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中国在未来的15年~20年内面临着"人口红利"的机遇.但是中国人口较低的素质状况使得我们必须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之后才能真正得到这个"红利".一方面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健康老龄化,具体地看,要加大宣传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建立机制合理、低成本、高效益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老年医学尤其是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以迎接人口老龄化对医学技术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曾盛聪 《哲学动态》2012,(10):91-96
在当代中国经济高速成长和财富快速积累中,土地红利可谓一种十分特殊的红利形式。与人口红利所凸显出的是国别之间的比较优势不同,土地红利则更多体现出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基础性资源的转移与占用问题。因此,在当代中国土地红利牵动着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是当前社会矛盾的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6,(1):76-81
作者基于对我国"十三五"和中长期人口格局变化的判断,提出需要重新调整中国人口发展战略和实施相关政策改革。作者提出需要将生育政策改革、开发人力资本红利、推进户籍改革和实现迁移流动人口市民化、积极开展行动应对老龄化,及强化家庭的发展能力构造成为面向未来的新人口发展战略五个支柱。作者深化讨论人口转变和人口红利的关系,提出应充分挖掘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新人口红利",推进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中国正面对约有1.5亿到2亿老龄人口,老年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占2000万~3000万的现状。同时,未来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持续下降,而需要照料的老人人口比例将持续上升,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将进入典型的“负人口红利”期,这一矛盾将使现行养老保健体系经受空前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5.
穆光宗 《学海》2014,(1):9-15
本文提出了"人口优化理论"的三个基本主张,即实现有品质(内涵)的人口增长、有保障(条件)的人口增长、有贡献(价值)的人口增长,最终实现负责任的成功的人口发展。"人口继替"是人口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品质的人口增长要全面、均衡地提升人口的素质。应重视"人口生态优生",和谐共生的人口关系保障人口优生。人口增长的保障性包括了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人口增长的内部保障是指男女老少人口的供求关系相对平衡、城乡人口以及不同行职业的人口的供求能互相支持和满足。人口增长缺乏内部保障表现在可婚女性人口亏损、家庭子代人口亏损、年轻人口供给亏损。人口红利的实质是人口的社会贡献。最后提出鼓励二胎生育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拍照是消费者对体验进行视觉记录的手段。虽然拍照“打卡”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企业营销的重要工具,但目前未发现有文章系统介绍拍照行为对消费体验的影响。拍照行为通过调整注意资源和认知参与对消费体验产生双刃剑效应。具体而言,拍照行为会给消费者带来以“视觉体验红利”为主的红利效应;还会因缺失其他感官(嗅觉、味觉、听觉或触觉)的真实体验产生“匮乏效应”。个人因素和情景因素是拍照行为影响消费体验的重要边界条件。未来研究可以从比较不同拍照内容的效应差异、研究环境变量在拍照效应中的影响、拓展拍照的双刃剑效应在企业营销层面的研究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贺爱霞 《天风》2012,(9):11-12
二十一世纪全球人口发展的最大特点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问题己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43亿,占总人口数的11%,而且老年人口正以每年增加300万的速度增长,在未来数十年里中国老龄人口的比例将会达到总人口数的27%,即4亿人以上。无论是在缺医少药的农村,  相似文献   

8.
人间重晚晴——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老年照料体系唐仲勋21世纪将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总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是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我国将于2000年进入老年型社会,到21世纪中叶人口老龄化达到高峰。而人口高龄化(指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的提高)尤快于...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美国犹太教正统派和非正统派之间日益呈现“极化”趋势。正统派和世俗派人口明显增长,而长期占据美国犹太社团主体的保守派和改革派等非正统派群体人口萎缩,导致不同宗派之间的人口结构加速从“橄榄型”转向“哑铃型”。正统派的“右转”和基要化,与非正统派的“左转”和自由化,加剧双方在社会文化形态和价值观领域疏离对立,并呈现出“文化战争”的状态。正统派和非正统派之间的公开敌意和鄙视时有展现,互动中经常缺乏基本的文明礼貌。超级正统派如何应对女权主义的发展、教育改革的内外压力以及人口膨胀后带来的经济压力,将影响美国犹太教未来的“极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7,(1):134-143
自今年起,继施行了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后,中国开始实行了一个新的人口政策。这篇文章以日本及韩国的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为基础,提出了中国新"二孩"政策的影响。同处东亚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具有社会文化共通性,且在不同时期也经历过低出生率及人口老龄化问题。许多专家指出,中国的"计划生育"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口出生率,但是独生子女政策在减少人口出生率的同时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中国限制人口增长政策和日本、韩国并不成功的人口增长方案中汲取经验,本文提出,中国应实施"二孩"政策,甚至完全开放的生育政策来取代之前的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11.
关于“医学目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鉴于当今世界医学面临的新形势,研究医学目的是具有全局意义的发展战略问题,也是与人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医学目的是“预防疾病,维护健康”,而非“清除疾病,阻止死亡”;医学维护的是健康的生命,而非仅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生命;医学要研究“生”,也要研究“死”。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青春”当然一直是一个美好的词汇,但它作为青春时期的指称而浮出历史的水面并受到普遍关注和尊崇,却是进入二十世纪之后的事情。近代中国人对青春的发现,与“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不是严复于1897年在《国闻汇编》上连载《天演论》, 首次向中国人译介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传播“进化论”思想,恐怕中国人还得过很长一段“尊老爱幼”的生活,“青春”仍然要被继续湮没在黑暗之中。而“进化论”思  相似文献   

