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马丁·杰伊(Martin E.Jay)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院教授,国际著名的思想史学者,其研究兴趣包括批判理论、理智史、视觉文化以及唯名论等。其代表作《辩证的想象:法兰克福学派和社会研究所的历史,1923~1950》、《马克思与整体性》、《阿多诺》等都曾在国内学界引起过广泛的关注。马丁·杰伊教授近期将出版另一部有关批判理论的著作:《黯淡之后——晚期批判理论中的理性之光》。笔者就这部著作探讨的主题,围绕理性概念对马丁·杰教授进行了专访,其间也涉及批判理论与德国古典哲学、文化的关系,以及批判理论在当代遇到的挑战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俞吾金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分别从三个角度指出了青年黑格尔在批判现代性方面的重要贡献,我们知道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在康德以后的德国哲学中逐渐展开的。文章主要提到了这样三个方面:1."实证的宗教",被黑格尔定义为"实证的宗教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启蒙所塑造的现代性的社会图景构成马克思时代的问题域。青年马克思与启蒙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一关系大体上呈现为三个阶段:继承、反思和批判。青年马克思从启蒙的核心——自由问题,展开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在启蒙哲学的影响下,经历了从本体自由到现实自由的承继阶段;在克罗茨纳赫和《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实现了对启蒙自由观的彻底批判。这一过程具有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一,通过对启蒙塑造的"抽象政治自由"的批判,实现了对启蒙自由观的初次反思;其二,进一步揭示和扬弃了启蒙的形而上学根基——形式化的原子个体自由,完成了对启蒙自由观的深层批判。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7月7~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分析》编辑部、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哲学分析》论坛——"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五十名专家学者齐聚长春,围绕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的《哲学通论》、《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和  相似文献   

5.
在前提批判中寻求崇高——访孙正聿教授本刊记者孙正聿,1946年生,哲学博士,现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现代教养》、《哲学通论》、《崇高的位置:世纪之交的哲学理性》(待出版)等。记者:90年代...  相似文献   

6.
在史与思之间——访杨国荣教授本刊记者杨国荣,1957年10月生于上海,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著作有:《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孟子评传》、《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的历史衍化及其现代转换》、《实...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一书的名称,新中国建立后就是这样翻译。现在俞吾金先生在《作为经济哲学的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和命运》(《中国哲学年鉴》2011年卷,以下简称"俞文")一文中,却把"终结"译作"出路",并用  相似文献   

8.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一届《哲学分析》论坛"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学术研讨会的三篇论文以及孙正聿教授的回应文章。王南湜教授的《辩证法何以本质上是批判的?》一文指出,孙正聿教授的辩证法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对康德和马克思批判性思想的弘扬和阐发。具体而言,通过对形式逻辑中形式前提和内涵前提的批判性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的整体性理论框架,极富创新性地彰显了辩证法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9.
邓晓芒,1948年生,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德国古典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冥河的摆渡者——康德〈判断力批判〉导读》,《灵之...  相似文献   

10.
苏联《哲学科学》1985年第3期上发表B·Ш·萨比洛夫题为《批判分析现代死亡学的哲学伦理基础》一文,指出,一个专门研究死亡问题的学科——死亡学——正在资本主义世界得到广泛发展。除死亡的医学问题外,还研究医学伦理学、心理学、  相似文献   

11.
法国巴黎第十大学、国际马克思大会组织者雅克·比岱教授应邀于11月1-5日访问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并做了《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论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自由问题》的学术报告,徐俊忠教授和叶汝贤教授分别主持了会议。 在报告中,比岱从分析自己的一般理论(generaltheory)入手,介绍了目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正在讨论的问题。他认为,从马克思对自由主义的批判这个意义上  相似文献   

12.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马克思的社会主体论探要/俞吾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从生存论转向到人本主义转向———马克思的生存论人本主义解读/张登巧//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批评当求准确公正———与俞吾金先生讨论/王建民//山东社会科学,2005.10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检讨(笔谈)/张一兵,唐正东,刘怀玉//学术月刊,2005.10批判性对话: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当代的相遇/孙乐强//南京社会科学,2005.10论青年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及其哲学主题的转换/王智勇//兰州学刊,2005.5受动性与马克思早期的人学思想/陈海静//深圳…  相似文献   

