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本体论哲学原本是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合一的,也是有无混一、体用不二的。但是秦汉以降,中国的本体论哲学有两个思维发展的歧出,一是"元气论"的宇宙生成论;二是玄学"本体论"。这两个思维发展的歧出分别延续了最高本体双重规定的"器"的层面和"道"的层面,"有"的层面和"无"的层面,"用"的层面和"体"的层面。发展到宋代的理学,这两个歧出终于都得到修正,呈现出向先秦本体论哲学圆融特质的回归。在这一逻辑进程中,郑玄对《易纬》"太易"范畴的解读在很多方面都是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晚年尝试建立生活世界的本体论。他把生活世界视为一切意义的起源和归宿,把生活世界与科学和哲学相关联,以便阐明知识发生的线索和规律。按照胡塞尔的看法,在知识的构成中存在奠基与被奠基关系,在不同知识形态中存在明证性程度上的差等序列。胡塞尔研究生活世界的本体论是为了在各种生活形态和知识的谱系中发现本质的普遍联系和统一性。胡塞尔终其一生反对他那个时代的相对主义。我们能从胡塞尔有关生活世界本体论的学说中获得启发,找到反驳当今后现代主义的相对主义观点的某些理据。  相似文献   

3.
把本体论的问题与意识结构的分析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是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共同特点。熊十力结合易经的宇宙演化论和佛家法相宗的意识理论,为传统的儒家哲学提供了一种严密的本体论体系。胡塞尔通过考察意识活动的构成作用更加清楚地说明了存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的许多不谋而合之处表明东方和西方的思想界在本体论问题上存在着共同的兴趣和洞察力。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的变革与其辩证法的变革是同一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曾试图通过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内在统一改造和重构形而上学本体论。与黑格尔的"辩证本体论"不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超越性"、人类活动的"感性对象性"和"理性能动性"等两极对立的矛盾关系在实践活动中否定性地统一起来,使对人而言的"现实世界"具有了真正辩证的本性。以禀赋辩证本性的现实世界为基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本体论"的理论前提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反思,在为辩证法确立了真实的本体论根基的同时,也实现了哲学本体论真正的辩证变革,从而实现了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双重转换。这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5.
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是安瑟尔谟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理论根据,对其证明的哲学批判及变革是在对于形式逻辑的超越之中不断地推向深入的。康德的先验逻辑拒斥作为理性概念的上帝,理念中包含的现实性并不等同于现实存在中的现实性;黑格尔认为上帝本体论证明只有基于辩证逻辑,且在"正、反、合"的推理法则中才是可理解的,其合理性在于它以宗教的方式表达了"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过程,这不仅是该证明的理性完成,而且也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批判方式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6.
尹健 《哲学动态》2023,(4):14-22
关于辩证法的“本体论承诺”问题,以往的研究主要囿于谓词逻辑而不是现实存在去探求其“是什么”,从而将日常生活世界与抽象理念世界割裂开来。这不可避免地滋生出形式化或诡辩论风险,削弱了辩证法对于生活世界的具体意义的解释力。马克思辩证法始终关注现实存在的本质及其演变,因而也将遭遇外在的“本体论承诺”的难题。然而,能否规避“本体论承诺”的风险,根本上取决于辩证法是否直指存在本身并展示本体论的构建性维度。马克思辩证法立足于现实世界和人类实践,内蕴了本体论的构建性意义,在人类实践的发生学视野中将辩证法的本体论探索转换到追问其“是否真实存在”这一深层问题,促使外在形式化的“本体论承诺”转向内在构建性的本体论意义,有效转化并规避了“本体论承诺”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蔽而不明的。无论是第二国际的理论家,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领袖都严重地误解了这一基础,并使之局限于现代形而上学的总体框架之中。为了从这种粗疏混乱中摆脱出来,有必要思及马克思在同一方向上(亦即对现代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批判上)有决定性开展的"同时代人",而这样的同时代人将特别包括海德格尔。现代形而上学的本质性在于"意识"的存在特性,这种存在特性是通过主体性被规定的,从而现代形而上学作为"我思"哲学或主体性哲学是以意识的内在性(Immanenz)来作为基本建制的。因此,对于意识或一般主体之内在性所持的本体论立场,便成为决定某种哲学是否从属于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尺度。在这一主题上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积极"对话",将开启出一个从根本上超越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性视域,而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只有通过这样的视域才能得到真正深入的阐明。  相似文献   

8.
"道"以其超越性、无限性、自存性、创生性、终极性、临在性等本质属性,曾引发古今中外多少哲人的探索和思考,而这些属性也恰恰是对人类理性思维的挑战。对于宇宙本原与本体的"道",先秦诸子百家中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都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们的代表人物或多或少都对这一本原问题有所涉及,先秦哲学中关于"道"的本体论思考,已经深入到对宇宙万物(现象界)之背后本原(本体界)的探索,其思考范围与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社会人生的界限。先秦哲学中关于"道"的本体论思考,将中国哲学带入了更为广阔与深邃的境域。这一思考仍然值得今人去承继,作更加深入细微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本体论”译名辨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语的“ontology”一词在我国迄今多译为“本体论”。近些年来,我国哲学界开展了有关“本体论”问题的讨论,它涉及到哲学的根本问题。但是,所谓“本体论”到底应包括哪些含义,核心的问题是什么,不仅国内,而且国外哲学界也众说纷纭。因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直截了当地说:“本体论”一词“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  相似文献   

