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般认为,经过了两次转向(语言转向和心灵转向)之后,目前心灵哲学代替了语言哲学,并在当代英美分析哲学的论域中占据了一个中心的位置。本文关注的正是心灵哲学里的一个热点话题——知识论证。心灵哲学里两个重要的对立阵营是,物理主义和反物理主义。而在二者的争论中,知识论证可  相似文献   

2.
蒉益民 《哲学动态》2007,9(3):52-59
二维语义学(two-dimensional semantics)是在过去二、三十年间逐渐形成起来的一种语义学理论。[1]特别是在最近几年,由于大卫·查默斯(David Chalmers)在这方面的出色工作,[2]二维语义学理论及其应用正在引起广泛热烈的兴趣和讨论。[3]二维语义学的兴起主要是由于下列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语言哲学方面,二维语义学似乎有潜力从一种新的角度对语言哲学中的一些核心难题提出解答,这些难题包括狭义内容(narrowcontent)和广义内容(wide con-tent)之争、命题态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问题和空名问题、以及关于自然种类词和专名的意义理论的…  相似文献   

3.
魏屹东  武锐 《世界哲学》2015,(2):113-120
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的争论是当代心灵哲学的焦点。后者提出知识论证、僵尸论证和解释鸿沟论证攻击前者,前者则提出"现象概念策略"并运用知识二元论原则合理地反驳了反物理主义论证。反物理主义论证的本质是把人类认知层面的二元直觉不合理地扩大到了本体论层面,而现象概念策略正是把认知层面和本体层面隔离开来有效地保卫了物理主义。  相似文献   

4.
现象概念是当前心灵哲学里物理主义和反物理主义争论的一个焦点,但尚未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本文打算首先分析现象概念引起关注的主要原因。其次,参考最新的研究文献,考察现象概念的三个基本特性(孤立性、指称物在场、首尾相接),概述物理主义和反物理主义围绕现象概念而进行的主要争论。并在此基础之上,归结出一条约束现象概念与其指称之间关系的硬信念原则(hard belief principle,HBP)。最后,简略探讨了围绕现象概念的争论对于我们理解物理概念及其相关问题可能带来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5.
亨普尔两难     
亨普尔两难对如何依据物理学表述物理主义的世界观提出了挑战。它声称,依据当下的物理学刻画物理属性会导致物理主义明显为假;依据未来的理想的物理学刻画物理属性又使得物理主义无聊地为真。如果我们区分基础的形而上学与特定主题(如生命和心灵)的形而上学,我们会看到,尽管我们承认当下的物理学对于前者是不充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后者受到类似的折磨。我们有良好的理由认为当下的物理学对于奠定心理现象的物理基础是充分的,因此,依据当下的物理理论而表述的物理主义心灵哲学既不明显为假,又不无聊地为真。  相似文献   

6.
曹青云 《世界哲学》2015,(2):83-90,161
心灵哲学的功能主义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是他们的理论先驱。他们指出亚里士多德既不赞同柏拉图的灵魂与身体的二元论,也不同意德谟克利特的物理主义,因而他的灵魂观与当代功能主义共享深层的理论预设。功能主义者在解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时涉及了三个主要观点:反物理还原论、心灵状态的"物理构成的可塑性",以及心灵与身体的"随附性"关系。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出发试图主张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与当代功能主义在根本上是不兼容的,并指出他的灵魂观应当称为"质料-形式主义的"。  相似文献   

7.
金在权总结了精神因果(mental causation)面临的三个问题,分别是:精神反常问题,即心理现象不具有因果律的问题;从计算主义导出的精神外在化问题;因果排他性问题~①。在这三个问题中,因果排他性问题是最受关注的,几乎所有心灵哲学理论都讨论过这一问题,因而产生了诸如自然主义进路、物理主义进路等。本文主要介绍一种讨论排他性问题的新进路,即反事实条件句进路。  相似文献   

8.
道德实在论是具有本体论取向的非虚无主义的伦理认知主义形式,其否认了道德命题的真理价值,又被进一步划分为强、中、弱模式。与之对应的道德反实在论认为,道德命题的"真"与"假"是无法被认识和确证的。作为一种范式,道德怀疑论主要涉及认识论道德怀疑论、非认知主义和道德误差理论,旨在反道德客观主义,而道德反实在论从内涵上涉及投射主义、语义学的表达主义以及误差理论,特别体现在怪异性论证和相对性论证逻辑上。另外,从本质上来说,道德实在论同道德虚无主义存在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功能主义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似乎与物理主义有着不解之缘,被分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与还原的物理主义。一方面,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在理论上面临两难困境,使之在物理主义和非还原论之间不可得兼;另一方面,还原的物理主义在"中文屋"论证和"感受性问题"面前遭受挫败,同样面临严重的困境。看来,作为物理主义的功能主义已经面临绝境,摆脱物理主义窠臼的出路只能是向二元论的某种回归。  相似文献   

10.
休谟式的信念—欲望模型仍是道德动机理论的主流。在当代哲学中,理性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宣称信念自身足以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因此欲望不是必要的;而情感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则宣称只有欲望或情感才能解释一个人的行动。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既同意休谟主义的观点,认为信念和欲望都是为解释一个人的行动所必需的,同时又不同意休谟主义,认为信念和欲望并不是两个相互分离的心灵状态,相反它们构成了一个称作"信欲"的单一心灵状态。迈克尔·斯洛特是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的代表,其信欲概念对道德动机问题的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亦有其局限性;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及"知行合一"思想为克服斯洛特观点的局限性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11.
自2003年伍德沃德提出系统的介入主义因果理论以来,许多非还原物理主义者企图运用该理论解决金在权的排斥问题,为心灵因果性辩护。然而,鲍姆加特纳质疑道,心物随附性和介入主义因果理论的前提相冲突,此冲突恰恰否定心灵因果性。伍德沃德作出回应,指出麦克没有区分因果依赖和非因果依赖关系(包含随附关系),并针对后者提出了新的因果定义,从而维护心灵因果性。作者针对该回应,阐明伍德沃德的新方案不适用于随附性,解决排斥问题还需另寻他法。  相似文献   

