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苏联伦理学界正就伦理学的对象、特点、结构等问题展开讨论。今年《哲学问题》杂志在二月号上发表的六篇文章,反映了这一讨论的概貌。这场讨论的基础是B.T.叶非莫夫的文章《伦理学和道德学》。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前,编辑部曾把文章的手稿交给苏联一些著名伦理学家争求意见,要他们对文章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在公布这一讨论时表示,这一题目的讨论还将在苏联的杂志上,在教研室、科研机关的研究室和其他集体里继续下去。叶非莫夫在《伦理学和道德学》一文中,首先提  相似文献   

2.
再论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明日报”1月8日登载了我底“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后来又提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召开的中国哲学史问题座谈会上讨论。在讨论会上,有许多同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后来胡(?)同志在他底“关于哲学史研究”那篇文章里(“人民日报”3月29、30日)对于我底论点又作了详细的评论。在我那篇文章里有许多地方讲得不够全面;对于有些问题底提法,也不恰当。关于这个论点底有些方面,我当时实在也没有想得很清楚。几番的讨论,特别是胡(?)同志底文章,关锋同志底一篇尚未发表的  相似文献   

3.
本刊上期发表了《迷信是人的一种思维态度》的哲学短论,这一期我们发表了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该文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我们希望这种讨论继续进行下去,并希望纪高先生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汪安圣同志是《色、形爱好的差异》一文的作者之一。葛銘人同志的文章发表以后,汪安圣同志写了这篇文章。現在我們把它全文发表出来,讀者如有什么意見,可以提出来。  相似文献   

5.
本文发表于美国《心理学年鉴》1990,第41期。这是《年鉴》第一次刊载有关儿童道德判断的文章。作者相当全面地回顾了自皮亚杰以来道德判断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着重讨论了“惩罚公正原则”。尤富启发性的是,作者以信息加工的观点,鲜明地指出了与科尔伯格学派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差异。这一争论,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相似文献   

6.
编后话     
这一期刊登的有关学术会议报导,强调坚持列宁提出的哲学党性原则,强调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同时也强调要坚持党的学术上百家争鸣的方针。我们认为这都是必要的。一段时期以来,许多作者积极投书本刊,参加关于实践唯物主义问题的讨论。这一期我们又选用了五篇。在这一组文章中,有的作者主张用实践本体论来克服实践唯物主义把“实践”和“物质”视为“二元本体”的矛盾;有的作者则认为,实践唯物主  相似文献   

7.
价值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实践的理解方式杨俊一编者按:价值问题是近年来哲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本刊以往已陆续发表了一些讨论文章。本期发表的杨俊一同志的这篇文章具有独到的见解,读后会有所启迪。为了把价值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从本期起本刊特辟价值问题的讨论专栏...  相似文献   

8.
这篇文章,是一九六三年曾经在法国引起很多讨论的一篇文章。本文作者阿尔杜赛尔(L.Althusser)曾于一九六一年在《思想》杂志上发表《关于青年马克思》一文,已经提出一种看法,认为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学到的“理论结构的内容,远远少于理论上的一种构成方法,即某种理论精种的教育方法。”换句话说,就是马克思没有保留黑格尔辩证法的内容,而只是按照他自己的办法采取了某种理论的灵活性。过了八个月,阿尔杜赛尔又在《思想》杂志上发表《矛盾和多元的决定》一文,详细阐  相似文献   

9.
斯特恩伯克在他的鼓舞人心、但在某些方面也引起矛盾的“论文”里,提出了一系列想法,这些想法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必要的争论。我相信,他的文章将受到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很大的欢迎,因为这篇文章里有着把辩证唯物主义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提出具体问题时所产生的不同见解联系起来的共同愿望,它构成了各种意见的基础。我觉得,这篇文章作为一次讨论的出发点是特别合适的,因为它不是把  相似文献   

10.
曼西翁主教在他的《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第六卷第一章中的最高哲学的对象》一文中,正当讨论人们常常注意的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对象概念的发展这一问题的时候,他结束了自己的文章。两年之后,他又发表一篇重要的文章来补充第一篇;在这第二篇文章中,事实上,他主要考察第一哲学及其对象,而在上述第一篇文章中,这位杰出的亚里土多德学者特别考察了“作为有的有”这一表词的意义。我们认为,这又引起了对作者所下的结论的争论,这有两个理由。在第二篇文章中,曼西翁主教看到了关于有的形而上学与第一哲学之间的一个分歧;正是在那里存在着一个问题值得研究。此外,曼西翁主教依据着一个并非新的假定,即作为有的有这门科学的形而上学观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1937年是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一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发表了一系列讲演,主要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些讲演记录的部分原稿经修订后最终以论文形式发表,并在1949年后奠定了中国官方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这些哲学论文  相似文献   

