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索引表达式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常常运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们具有同语言行为发生时的语境状况直接相关的特殊语法特征。如指示代词“这个”、“那个”,人称代词“你”、“我”、“他”,时态词,时间和地点副词等等。对于这样的表达式,如果我们不知道它们被使用的语境情况,就不知道它们的确切意义,例如,某人门上贴有字条“将在1小时内回来。”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写的,也就不知道笔者究竟何时回来。又如语句“我是中国人。”我们不知道谁是说话人就无法断定它的真值。正因为对索引表达式的分析研究同表达式的运用密切相关,索引表达式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索引表达式有不同类型的范畴。例如人称索引就因人物在言语活动中的角色不同而有区别。第一  相似文献   

2.
在普通逻辑中,人们通常以“或者”这个语词作为表达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 在选言判断的语言表达中,人们有时也仅用“或”这个字来联结选言肢,这时的“或”是“或者”的省略,其含义与“或者”相同。但要注意单独使用“或”字的语句,并非一定表达选言判断。如说:“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是大公无私的”。在这句话中,语词  相似文献   

3.
经典逻辑和变异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些定义性澄清 经典逻辑是指由弗雷格、皮尔士、罗素等人创立的现代逻辑系统,由统一的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构成,叫做“一阶逻辑”,其特点是使用特制的人工符号语言,运用公理化、形式化的方法。与后来出现的各种逻辑系统相比,经典逻辑至少含有下述假定或预设: (1)外延原则,即它在处理语词、语句时,只考虑它们的外延,并认为语词的外延是它所指称的对象,语句的外延是它所具有的真值,如果在某一复合语句中用具有同样指称但有不同涵义的语词或语句去替换另一语词或子语句,该复合语句的真值保持不变。这就是著名的“外延论题”。  相似文献   

4.
一、语词的内涵与外延内涵与外延,是两个重要的语义概念。在传统逻辑中,往往说及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其实,严格说起来,应该是语词(或词项)的内涵与外延,一个词项的意义,就表现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根据现代逻辑的观点,内涵就是(?)一个语言表达式和它的外延产生联系的某种东西,也就是用来在许多可能世界中识别外延的一种原则(或标准),而外延就是用这个原则得以识别的那个或那些对象,或者可以将内涵解为从可能世界到外延的函项。例如,“商品”这一语词的内涵就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  相似文献   

5.
普通逻辑教材在谈到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时,指出“一个语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来表达几个不同的概念”,但举的都是实词与具体概念的例子①。其实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实词与具体概念之间,也存在于一些虚词与它们所表达的逻辑常项之间。下面我们以“或者”为例说明这种现象。据笔者研究,自然语言中的“或者(或)”一词至少可以表达四种不同的逻辑常项。一、表达相容的选言命题的联结硕,即现代逻辑中的析取词“V”。例如相容的选言命题的公式写作“P或者q”,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非A”。下列语句都是相容的选言命题:【fi胜夺…  相似文献   

6.
指示词(也称索引词)是最典型的语境敏感性语词。对指示词的研究是语言学、哲学、逻辑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仅就逻辑学视域下的研究展开讨论。本文将从蒙塔古所做的形式化研究成果入手,厘清从卡普兰的指示词逻辑LD到勒杜列斯库的索引词逻辑LI的发展进程,在比较中揭示它们的各自特点,分析这一逻辑传统的哲学意义,并探寻这一逻辑传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多数”是自然语言中常用的一个表示事物数量的语词,对其进行精确的逻辑分析,不仅是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必然要求,而且有助于提高逻辑自身的表达能力。因此,本文力图结合有关的理论,对其进行探究。 一、“多数”的特性及经典一阶逻辑的局限性 “多数”与自然语言中表示事物数量的其它词,如“所有”、“有的”等,具有类似的语法性质和功能。它可以被用作代词,也可以被用作形容词。而“所有”、“有的”等词,能被经典一阶逻辑看作逻辑量词,做精确分析,那么,“多数”能否作为逻辑量词来解析呢?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逻辑科学是一门多分支的学科。这是对的,例如逻辑科学中的数理逻辑,人们就常说它有若干分支。其实,逻辑还是一门多类型的学科,而且首先是一门多类型的学科。现在,单就“逻辑”一词是指称科学而言,人们也很难给这个词规定一个确切的含义.对逻辑所作出的任何一个定义,都很难适用于用这个词所指称的所有科学上。原因在于,逻辑科学已经没有统一的对象域,它辖属的是一些对象域有别的、研究方法有别的,作用和意义都不同的逻辑。  相似文献   