13.
D.H.Chandier张康德对<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之为真”(“F让rwahrhalten,,)的说明》 0.A.Johnson《怀疑主义与理性的面貌》 G.Sch6nrich、作为先验论证问题的绝对规则概念》 w.Schwarz《康德—早安或晚安了先验哲学之科学的特点与命运》 第九部分《纯粹理性批判》的有关问题I G.Bilek《论理性批判的可能性问题》 Ch.A.Corr《<纯粹理性批判》和<导论)的关系》 N.Fischer《上帝的存在和作为肯定的存在·论康德的形而上学批判的结果》 W.HOgrebe《作出论断的原初乐趣》 D. Long《<批判,与康德体系的完成》 R.Maliandi《从理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哲学既是以柏拉图主义为建制的传统西方哲学的完成形式,也是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德国形而上学。黑格尔哲学观问题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一般形而上学问题,黑格尔并未超出柏拉图的理念论所奠定的基本架构,而是进一步将其系统化了;其二,德国形而上学问题,黑格尔对德国现实和时代关系的思考所体现的矛盾特质,是这一问题的延续和集中表现;其三,德国形而上学与德国现实的关系问题,黑格尔以理性国家观去处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为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提供哲学论证。青年马克思哲学观变革的逻辑与其对黑格尔哲学观问题的颠倒与转换的过程是内在统一的。大学时期,马克思在法学研究过程中触及了黑格尔哲学观的根本疑难;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开启了从“超感性世界”转向“感性世界”的哲学研究方向;《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初步把握住了黑格尔哲学观问题,把对黑格尔哲学观的理论批判转换为对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的实践批判;到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基本实现了对黑格尔哲学观问题的颠倒与转换。  相似文献   

15.
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兼与俞吾金等同志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目前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一种倾向,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只理解为一个贬义词,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如俞吾金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就是指“虚假的意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质应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参见《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而李毅嘉、王娜又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意识形态概念等于唯心主义(Ideologie一Idealismus)(参见《马克思恩格斯的理念体系简论),载《马克思主义研究》1995年第4期),等等。对此,笔者认为,要真正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含义及其特征,就…  相似文献   

16.
自由问题是马克思在创建其思想体系时与近代西方思想交锋的焦点之一。从《博士论文》到《神圣家族》,是马克思自由思想急剧变革的时期,有必要进一步梳理和研究这一变革进程中马克思自由思想的主题转换和演进历程。青年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变革大致有五个节点:一是推崇自我意识的自由,显现自由的起点和现实维度;二是崇尚理性自由,凸显"定在的自由"及其新取向;三是对政治解放的批判,凸显现代自由的悖谬性;四是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凸显自由的劳动本体;五是对"精神"自由的批判,凸显自由的现实主体。  相似文献   

17.
也谈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兼与俞吾金先生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 2 0世纪 80年代初关于人性、人的本质和人道主义的讨论 ,到 80年代中后期关于主体性问题的深入探讨 ,再到 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所谓“人学”热 ,中国哲学界对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个基本的共识是 :人也是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对象 ,在马克思哲学中 ,并不存在所谓“人学的空场”。不过 ,上述研究基本上还只是看到了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对象意义 ,还没有把它作为马克思哲学的一种内在理论维度去理解和确认。俞吾金教授在《人文关怀 :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 (《光明日报》2 0 0 1年 2月 6日。以下简称“《俞文》”)中提…  相似文献   

18.
学习和研究马恩早期著作的一套系列丛书,将由求实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共有四部。(一) 《世界观的转变——从博士论文到V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学习与探讨》(1988年出版)作者高光教授。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时期的一些著作,探索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长期跟踪、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并卓有建树的王雨辰教授推出新作《伦理批判与道德乌托邦——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版),笔者有幸拜读后,感到该书弥补了这一空缺,值得向读者介绍。第一,该著以专题性理论问题为主线,精心安排所要研究的对象,建构起一个纵横交织的结构。它表现了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并没有拘泥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进行不必要的面面俱到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有个较长时期的逻辑演变进程。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受费尔巴哈的强烈影响到自主意识与思想的形成、从单纯的仅仅批判宗教到批判与改造不合理的世界即实践,是马克思有关宗教思想的演进逻辑。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成熟性作品,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开端。抓住这一思想演进过程,是理解马克思宗教思想的关键。本文从解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论犹太人问题》中丰富的宗教思想出发,条分缕析精雕细琢地诠释其中有关宗教的思想观点与演进历程,提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开端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