12.
读了诸葛殷同同志的《辩证逻辑究竟是不是逻辑?——两部高校辩证逻辑教材读后感》(《哲学动态》1991年第5期。以下简称《读后感》)之后,感触颇深。特别是考虑到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我作为其中一部书——《辩证逻辑教程》的作者之一,好像有一种义务在敦促自己应当对《读后感》发表点意见。  相似文献   

13.
生死问题与价值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 4月 ,针对一些地区殡葬活动中封建迷信腐朽价值观回潮现象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精神文明学会在广州市联合主办了“深化殡葬改革、促进社会文明学术研讨会”。会上 ,学者们指出 :生和死是辩证的统一 ,不能正确对待死亡 ,人生价值观是不完整的 ,也不会有完美的人生。以往人生价值观的研究和宣传教育中 ,对死亡价值观问题有所忽视 ;今后 ,应把树立科学的生死价值观列为哲学价值观研究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切实加强研究。这篇文章是作者提交研讨会的论文 ,会后作者根据会上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做了修改和充实。现发表 ,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4.
1994年第6期《哲学研究》发表了一篇题为《国粹·复古·文化》的文章,作者署名"罗卜"。胡绳同志在《历史研究》创刊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特意向到会的学者介绍这篇文章,《燎望)}1994年第49期以《介绍一篇文章》为题加以发表。通过胡绳同志的介绍,我把罗卜的文章找来读了一遍。与此同时,我也读了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根据他在去年全国政协会上的书面发言扩充而成的题为《人文化思的盛世危言》的一篇文章(发表于《东方})rt月刊1994年第6期)。这两篇文章围绕着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心态之差异,观…  相似文献   

15.
本刊87年第1期登有蔡晚娥、罗长江、李廖山诸同志的三篇文章,都是深入讨论析取命题的,对我启发不小。现也发表一点意见,作为学习札记。一个命题是不是析取命题,是相容的还是不相容的析取命题,是命题形式方面的问题,不是事实方面的问题。“今天既下雨又不下雨”是合取命题,因为它的形式是“P并且q”。“今天下雨或者不下雨”是相容的析取命题,因为它的形式是“p或者q”。这两命题是什么命题,与今天下雨,今天不下雨这些事实,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16.
上海哲学学会在今年4月14日至28日举行了1962年年会。现将年会上有关哲学史方面的讨论情况简介如下:(一)关于孔子哲学思想评价问题年会讨论了严北溟的《论“仁”——孔子哲学的核心及其辐射线》一文。这篇文章曾发表在今年《江海学刊》第3期上,年会之前,他将这篇文章又进行了一次修改,年会上讨论的是他的修改稿。  相似文献   

17.
本刊1981年第5期在“来稿摘登”栏里,刊载了俞吾金同志的《对“一切规定都是否定”命题的一点理解》。此后,我们收到了一些同志的来稿,对如何理解斯宾诺莎的这一命题发表了不同的意见。现综述如下,供大家作进一步研究、讨论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与无神论研究》是田心铭教授最新出版的专题论文集。该著围绕“马克思主义与无神论研究”这一主题,收入了作者近十年来发表的27篇文章,涉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历史发展和基本原理,澄清了围绕无神论的种种错误或模糊观点,提出了共产党员要坚持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该著的鲜明特点是直面问题、解疑释惑,体现了作者提倡的坚持问题导向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反映了作者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养。  相似文献   

19.
本刊上期学术评论栏发表了东方明所写《哲学史工作中的一种极有害的方法》,其中不指名地批评了李景春《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续一)一书。发表后,我们接到了李景春的反批评的文章,作者要求东方明答复,并要求尽速予以发表。我们将这篇文章转给了东方明,他立即写了答复。现在把李景春反批评文章和东方明的答复,一同发表在这里。我们建议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同志,就这个问题(可不限于《周易》的研究),从哲学史方法论上加以讨论;并且希望,通过这一讨论,在研究中国哲学史方法上,获得积极的成果。本刊愿意为此提供篇幅。  相似文献   

20.
从本刊这一期所发表的对凯德洛夫文章的评论概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向我们寄交这些评论文章的作者们的观点是各种各样的,而且往往是互相抵触的。我们不能同意其中的许多观点。但我们认为,把所收到的全部评论意见在杂志上加以介绍,使读者对所讨论问题的各种见解获得一个完整的概念,是有益的。绝大多数作者认为,凯德洛夫文章提出的马列主义哲学的统一性、完整性问题,具有迫切意义;他们同时提出了一些补充意见,将凯德洛夫文章所持的观点具体化,并作了进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