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霍耐特与朗西埃的"承认还是歧见"之争是当代德法批判理论前沿的最新碰撞。论争主要围绕三个层面展开:在解放目标上,霍耐特基于承认逻辑指向一种个体完整性的解放,而朗西埃通过重构政治的含义,主张以歧见的逻辑打破现行的治安秩序来实现解放;在价值原则上,霍耐特秉持黑格尔式的社会自由,朗西埃则坚持激进平等;在方法论上,霍耐特采用社会病理学和解释学的方法,朗西埃则立足于政治美学的方法。但是,对话的不充分性以及二者理论本身的瑕疵,影响了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思想交锋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西方批判理论中,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与朗西埃的"平等"学说共同致力于社会批判,但两者在批判方法、价值原则与政治路径上存在着分歧与争论。霍耐特主张以社会哲学方法分析病态社会,朗西埃则认为应当以歧义理性认识社会。霍耐特坚持平等从属于自由,从自由出发构建获得承认的社会条件;朗西埃则主张将平等作为正义的核心,通过实践平等来扰乱并中断治安秩序,在重构政治的过程中实现解放。两者关于"承认还是平等"的争论,再次凸显了"在感性生活与理性原则的偏离之中如何实现解放政治"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朗西埃思想的整体形成中,阿尔都塞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20世纪60年代初期,青年学生朗西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教父"阿尔都塞之间的相遇,奠定了朗西埃日后与阿尔都塞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路的一种充满张力的争辩性关系。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结构主义式的理论创新,具有开启一个时代的革命性意义。而朗西埃谨遵师教,对《资本论》做出症候式解读并以此而形成其学术处女作《"批判"的概念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从〈1844年手稿〉到〈资本论〉》,尽管在其日后"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学术道路中屡遭否弃,但其思想的基本立场乃至学术方法等其实都可以在这篇论作中找到某种理论"原型",因此,可称之为朗西埃学术思想的一个"反向"的起点,或者是"结构性"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从海德格尔宣布以图像把握世界,到詹姆逊对"图像时代"的后现代特征的阐释,图像研究成为把握当下审美文化最重要的一把钥匙。法国哲学家朗西埃的《图像的命运》(Le Destin des Images)一书有独特的图像研究路径:当代艺术图像具有拒斥"故事"的共同特点,图像中蕴含了"可感性分配"的政治维度,它表达了对平等与自由的不懈追求。图像研究是朗西埃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曾经创造了"图像体制"(image regime)的概念来考察艺术流变,而且图像在词义上先天地与"感性"相连,而"可感性的分配"(partage du sensible)又是朗西埃政治美学思想的核心,因此从"图像"切入朗西埃理论不失为一条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无知的教师》中,朗西埃一方面阐明了约瑟夫·雅科托的普遍教育法对传统教学之讲解逻辑的逆转,另一方面又将教育的讲解逻辑应用到对社会的理解之中,阐明了教学化社会的原理。这一全新视角的敞开,在推进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同时,通过验证作为起点的激进平等理念确立了朗西埃自身的思想起点,并呈现出其思想的主要缺陷,即对现实关切的忽视和对激进理念的非现实性追求。  相似文献   

6.
朗西埃在《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里面提出"所有智力都是平等的"这一箴言,但他实际论证的不是所有智力皆平等的一面,而是其假设的一些性质。朗西埃以理论与真实始终矛盾为线索,揭示了现代社会建构中的智力钝化、愚化问题,澄清了智力与意志的不同性质,还把它们与另一个核心问题即"自由"问题结合在一起。这些工作澄明"教育"在本原上的意义,是重拾对理性人性的信心,去相信任何个人的知性能力。但我们也知道,所有人智力皆平等的主张或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论断,或是对平等政治的献身,或是一种革新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我们都不能简单和绝对地将之定位。  相似文献   