9.
索引词主义是解决意义语境敏感性问题的主要策略之一,它提出了隐藏索引词的概念,并试图将所有语境对于命题意义的影响归因为对它的赋值。该理论用以支持隐藏索引词存在的核心论证是约束论证。本文通过分析隐藏索引词概念的来源,指出其在特征上与第三人称代词有强相似性,因此与后者适用同样的句法规则。约束理论作为句法学的基本理论无法规定第三人称代词的约束条件,同理也无法规定隐藏索引词的约束条件。因此,约束理论无法确保约束论证成立。约束论证作为一种达到普遍句法结论的论证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0.
普通逻辑中有不少含“没有”的判断形式。其中有几种容易引起人们认识上的分歧。这些判断与现代汉语中的否定句隶属于不同的科学体系。但由于思维对自然语言的依附,逻辑与语言在语形上的交结,我们在对这些判断进行分析时,必须结合“没有”的语法意义及判断语句的语义、语境来考虑,才能加深理解。“没有”是个比较特殊的语词。它用在动词、形容词前,是一个副词:用在名词前。则成为两个词——副词“没”与动词“有”,可用肯定、否定相迭发问“有没  相似文献   

11.
1.词项按照指号学的观点,自然语言可以解释为由语词指号及其使用规则构成的体系。语词指号是一组组语音或一个个笔划序列,也就是自然语言中的那些单词或短语。语词指号都具有意义,语词意义是语词指号所传达的关于周围世界的思想。传统逻辑所说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语词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有些逻辑书说,定义有两类:一是真实定义,真实定义就是揭示事物特有属性的定义;一是语词定义,语词定义就是规定、说明语词意义的定义。用词语或句子规定、说明语词的意义是不是定义? 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些不成熟的看法。在《分析后篇》里,亚里士多德说,定义是表明“某物究竟是什么”和事物的本质的。他指出,如果一个陈述可作纯粹换位且能揭示实质的(即回答“某物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它就是定义;如果一个陈述不能  相似文献   

13.
思想的科学     
1919年8月罗素给《逻辑哲学论》作者的信中,曾问到思想的本质及其构成要素的问题。维特根斯坦答复说:“我不知道思想的构成要素是什么,但我知道一个思想必须具有与语言的语词相对应的构成要素。再者,思想的构成要素与所描绘的事实的  相似文献   

14.
分析与综合陈述的区分问题在卡纳普和奎因之间引发了一个长时间的论战。奎因区分了两种分析陈述,一种是逻辑真,它的特点是在所有描述语词的不同解释中其真值保持不变;而另一种则是这样一种分析陈述,它借助定义或者同义词替换能够还原为逻辑真。奎因在《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中主要对这第二种分析真提出质疑。他论证说,这种观点的提法既然最终仅仅依靠词项的分析性来解释同义概念,那么它就陷于一种循环论证。他的结论是,仅仅就那种我们明确地依据约定而引入的同义性形式当然不会具有这一缺陷,然而,按他的看法这种处理方法并不能达到…  相似文献   

15.
一、“其余”在自然语言中有一个常用的表数量的词“其余”。孤立地看,它所表示的数量是不定的,但在一定的语境中却又是非常明确的。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数量词。如:“该班级共有32人,其中男生10人,其余为女生。”这里的“其余”与“22人”等义(“其余”后面的“的人”省略),其所表达的数量是通过“计算”而明确的。从逻辑的角度讲,这是一个特殊的量项,其特殊性在于:一、作为一个特称量项,它的“所指”(即外延)总是确定的,这一点与“有些”不同。设用“1”表示论域,x表示已知数量,则1-x=x(即x的补集),这里x就是“其余”,“其余”就是某一已知数量的“补集”。只要论域明确,已  相似文献   

