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拜读了两本颇为畅销的著作:《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何以说不》,很有些异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曰简单模仿。提起“说不”,很容易使人想起几年前的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政界鹰派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先后写出了《日本可以说“不“》、《日本还是要说“不”)、《日本坚决说“不”》三本在美国及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的书,向美国及全世界发出“不”、“不”、“不”的警告性呼声。日本要说“不”,是因为日本人觉得战后40多年里,日本一直受制于美国,没有独立的外交,现在日本经济强大了,腰杆硬了,可以不听美国的“训示”了。它体现了日本人要对过去几十年的所忍所受“翻案”的心态。  相似文献   

2.
从胡适的“中国古人不讲语法”说起古棣周英胡适早年有一篇文章题作《不讲文法之害》(见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的《胡适留学日记》卷十三)。他说的“文法”就是现在说的语法(在20年代通用“文法”,后来“文法”、“语法”并用,建国后一律用“语法”);他所举的五...  相似文献   

3.
去年第五期《佛教文化》所刊的牟钟鉴先生一篇文章《研究宗教应持何种态度》,被国内外影响甚大的《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之后,对于宗教究竟“应持何种态度”似乎成了《佛教文化》期刊一个甚为微妙的“情结”。今年的几期卷首语,也多半是围绕这个“情结”来说的,承读者谬许。近日还有《读书》杂志的读者,拿来上面一篇我的文章《佛寺与宗教学系:相隔有多远》,与我探讨,探讨的还是这个“情结”之下的话题。坦率地说,对宗教究竟“持何种态度”固然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是《佛教文化》没有也不可能就这个问题提出任何新的发明见解。因为…  相似文献   

4.
把“有待”、“无待”当作庄子的哲学范畴,用“有待”、“无待”来解释庄子的思想体系,近年来颇为流行。然而,深究一步就会发现,这个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地研究。 我们经过初步的研究,发现《庄子》书中根本没有“无待”一词,《庄子》一书虽然有时  相似文献   

5.
“承负说”缘起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考古发现的新材料以及今存于明清方术书中有关材料,从古代天命观及灵魂观等角度,认为云梦秦简《日书》中的“复”和东汉镇墓文中的“重复”即“承负”。它还保存在明代方术书中.称为“重复”或“重服”。在《论衡》一书中也有踪迹可寻。“承负”说实际上是缘起于秦汉时的一种解谪方术。  相似文献   

6.
《孟子》一书中有“齐东野人”一语,宋代以来,不少学者把“齐东”解为齐国以东,把“野人”解为无知的野蛮人。如朱熹《四书章句·孟子集注》说:“齐东,齐国之东鄙也”。王献唐先生《山东古国考》说:“孟子说的‘齐东野人之语’大抵是指的莱国和他以东地带”,处在“氏族部落残余状态”的“化外区域”的人民。也有学者把“野人”说成是  相似文献   

7.
论《管子》中的“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管子》书中,“度”字屡屡出现。据台北1970年出版的《管子引得》的统计,全书中出现131次。其使用频率之高,引人注目。根据研究的结果,把《管子》书中“度”字的不同意义梳理如下:第一,法度、制度、准则(名词,读音 dǜ)。根据《说文》的解释:“度,法制。”又据《礼记.王制》“用器不中度,不鬻于市”。“度”字又可作为标准解。例如:  相似文献   

8.
《论语·卫灵公》中有一段孔子的话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此句的解释历来没有异义。杨伯峻《论语译注》译此句为 :孔子说 :“君子庄矜而不争执 ,合群而不闹宗派”。在几部较权威 ,而且影响较大的字典辞书中 ,在解释“矜”字时都举了《论语》中的这一段话 ,例如《汉语大词典》释此段为“端庄” ,《汉语大字典》、《辞源》等都是如此翻译的。其他的字典辞书都是辗转抄录 ,均以此句为例证。但我们翻查了大量先秦古籍 ,都没有“矜”字作“矜庄”、“矜持”等意义的 ,相反 ,却感到在先秦时代 ,“矜”不是一个褒义词 ,是一种受…  相似文献   

9.
《论语·微子篇<荷蓧丈人章>》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两句话。句中两个“不”字,汉、唐以后,特别是宋代以来,许多《论语》注疏家,都把它当实词去理解,把“不勤”、“不分”,解释为“不爱劳动”,“分不清五谷”。这种观点,解放后一直沿用。1962年4月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上册63页《荷蓧丈人章》“注解四”说:“‘四体不勤’,四肢不劳动。”“注解五”说:“‘五谷不分’,分,皇侃《论语义疏》作‘播种’解,朱熹作‘辨’解,都讲得通。皇侃说:‘言当今乱世,汝不勤劳四体以播五谷,而周流远走,问谁为汝之夫子而问我索之乎?’朱熹说:‘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现在一般采用朱说。杨伯峻先生在他的《论语译注》中,对“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一句,是这样译的:“老头道:‘你这个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冒冒失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一书,十余万言,其中有180则寓言故事,借此论彼,借小喻大。“朝三暮四”、“庖丁解牛”、“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皆见其间,早已为众所熟知。由于庄子在书中运用大量寓言故事,又数次使用“寓言”二字,且以“寓言”冠为篇名,因而给后世以很大迷惑,许多治庄学者认为,《庄子》中的“寓言”二字就是今天人们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寓言,有人甚至说:“庄子开创了我国寓言文学的第一个里程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庄子》所谓的“寓言”,根本不是作为文学体裁的寓言。“寓言”最早见于《庄子》。其《寓言》篇云:“寓言十九,重…  相似文献   

