论。美国数学家R.赫斯(Hersh)说:“拉卡托斯写了一部漂亮的著作《证明与反驳》,……它是近几十年间数学哲学方  相似文献   

4.
(1979年3月26日至4月25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研究 怎样理解马克思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志纯等世界历史1979年第2期 恩格斯著作中的经济利益问题〔苏联〕兹·兹多罗文科经济学译丛1979年第3期 客观世界的物质性与辩证性—学习《自然辩证法》札记潘龙海延边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评恩格斯关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若干修改林加坤历史研究 19 79年第3期 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怎样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柳植陕西师大学报1979 年第1期 列宁论经济利益〔苏联〕兹‘兹多罗文科经济学译丛1979年第3期 列宁论新社会建设中经济和政治…  相似文献   

5.
关于科学揭露规律性的重要意义,列宁曾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这个规律性在人脑中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就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1960年版,第148页)这里说了,承认客观规律具有认识论上的意义。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必须承认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列宁又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马克思把这点重述了千百次)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同上,第184页)这里说了,掌握客观规律具有实践上的巨大意义。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我们就能驾驭工作,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1987年4月在苏联召开了以“哲学与生活”为题的哲学会议。主持会议的《哲学问题》杂志原主编B.C.谢苗诺夫教授指出:“苏联哲学发展中曾经涌现出著有许多不朽之作的名人巨匠”,并认为科普宁是其中之一。这位苏联哲学界的“名人巨匠”生于1922年,死于1971年。1943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1947年莫斯科师范学院哲学系研究生毕业。1947—1962年在托姆斯克、莫斯科和基辅等地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5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8年为教授。1963—1971年任《哲学问题》杂志编委。1962—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笔记》中,列宁曾说: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列宁全集》第38卷,第357页)。在这里,列宁提出了被人称为“三者同一”的思想。《哲学笔记》问世后的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哲学界对这一思想做了广泛的研究探讨。但  相似文献   

8.
“民主”这个词,在当今人类各个文化圈的社会、政治领域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并被赋予了许多不同的含义。正如罗伯特·达尔所言:“对于民主理论来说,存在着如此之多不同的思路……而且在涉及到民主的问题时,对于几乎所有的可能性,人们都可以找到一个良好的例证来加以证明。人们试图借以发展一种民主理论的可替代思路如此之多,以致开列出这些思路的清单是一件相当令人恐怖的事情。”(达尔,“导言” 第2页)萨托利也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以民主观混乱为特色的时代里。”(萨托利,第7页)况且,由于“民主”这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本文一开头就大量断章取义地引证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形式的言论,以便为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关于“和平过渡”的路线作辩护。作者把无产阶级专政形式基本上划分为两种:一、苏联的苏维埃,即一党专政的无产阶级政权形式;二、各人民民主共和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即以共产党或工人党为领导的、联合各民主党派和其他政党或团体的专政。作者重弹苏共纲领关于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修正主义的老调,“论证”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形式已不复存在,苏联已变成为所谓“反映全体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全民国家”。作者说:苏联之所以曾经实行一党专政,是由于当时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尖锐性;而东欧一些人民民主国家则与苏联当时情况不一样,没有像苏联那样尖锐的阶级斗争。所以,有的人民民主国家成立后不久,就取消对剥削阶级选举权的限制。作者妄图使所有国家的人民相信当今世界上的阶级斗争已“缓和下来”,苏联的一党专政是例外,今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就是多党制的专政,就是五花八门的无产阶级专政形式。根据这种修正主义的论点,作者公开无耻地为南斯拉夫铁托集团的政权形式吹嘘。  相似文献   

10.
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个问题当前说法很多。我认为,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不仅没有结束,而且是在一个新的阶段上继续进行着。首先,新时期没有离开无产阶级专政时代。列宁指出:“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阶级始终是存在的。”(《列宁选集》第四卷,第910页)列宁还指出:“只要这个时代没有结  相似文献   

11.
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编辑的“列宁全集”第四版第38卷(哲学笔记)近已出版。这一卷中汇集了列宁在1895—1916年间研读哲学著作时所作的笔记。本卷中列入的材料大部分曾于1929—1930年第一次发表在列宁文集第9卷和第12卷中,1933—1947年间曾不止一次地以“哲学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和人类智慧结晶的概念,它同其它任何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样,不是僵化的、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地运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转化着。列宁指出:“概念不是不动的,而就其本身,就其本性来讲=转化”。“概念的关系(=转化=矛盾)=逻辑的主要内容。并且这些概念(及其关系、转化、矛盾)是作为客观世界的反映而被表现出来的。事物的辩证法创造观念的辩证法,而不是相反。”(《列宁全集》第38卷,第243、210页)列宁的  相似文献   