16.
心智修养巴利语名相“bhvan”(修习)一般译成英语的“meditation”。英语这个词的意思是深思或集想。而“bhvan”一词的含意要比这多得多,它从巴利语词根“bhu”而来,意思是“成为”,喻意为“发展”,这里选用了“心智修养”一语,因为“bh...  相似文献   

17.
指示词理论是逻辑哲学、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指示词包括专名和摹状词。本文试图在综述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用可能世界语义学作一些补充论证。一、专名和摹状词名称有专名和通名之分。专名是个体的名称 ,通名是自然种类的名称 (种名 )。限定摹状词 (简称摹状词 )是用一个个体的性质来指称该个体的语词。在英语中 ,摹状词的结构是 :定冠词 the+形容词 +单数普遍名词。在汉语中没有定冠词 ,而且名词也无单复数之分 ,一般由“形容词组+普遍名词”就可构成限定摹状词。有时也可用“那个”代替定冠词 ,用以表示我们所指称的个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最初发表在1932年出版的《认识》第二卷里,后来派普将其译成英文,该译文又被收集在艾耶尔编的《逻辑实证主义》(1959年伦敦版)一书里,中译文就是根据派普的英译文转译的。本文的标题已经指明,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取消形而上学”,实质上就是取消哲学,取消哲学上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怎样“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达到“取消形而上学”的目的呢?这就是用所谓“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语词和句子进行唯心主义的分析。卡尔纳普认为,“一个词的意义是由它的应用标准决定的”;“一个句子的意义在于它的真值条件”;“一个陈述的意义在于对它的证实方法”。他认为,凡不能证实的词和陈述都是无意义,都是假概念和假陈述。以上述理论为基础,他宣称:“一切形而上学都是无意义的”,哲学上的任何概念和命题都是无意义的“假概念”和“假陈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关于外在世界的实在性”的争论也是一个无意义的假问题。作者说,由于逻辑实证主义者采取了“这个决定性的步骤”,“从此就达到了根本取消形而上学的地步”,哲学从而消失了,“所剩下来的既不是陈述, 也不是一种理论,也不是一种体系,而只是一种方法,即逻辑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否定的作用就是“取消形而上学”;其肯定的作用就是为“澄清有意义的概念和命题,给事实科学和数学奠定基础服务”。作者明确地宣称:逻辑分析所作的“判决”,不仅打击了任何思辨的形而上学,也同样打击了一切规范哲学和价值哲学以及“作为规范学科的任何伦理学或美学”,“因为一种价值或规范的客观有效性是不能从经验上获得证实或从经验的陈述上推断出来的。”至于他说这一“判决”同样地打击了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等等,那就真是完全胡扯了,因为这一学说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逻辑实证主义是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它在“科学的哲学”和“取消形而上学”的幌子下,反对科学,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它乃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主义的变种。经典作家对休谟主义、马赫主义的批判,原则上也同样适用于逻辑实证主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路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下多有谈论“生存哲学”或“生存论哲学”的 ,或者与我们的所指相类 ,或者大相迳庭。那么我们所说的“生存论路向”究竟何谓呢 ?首先 ,它并不是指一个哲学部门或一种哲学样式 ,换言之 ,它既不能作为一个哲学部门与其他部门———如存在论、认识论、逻辑学等等———相并举 ,亦不是称谓某种多少与“生存”一词有牵连的哲学样式 ,如“生命哲学”或“存在主义”等等 ,尽管这样的哲学样式完全可以是生存论路向的。其次 ,它也并不是意指特定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或问题领域 ,仿佛“生存论哲学”乃是研究“生命”或“生存问题”似的。我们所说的当代…  相似文献   

20.
延异     
首先我想说,“延异”(deferance,它既非一个词也非一个概念)在策略上我认为是最适合进行思考的,如果不是最适合进行把握的——这里,思想是与把握的结构界限保持某种必然联系的东西——关于我们的“时代”,它是最无法给以相等但更根本的表达的。因而在策略上,我将从“我们”在其中的地点和时间开始,即使归根到底我的观点不可证实,因为只是在“延异”及其“历史”的基础上,我们才据说能知道“我们”是谁和在何处,以及一个“时代”的界限有可能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