13.
论毛泽东、邓小平解决“三农”问题思路异同杨基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说到底是个农民问题。中国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作为一个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改革的成功与否亦与之密切相关。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把握住了中国革命和改革的这个战略...  相似文献   

14.
在旧社会有一个很普遍的伦理学概念,叫“积德”,或“积阴德”。究其内容,包含有唯心主义甚至神秘主义的糟粕,但也有可以批判继承的合理因素。我们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有必要对“积德”概念加以剖析,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提倡人人要“积”社会主义之德,“积”共产主  相似文献   

15.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强核心,把实现人的价值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首要价值,把激发人人奋斗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把建立公平制度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基石,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民心工程,把融入世界潮流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从而形成全党全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合力.  相似文献   

16.
题中第一个“入世”,指的是中国加入WTO,第二个“入世”,则是与佛家“出世”相对的“入世”。这两个巧合而成字面同一的词,有着不同的含义。但我认为,后一“入世”包含着前一“入世”。 修持佛道,当然要求得出世,但大乘佛教又主张自己修成后,还要回返娑婆世界,常转法轮,使众生离苦得乐。这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菩萨境界,也即题中第二个“入世”的含义。 当今中国,社会进步,经济发达,社会呈现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中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继续开放,与国际接轨,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一切有识之士的共识。经过…  相似文献   

17.
拜读了两本颇为畅销的著作:《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何以说不》,很有些异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曰简单模仿。提起“说不”,很容易使人想起几年前的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政界鹰派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先后写出了《日本可以说“不“》、《日本还是要说“不”)、《日本坚决说“不”》三本在美国及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的书,向美国及全世界发出“不”、“不”、“不”的警告性呼声。日本要说“不”,是因为日本人觉得战后40多年里,日本一直受制于美国,没有独立的外交,现在日本经济强大了,腰杆硬了,可以不听美国的“训示”了。它体现了日本人要对过去几十年的所忍所受“翻案”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生命伦理学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着眼于群体健康是当前生命伦理学发展的趋势。在群体水平的生命伦理学的研究中,有关“正义”的概念是核心的问题。涛慕思·W·博格提出了正义的“关系概念”,借以考察范围广泛的社会制度与健康结果的产生具有什么样的因果关系,进而强调社会制度的制定者和支持者对其产生的健康结果负有责任。通过对此“关系概念”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国内健康领域问题的解决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公”与“私”的悖论--中国人“自私”行为的历史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世众 《学海》2003,3(3):162-165
中国人的“自私”行为和“公德”缺乏 ,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现象 ,它的“不道德”获得了一种“道德信念”的强烈支持。回溯历史可以发现 ,这个道德信念的制度背景和基础都带有明显的“公”的性质 :中国农业产权的显著特征是“公” ;中国社会分配的调节制度是“公” ;中国文化的基本观念是“公”。在这个“公”与“私”的悖论之后 ,其逻辑转换的关键点是个体权利的极端缺乏。作为历史长期演化的产物 ,“私心”虽然不应该受到过多的道德谴责 ,但却十分不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就必须扩大个体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 ;收入的调节问题则应该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社会化保障制度来解决。在此基础上 ,弱化“分配正义” ,发展出承认个体交易选择的“交换正义” ,牢固地确定个体的私有权利  相似文献   

20.
宗教是一个古老复杂而又常新多变的社会现象,基于意识形态的视角,宗教既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又具备意识形态的内容,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的相关功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有必要、有可能借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观点,对中国宗教问题进行理论探“本”,全面、客观认清宗教的本质、现状以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应对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之要“位”,进而从旗帜、根本、主流和关键四方面探究应对、解决我国宗教问题之战“术”,攻坚克难、凝聚共识、团结力量,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