7.
关于卢梭政治哲学的当代价值与意义问题,不仅存在着自由主义的否定性与共和主义的同情式理解的分歧,而且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内部的纷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之中,以德拉-沃尔佩为代表对卢梭的民主政治哲学作出了"近马克思主义"的充分肯定的理解,而阿尔都塞则以一种解构阅读方式指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一个矛盾重重、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陷阱。作为阿尔都塞的学生,朗西埃同样以一种解构的方式,先是指出了卢梭式的共和主义的共同体民主政治之不可能性,但随后又认为现代民主的可能形式是一种充满着歧义与纷争的冲突过程。迥然相异的解读模式说明卢梭仍然是当代政治哲学不可绕过的重要思想资源。但由于缺少直接的政治实践经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卢梭政治哲学的过于文本化的解读,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具有建设启示意义的现代民主社会具体的治理体系理论与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8.
对民主之恨     
从柏拉图时代到法国大革命,再到20世纪的诸多理论家,雅克·朗西埃在该著中简述了民主观念史。在此基础上,朗西埃为我们指出了民主的实质:民主不同于政治,它不是一种制度类型,也不是一种社会形式,而是那些既无权统治也无权服从的人们所特有的权力,其目的在于支持善的统治。民主通过全面打击一切建立在精英特权之上的权力形式来进行治理,由此对民主的恐惧乃至憎恨就植根于新的统治阶级之中.  相似文献   

9.
李勉 《美与时代》2006,(8):60-61
当今音乐的发展已经超出“现代”的概念,经过后现代思潮的洗礼,东西方音乐创作的思维导向已经逐渐脱出“先锋意识”的局限,但从音乐自律理论的讨论到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之间的20世纪音乐创作仍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典型的是约翰·凯奇的特调钢琴作品,它不仅将音乐自律理论走向极致,也是后现代音乐思潮的先锋,同时也使自律与后现代达到碰撞。  相似文献   

10.
近世在日传教士锐意宣传天主教,却留下"侵略先锋"的形象。虽然客观上传教士与西、葡国家事业确有联系,但从具体活动来看,传教士尚不足当侵略先锋之名。传教士这一负面形象,源自天主教与日本本土宗教、文化冲突中产生的"邪宗"形象,又在执政者和官方学者笔下与"侵略"发生联系。侵略先锋形象的塑造,反映了日本近世统一政权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论时空观在中西医学中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时间观在中、西医学中的差异首先,东、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方人们对时间的不同概念。中国古代元气论思想不仅解释着宇宙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也揭示出万物在生长过程中相互包涵、通应的机理。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存在、发展过程,都有一个从不足走向成熟、衰亡的过程,认为“物以不足待足,以虚涵实,即存在本身不过是一个时间的过程”。[1]可见,时间在东方人的头脑中占据着非同一般的地位。而西方人对于时间的感觉似乎比较迟钝,有人认为“西方在中古以前几乎只有空间哲学,而时间现象却一直没有…  相似文献   

12.
人们原以为,实证主义在不久以前已经被战胜了。那时人们曾经进行过激烈的争论,谬论和偏见似乎荡然无存了,而权威性的方法论观点则应运而生。逻辑实证主义似乎遭到了后实证主义者们的毁灭性批判。而后实证主义则在西方科学哲学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然而,上述情况在50—60年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那么今天的势态又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既没有形成重大的“方法论观点”,也没有在影响和声誉上能与鲍波尔、拉卡托斯、库恩和费  相似文献   

13.
朗基诺的文章《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成功地展示了建立在证据相关性上的对不完全决定性的解释(UER)的重要性,而这种解释要求我们在理解科学客观性时引入对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的考虑。这篇文章的基本进路是正确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方面,建立在经验等值性上的对不充分性的传统解释(UEE),并不一定要为科学实在论进行辩护。另一方面,朗基诺对社会性维度的理解似乎过于狭隘,也过于乐观。  相似文献   

