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赵岩  伍麟 《心理学探新》2019,(4):308-313
道德隐喻已成为道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具身认知相关理论的兴起,道德隐喻的具身研究逐渐展开。目前,具身道德隐喻的维度主要包括空间、温度、洁净、颜色、明暗、触觉、味觉、嗅觉等。具身道德隐喻的相关理论解释主要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具身认知理论、知觉符号理论和架构理论。今后的具身道德隐喻应更多的探讨跨文化的差异性,丰富道德隐喻具身维度的内容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要引入道德隐喻的影响机制分析。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指利用具体形象概念理解抽象概念。随着第二代认知革命的兴起,具身认知给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概念隐喻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具身道德的概念隐喻研究主要围绕空间维度、颜色维度、大小维度等角度展开。考虑到身体变量对道德概念理解的影响,未来具身道德角度的概念隐喻研究,应整合概念隐喻理论和具身认知理论,采用更生态化的实验范式进一步探讨和验证道德概念隐喻的多种维度,并需对道德概念的隐喻研究作跨文化探索。  相似文献   

3.
道德判断是个体对于某类行为的善恶好坏和是非对错所进行的评价及判断。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兴起, 道德判断的具身研究随之展开。道德判断具身性的研究主要围绕身体清洁、厌恶, 身体温度及身体动作这3个维度展开。从皮亚杰及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概念隐喻理论和进化心理学3个角度对道德判断具身效应进行了理论解释和探讨。考虑到身体变量会通过情绪、认知因素进而影响道德判断, 今后具身认知视角下的道德判断应与道德判断中已有的理论进行整合, 同时对其与道德直觉的关系需要深入探讨, 并需进一步考察具身效应发生的时效性和动态性问题, 探讨道德判断具身效应的调节变量及个体差异, 同时要对道德判断具身效应进行跨文化比较。  相似文献   

4.
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兴思潮,强调身体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个体抽象概念及认知的作用。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出发,考察身体和道德认知加工的关系已成为现今道德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以往道德具身认知研究,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知觉符号理论、模拟感觉运动隐喻理论和进化理论四种道德具身认知理论,讨论并分析了现有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未来的研究可在多文化背景下进行,并依靠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具身认知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道德概念具身隐喻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 共有65篇文献153个独立样本符合元分析标准( N = 8659)。元分析结果显示, 道德概念具身隐喻的始源域与目标域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r = 0.34); 调节效应检验表明, 道德概念具身隐喻受文化背景和隐喻维度的影响, 但不受隐喻映射方向、研究范式和感觉通道的影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道德概念具身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 并且受文化背景和隐喻维度的调节, 具体而言, 东方文化背景下个体的道德概念具身隐喻更强, 道德概念与空间维度和大小维度的隐喻联结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李莹  张灿  王悦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7):1224-1231
道德隐喻的加工, 实质上是从始源域的身体感知觉经验映射到目标域, 表征抽象道德概念的过程。新近研究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揭示道德隐喻加工的神经机制, 进而探讨情绪因素在道德隐喻映射中的作用。道德隐喻映射机制是在具体道德情境中身体感知经验与情绪体验、认知加工相互作用的结果。未来研究应拓展道德隐喻映射的维度和方向, 在社会交互环境中丰富和完善研究范式, 提高生态效度和跨文化效度。  相似文献   

7.
丁凤琴  孙逸舒 《心理科学》2020,(6):1327-1332
摘 要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与具身认知理论,身体净脏与道德概念存在隐喻联结;道德概念净脏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并对道德判断产生一致性和补偿性效应;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中介因素有厌恶情绪和道德自我意象,调节因素有身体敏感性和道德敏感性;未来研究应在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神经机制、情境性、指向性、干预机制、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行为反应时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探讨道德的重量具身效应及“重量-道德”隐喻联结对该效应的调节作用。参考内隐联想测验的逻辑,采用联合分类反应任务,在默认的“重量-道德”隐喻表征情境(实验1)和道德垂直空间隐喻的启动情境(实验2)中,要求被试分别使用轻鼠标和重鼠标对道德/不道德词进行分类判断,考察鼠标重量对道德概念的加工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默认情境中,“重-道德,轻-不道德”的联合分类条件比“轻-道德,重-不道德”条件的分类反应时更短,并伴随有更大的脑电晚期正成分(LPC),而在启动道德垂直空间隐喻后,两种联合分类条件下的反应时和LPC结果出现反转。本研究结果表明道德概念的加工会受到重量经验的影响,“重量-道德”具身效应具有心理现实性,且重量概念与道德概念的隐喻联结引导并调节了这种具身效应。  相似文献   

9.
具身认知研究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但某些具身效应存在可重复性较低的问题。若长期忽视这一问题,将严重损害心理学的科学性,甚至引发一定程度的“可重复性危机”。本文从道德概念清洁隐喻的两大映射方向出发,基于两大实验类型对相关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因素分别展开分析。未来研究应关注更注重社会互动的组织道德,将道德概念具身隐喻研究引申到现实问题中,并借助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更全面地考察身体经验、情绪体验和认知加工在道德清洁隐喻加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诸多研究发现,物理变量对心理变量尤其是道德会产生影响,而其机制通常是具身认知与隐喻语言两种。本研究意在通过软硬的具身感受以及软硬的隐喻式意义联系来探讨它对于道德判断的影响。实验一通过操纵被试的软硬身体感受,发现感受到软的被试会比感受到硬的被试更倾向于作出义务论判断。而实验二通过启动被试的软硬语义联接,发现在启动了软的意义之后,对比与启动了硬的意义来说,被试体验到了更少的厌恶情绪,并对同样的道德错误表现得更宽容。这表明软与硬这对物理变量在具身认知与隐喻语言两种机制上都对道德判断起到了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关于重要性的隐喻存在于多种文化之中。近年来的实证研究表明, 重要性的隐喻建立在重量的身体体验之上。重量的身体经验会影响对目标对象重要性的评估, 重要性的概念表征也会影响身体的重量感知。重量的身体体验与重要性的概念可能存在着共同的神经基础, 并构成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具身视角下的概念表征理论和隐喻理论为解释这一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重量隐喻涉及的范围, 以及重量隐喻形成的语言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2.
味觉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感觉之一, 早已超越“舌尖”的直接感受, 潜在地影响了个体对人际关系及伦理道德的知觉与判断, 改变着个体对冒险与消费等行为的决策。情绪中介假说、具身隐喻假说、进化假说以及社会建构假说从不同视角试图阐明味觉对判断与决策的影响机制。当前研究存在味觉感受存在个体差异、味觉测量难以保证效度、味觉实验缺乏统一研究范式等问题, 未来可继续进行味觉隐喻的验证并将其应用于感官营销、心理治疗等领域, 从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个层面出发, 全方位探讨味觉对判断、决策的影响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