10.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实质的讨论中,本体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目前有三种基本的意见:无本体论(或曰反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后两种意见都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本体论。本文就在这个共同的前提下,着重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围绕这个总的问题,我想提出若干问题来具体讨论。  相似文献   

11.
“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中争论的一个焦点。现就以下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1、实践本体论提出的理论背景是什么?2、实践本体论和传统本体论的区别和联系。3、实践本体论的含义及其在马克思著作中根据。在马克思的原著中,并没有直接讲过“实践本体论”这样的话,它是针对现行体系中的“物质本体论”或“自然本体论”而提出来的。在我们现行的教科书中,实际上并没有把实践性原则作为马克思全部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是把“物质”和社会历史观中的“社会存在”作为最核心的概念和最高的原则。因此,自然主义、客体至上、见物不见人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30年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改革开放30年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本体论问题始终没有逸出我们的理论视野,因为对本体论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着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质的解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合理建构.马克思哲学有没有自已的本体论?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有什么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研究范式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张昌盛 《哲学动态》2006,1(2):17-23
现代经验论在进行语言的逻辑分析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科学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理论对象的本体论问题。按照科学哲学的提问方式,问题就为:科学理论如何获得意义?科学理论具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地位?科学理论具有真理性吗?本文尝试以胡塞尔现象学的思路和方法,来探索科学理论的意义问题、本体论问题和真理性问题。按照现象学的提问方式,问题则变为,科学的超越世界如何奠基于生活世界?作为一种自由的意向构成物的科学的理念体系,如何能揭示生活世界的普遍本质结构?科学的抽象理念体系是否具有彻底的直观明见性?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转向“科学理…  相似文献   

14.
“本体论”是旧哲学的范畴,它有其特定的含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本来已不再延用这一范畴,但是近几年在关于物质概念,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又提出了本体论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直接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对象,内容和体系,所以就引起了关于本体论的提法是否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有沒有本体论的讨论。现就这一讨论述介如下,供研讨参考。一、有没有和认识论截然无关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5.
实践的观点与“本体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在狭义的“世界观”意义上理解“本体论”一词,那么,“本体论”的核心问题,就是现实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回答是:“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是,“物质”范畴是从自然、社会和人多样性统一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是对这个现实世  相似文献   

16.
一、哲学的衰落大凡从事哲学的人,恐怕没有一个不曾这样试问过自己:哲学工作是否真能作为一门“学问”而存在?或者说,哲学如何才能与“科学”和“文学”区分开来?无论是笛卡儿方法论上的怀疑主义、康德的批判哲学,还是胡塞尔严密学的构思,在它们的具体思考中都同时内含着这样一  相似文献   

17.
<正>"再回忆"是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对其的哲学追问构成了胡塞尔对直观行为领域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胡塞尔明确给自己提出了这个任务:"对回忆意识的奇迹我们得做一些洞见。"(Husserl,1996a,S.310.下引胡塞尔外文文献仅注年份和页码)然而,胡塞尔并没有写专著研究"再回忆",这方面的探究主要集中于  相似文献   

18.
对“生存论本体论”的一些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存论本体论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一直被理解为物质本体论。近年来 ,这种理解被视为属于所谓的实体本体论传统 ,是用“朴素实在论”的方式来解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 ,抹杀了马克思的重大理论变革及其理论贡献。而马克思哲学在本体论上的革命 ,则被认为就是超越和克服了“贯穿传统哲学的整个历史并构成传统哲学理论核心的‘知性化的实体本体论’的理论传统”。所谓“知性化的实体本体论” ,就是指这样一种观念 :我们感官观察到的现象并非存在本身 ,隐藏在它后面作为其基础的那个超感性的“实体”才是真正的“存在” ,构…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的意向性伦理学——以"意向"和"充实"为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辟瑞 《现代哲学》2008,(3):95-100
胡塞尔的哲学常被冠以"认识论"的名号,但是,实际上他也非常重视伦理学.胡塞尔善于将他用于研究理论行为的方法扩展到对实践行为的研究,其中,意向与充实这对概念就是最好的例证,它们最初是用来建构认识论,之后,胡塞尔也将它们引入伦理学的研究之中,但是,这种移植是否有效,它是否会陷入两难境地?本文遵循胡塞尔伦理学的发展过程.以意向和充实这对概念为线索,试图考察此种移植的有效性,并对胡塞尔的意向性的表象模式提出置疑.  相似文献   

20.
刘鹏  柯文 《哲学动态》2012,(9):91-96
在科学哲学中,本体论是一个极易被忽视却又无法从逻辑上加以取消的概念。逻辑实证主义的反形而上学倾向使得他们拒绝讨论本体论问题,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本体论的地位。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