14.
徐晓鸿 《天风》2010,(2):54-55
第二首则如下:二子西来迹已奇(来自西方两位先生的事迹已经令人惊奇),黄金作使更何疑(带着贵重的礼物作为友好使节谁能怀疑)?自言天竺原无佛(他们自己说西方的天竺国原本就没有佛),说与莲花教主知(这样的事情去说给莲花宝座上的佛祖吧)。诗中的“二子”,据考证是利玛窦和神父方济各·特·彼得利斯(一译石方西)。此前,汤显祖已到过澳门,所以对西洋人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15.
周雨 《世界哲学》2023,(6):103-108
在J.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的平等哲学中,智力平等、政治平等与感性平等共同构成了闲暇(■)平等的预备性分析。闲暇平等意味着:(1)劳动者应当从其遭受的智力偏见、政治偏见与感性偏见中解放出来,恢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凭借自然秩序的任意性而合理剥夺掉的劳动者关于闲暇的权利;(2)劳动者应当从重复的、循环的和盲目的休息时间中解放出来,使自身的言语、行动及生活不再被贬抑为噪声、模仿与平庸;(3)劳动者应当从主体的或实体的个体化中解放出来,在此性的个体化中达到对闲暇的享受。在突破了时间的等级秩序——劳动者拥有的是休息时间,自由人拥有的是闲暇时间——之后,闲暇就拥有了双重的时间性,在此之中,闪耀的是未来的或新世界的人的光辉,或者说,是一种弥赛亚式的光辉。  相似文献   

16.
朱珊 《学海》2003,(6):195-197
西方国家作为现代化发源地 ,不仅时间走在了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前面 ,更主要的是它创立了的现代化的一种模式、一套现代性的价值系统 ,这对于想急于实现现代化的第三世界国家具有相当的诱惑力。虽然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 ,但是现代化之路必然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西方化。在学术的领域 ,情形也同样如此。当中国的文化与学术在近代随经济政治而汇入世界格局时 ,这时世界的文化学术已经形成了由西方主导的规范。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预在事实。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滞后不仅使得它丧失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共同制定世界经济规范的机会 ,同时也丧失了与西…  相似文献   

17.
燕继荣 《学海》2003,(5):13-17
“自由”的意义对于西方学人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识 ,但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还显得比较陌生 ,尽管不断有学者加以介绍和解说。近两年中国学界关于自由主义的争论 ,实与对自由概念意义的理解不无关系。在西方学术传统中 ,自由理论主要被认为是一种政治和经济学说。所以 ,从政治学角度出发 ,对自由的意义做出解析 ,并比较分析现实生活中不同价值观念和不同意识形态下人们对于自由的基本态度 ,以说明自由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论所在 ,这应该是我们澄清思想 ,达成关于自由之共识的基本路径。自由的双重含意“自由”在中文中的含义为“由于自己” ,而不…  相似文献   

18.
简论中国文化精神及其在当代复兴的可能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认识中、西文化精神之差别及其相互关系, 是一个老课题, 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过程的每一个痛苦阶段。或者主张整个地、彻底地向外学习, 模仿西方; 或者相反, 主张中国文化原本优越于西方文化, 故而要求一种彻底的回转———自近代以来, 中国思想与实践总是在这两极之间徘徊不定。今天,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 在中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形势下, 一个最后的抉择似乎正要到来。因此, 重新讨论若干最基本的问题, 又成为要务, 它迫使我们把注意力再度投向思想本身。一、中国文化精神是“感性生命的精神”对思想本身的关注, 要求从关于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7,(7)
<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佛教流传到西方,将使其他在20世纪所发生的历史性事件,相形失色。其意义及重要性,远超过两次世界大战、政治体制的革新、科学上的成就、核子武器的发明,以及太空发展等。也许现在尚未被人发觉,但在几百年之后,回顾历史,就会发觉佛教对西方的社会、文化、精神之影响,远较其他20世纪中任何重大事件,更为深远。"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恰好身处西方社会,一直担任在西方社会弘扬佛法的先锋,且有50年与西方文明对话的经验。笔者有幸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20.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已经分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倾向及其与苏联社会发展的关系。这种分析使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工业化的各种特殊条件和目标,甚至决定了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绝大部分理论特征,而这种工业化是在与西方世界的对抗性竞争中施实的。与此同时,在一些有意义的方面,这两个相互对抗的体系间似乎又显示出一种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