11.
百家讲坛让《品三国》的易中天红了,让《说论语》的于丹火了,他们的走红也给中国带来一场“国学热”。有人说“国学热”不必变成一哄而起,也有人说如果不去真正地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我觉得“国学热”总比“不热”好。至少易中天、于丹在《百家讲坛》的一花独放,引来了百花争春,至少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国学,我们应该将“国学热”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2.
我曾在《一个ZO世纪中国哲学家的做人理想——冯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浅绎》(载《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一文中,对冯契先生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作了初步的解说:主要探讨了这一做人理想与传统“大人理想”、近代以来的“个人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英雄人格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分析了这一“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在当代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及其在中国的现实意义。由于当时只看到冯契先生发表在1995年第6期《学术月刊》上的《智慧的探索——(智慧说三篇)导论》一文,故对冯先生关于“自由”、“人格”等概念的界定皆不知。现在…  相似文献   

13.
丁鼎 《管子学刊》2002,(3):75-78
本文对《仪礼·丧服》中所蕴含的“三纲”、“五伦”观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作者不同意“三纲”观念始于《韩非子》的观念,而认为《仪礼·丧服》中关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不对等的服制规定,实际上已蕴含了萌芽状态的“三纲”观念。另外。作者还认为《中庸》所提出的“五达道”与《孟子》所总结的“五伦”说的内容其实早已蕴含在《仪礼·丧服》的服制条例之中。而且这种“五伦”观念是在《尚书》、《左传》等所载尧舜时代以体现血缘亲属关系为基本内容的旧“五伦”说的基础上增加“君臣”、“朋友”两伦而成。  相似文献   

14.
“中管子书”是刘向奉命校订《管子》时对皇家书库所收藏的管子书的统称。这批管子书的版本情况,刘向没有言明。目前研究《管子》原本的文章,对“中管子书”的版本情况又注意甚少。笔者认为,审理一下“中管子书”的版本,有助于认识管子书的原貌。据刘向的《管子叙录》,他校订《管子》时,所依据的管子书,有中管子书389篇,太中大夫卜圭书27篇,富参书41篇,射声校尉立书11篇,太史书96篇,总计564篇,删去重复484  相似文献   

15.
“火不烧火”是日本哲学家西谷启治在《宗教是什么》一书之中为了表述火的实在性而采取的一个表述方式,并将之归结为了“空”的哲学立场.西谷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空”的立场之下,事物的实在性才能如实地展现出来,世界也会如实地走向世界化.  相似文献   

16.
陈建民同志在其所著《汉语口语》一书中有如下一段论述: 北京口语里有个“着呢”,主要放在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后面,表示程度,含有夸张的意思。如“路远着呢”,“爷爷伤心着呢”,“北海公园好玩着呢”。《元曲选》、《老乞大谚解》都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称谓问题 ,涉及对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和理论贡献的判断和评价 ,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目前较为流行的称谓是“人类学笔记”。笔者认为 ,“人类学笔记”这一称谓歪曲和误读了晚年马克思的理论实质 ,我们应将之更名为“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一、“人类学笔记”称谓对晚年马克思的误读本文所谈的马克思晚年笔记 ,特指《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 ,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  相似文献   

18.
易学象数思维与中华文化走向——对“易道”内核的探讨之一张其成《周易》从一本占筮书(经文)过渡到一本哲学书(传文),其后儒、道、释三家,象数、义理二派对《易》不断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各学科、各层面又与《易》发生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致使《易》的性质扑朔难辨。即使是今天,还有不少人在努力与《易》“攀亲”,什么“科学易”、“医易”、“人文易”、“哲学易”、“艺术易”、“生活易”,大有不攀上“易”就不光彩之感。“易”简直成了万金油。众所周知,一个概念,它的外延越大,那么它的内涵就越小。如果“易”的外延无限大…  相似文献   

19.
道家哲学崇尚自然 ,并且通过对宇宙万象的深刻观察来阐述其思想。在《庄子》一书中 ,仅关于“马”的描写就有多处 ,诸如 :《庄子·逍遥游》 (下引《庄子》一书只注篇名 ,书名从略 )中的“野马” ,《齐物论》中的“万物一马也” ,《至乐》中的“马生人”之说 ,《马蹄》所谓“马之真性” ,等等。可见 ,庄子对马是颇有研究的。但是 ,庄子“马论”却未能引起历来庄学研究的重视。本文试图从庄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 ,结合老庄哲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以期对《庄子》一书中的“马”作出新的解释 ,藉此窥得庄子哲学之特质。一在《庄…  相似文献   

20.
“通”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诸子百家所推崇的“道”,就以“通”为本质。老子说:“善为道者,微妙玄通。”(《老子》第十五章)庄子则直称“道”为“大通”。(《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大通,犹大道也。道能通生万物,故谓道为大通也。”汉代大儒扬雄在回答何为“道”时说:“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法言·问道》)南朝黄侃在其《论语义疏》中说:“道者,通万物之妙也。”(《卫灵公》疏)道无所不在,故无所不通。“通”成为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