13.
本支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共分六节。作者在前言中谈到:人类历史的剧烈变动有了新的特点,因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随之而有所改变。在革命地改造世界的洪流中,社会主义革命的规律本身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第一节中说什么:现代资本主义已经“以多少不同的面貌出现”。科学技术的革命以及受它制约的生产增长的速度和生产社会化的规模,必然要求经济关系体系的改变。即使是垄断资产阶级也不会对历史舞台上发生的事件袖手旁观。资本主义体系用“计划化”、“国家调节”、“整体化”、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和劳动者执行局部“让步政策”,给以前的殖民地提供经济“援助”等办法来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增长的速度。采用上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形式,使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产品增长率大大提高。世界革命过程的发展以及在它影响下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发生的变化,“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革命酝酿和展开的新形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者在第二节中谈到:工人阶级不用等待革命形势的尖锐的形态,就能够不断扩大进攻垄断资本家的政权的基地,“一步一步地迫使他们退出关键性的经济阵地和政治阵地”。不言而喻,在这个渐进过程中,“全部政权转移给工人阶级的质变的时刻不可避免地会到来”。第三节写道:在现代的条件下,革命和改良的关系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民主改革的纲领包括:主导的生产部门的民主国有化、群众对这些部门的活动的监督、工人阶级参与对经济的管理、深刻的农业改造、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民主化和经济军事化的肃清。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深刻的民主改良获得革命的性质”。“改良和革命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相对和灵活”。第四节谈所谓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政治力量,说什么:“共产党人和社会党人采取一致行动的做法,乃是工人运动走向团结一致的现实道路”,并说共产党不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整个过程的“唯一的领导党”。作者在第五节中说:在俄国革命中,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意味着以苏维埃来全部代替过去存在于国家机构中的制度。但是,即使在那个时候,在由一种制度过渡到另一种制度的情况下,“也有一定的继承性”。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的历史性胜利,“增大了人民民主国家的工人阶级逐渐从质上改造旧国家机器的许多环节的可能性”, 在第六节中,作者说:在许多已摆脱殖民压迫的国家里,共产党的力量还很弱,有的国家还没有共产党,民族解放革命是由急进的小资产阶级代表来领导的。这种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政权能够担负起某些无产阶级专政固有的职能。随着革命的社会经济改造的实现,民族民主能够有希望转变为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已解放的国家的革命民主主义政党能够进一步转变成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活动的劳动者的党,转变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党。  相似文献   

14.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意识是第二性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唯物主义路线,并强调指出:“这就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单行本,第42页)在同一本书的另两处,列宁又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础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同上书第131,134页)毛泽东后来发挥了列宁的这个思想,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公式(《毛泽东选集》第261、273页)。这样,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就有了两个公式,一个从物质到意识(感觉和思想),一个是从实践到认识。长期以来这两个公式就共存于我们的哲学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5.
(1986年9月26日—1986年10月25日)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学派问题王若水读书 1986年第9期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 所所长苏绍智答青年问中国青年1986 年第9期对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反思仲维光团结 报1986。10.18全国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学思想讨论会综述 李淑珍北京大学学报(社)1986年第5期从现代科技革命看马克思的生产力“五要 素”理论潘春葆复旦学报(社) 1986年第5期论列宁对一战及其后果的科学预见金学锋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1986年第3期列宁关于政治和经济关系论断再探讨熊家 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相似文献   

16.
(1985年1月26至同年2月25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李维森 经济科学1984年第6期马克思的不断革命思想新探朱桂谦绍平 湖南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试论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中的几个问题 —纪念恩格斯逝世九十周年余其锉 云南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陶玉 泉学术月刊1984年第n期对马列主义著作中关于“文明”论述的探讨 苗作斌河北学刊1985年第1期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和资产阶级民主专政 李方陆江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列宁论哲学的党性杨焕章自修大学(文 史哲经专业)1985年第1期从…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就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新的探讨。最近,本刊编辑部陆续收到这方面的稿件,观点各异;现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一综述。一、是否应当抛弃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概念?孙凤武(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党校)在来稿中说,不宜使用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概念。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使用“永恒真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等概念是带有偶然性的,是借用了当时流行的提法的。实际上,经典作家都认为“真理是过程”(列宁  相似文献   

18.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列出了一个“应当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的图表(《列宁全集》第38卷,第399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这个图表,实质上是列宁关于构成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知识来源的研究纲要。在当代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19.
(1985年3月26日至同年4月25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科学张 永惠程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 报1985年第1期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学说的历史考察 王怀超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2期从“类本质”到“社会关系的总和”崔绪 志徐惠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 第2期《神圣家族》和马克思的哲学史观徐瑞康 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共产党宣言》—闪耀着辩证法光辉的历 史文献伶德富社会科学〔甘肃〕19 85年第1期 《资本论》序言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含义探 讨杨伯安四川师院学报1985年第4 期 《资本论》中的…  相似文献   

20.
省略致误     
……晚间劳改部门同他们一起聚餐。当他们与人民政府工作人员举杯共饮的时候,每个人眼里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1982年第7期《民主与法制》载《在皖南山区农场采访》) “部门”怎么能同“他们”聚餐?作者本意是说劳改部门的工作人员同他们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