12.
心灵活动(如感知、思想、意志等)是什么?它们是否像物理主义者认为的是一类物理运动?还是像二元论者认为的是精神实体的活动?亚里士多德的回答处于二元论与物理主义之间,他认为任何心灵活动都包含了形式与质料两个方面,但形式和质料不是构成一个心灵活动的两个部分,而是产生它的两个原因。本文指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心灵活动是统一体(即生命体)的活动,就它的存在而言,它是一元的,但任何心灵活动都是由内在的灵魂作为首要原因引起的身体运动,即产生它的原因是二元的。因此,亚里士多德论心灵活动的范式是在二元论与物理主义之间的中间路线。  相似文献   

13.
李珍 《哲学研究》2022,(4):118-127
不少学者将干预主义因果论应用于心灵哲学以解决心理因果性问题,但这种研究进路遇到了各种难以克服的困难。究其根源,并不是因为干预主义因果理论本身是错误的,而是因为干预主义者没有能够为这一理论提供一种清晰的形而上学说明。干预主义理论所支撑的并不是非还原物理主义,而是基于稳健性的多元主义:世界上存在许许多多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实体、属性和现象,稳健性为我们相信这些实体、属性和现象是真实的提供了理由。稳健多元主义不是对物理主义的替代,而是一种不同于还原论和非还原论的物理主义形式,它能够兼顾物理的首要性和世界的多元性。稳健多元主义不但能够从形而上学层面支撑干预主义因果论,并能帮助其解决排除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感受质问题上,物理主义坚持在任何一个可能世界中,只要物理事实存在,其他特定事实如现象事实(关于感受质的事实)就随之被决定。假定P为所有的物理事实,Q为所有的现象事实,那么物理主义坚持P必然决定Q。知识论证作为一个反物理主义的论证,旨在证明物理主义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在其中期哲学中,维特根斯坦区分了"记忆时间"与"信息时间",但其意义并不清楚。与此相关,他还区分了"现象学的系统"与"物理主义的系统"。其早期的图像理论预设了记忆时间的首要性。但在20世纪30年代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转而认为物理主义的系统即信息时间是首要的。他对记忆时间和信息时间的区分可以看作是两种不同区分的一个特例。这些区分表现为视角识别与公共识别之间的差别和现象学的语言系统与物理主义的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别。我们语言的语义学几乎全部都依赖于其根据公共识别模式的运用。这是维特根斯坦关于物理主义语言首要性说法的真实动机。不过,这些区别与论断,其本身的复杂性意义有待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16.
心灵哲学中反物理主义主要论证编译评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集中讨论心灵哲学中几个最有影响的反物理主义论证。对于每个论证,我都先给出原作者著作中关键段落的译文,然后对其进行简要的评注———主要是分析解释原作者工作的意义和影响,这个论证面临的主要反对意见,以及它向我们提出的尚未得到解答的哲学难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某些案例显示反事实条件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是有"内在歧义的"(inherently ambiguous),即同一句反事实条件句既可以表达"前进式反事实条件句"(forward-tracking counterfactuals)也可以表达"回溯式反事实条件句"(backtracking counterfactuals)。在之前的文章中(Lee 2015,Lee 2016),我提出一个因果模型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causal modeling semantics of counterfactuals),主张反事实条件句的内在歧义性是由不同的因果操弄(causal manipulation)所产生的。在一篇很重要的论文中(Hiddleston 2005),Eric Hiddleston提出一个截然不同的因果模型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并宣称这个语义学可以解释反事实条件句的内在歧义性。本文将介绍上述两个因果模型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并试图论证本人的语义学比Hiddleston的语义学能够更好地处理反事实条件句的内在歧义性。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功能主义又以两种方式隶属于物理主义,即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和还原的物理主义,金在权属于后者。金在权一方面指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在理论上的不协调性,另一方面承认还原的物理主义在感受性问题上遭受挫折,退而主张有条件的或局部的物理主义,即"接近充足的物理主义"。然而,感受性对于心理性质而言具有某种普遍性,物理主义在感受性问题上的败退意味着大规模败退,远非金在权所说的"接近充足"。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语言哲学在许多重要问题上都产生意见分歧,例如:语言意义是什么?意义在哪里?意义和理解是什么关系?等等。这些分歧表明基本哲学观点是对立的。但在各种对立观点中间,根本的对立是什么?哲学家对此又有不同的看法。比较明显的对立如:实在论的直值条件语义学和反实在论的意向主义(intentionalism)、复现表象主义(representationism)  相似文献   

20.
物理主义是各种竞争理论中居绝对统治地位的理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露出看似矛盾的两方面疑难。其深层心理根源是物理主义者所普遍持有的以物理学为据说明事物存在的本体论的信念,以及心灵深处所潜藏的民间心理学。物理主义是各种心灵哲学理论中最好的、最有希望的理论,因此应予坚持和发展。而要如此,特别是要摆脱它的麻烦和困境,就要真正坚持物理主义,清理其内部所隐藏的民间心理学残余,既根据事实看到世界包含着差异性、多样性的统一性,又看到世界包含着统一性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