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就是典型的"无所谓"者."无所谓",就是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对象,可以横说竖说,正言反言,不可以在行为、活动、话语、写作、辩论之前,预先设立一个或多个公开的或潜在的标准.谓,即可以说是"无所谓",也可以说是"谓他谓".庄子所谓"吾丧我"就是"谓他谓"的别一种说法,为一种中国式的"横向逻辑"传统,有别于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垂直性"思维传统.  相似文献   

2.
金星 《法音》2012,(2):62-63
我于日本杂志中,看到有说关于断食的方法的,谓断食可治疗各种疾病。当时我就起了一种好奇心,想来断食一下,因为我那个时候患有神经衰弱症,若实行断食后,或者可以痊愈,亦未可知。这是李叔同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中的几句话。既有了这一念想,他就悄然实行,地点是杭州  相似文献   

3.
好友老何才华出众,满腹诗书。自谓不识佛法,然常吐出深入佛理、浅近平实之佳句。近日,赠我自选散文集一册,随手翻阅激发起思绪阵阵,遂成此篇。老柯有文:“挤出生门者不知从何而来,被拉入死之门者未知往何处去?两座门之间路是如此短暂,选择余地也很窄,然而并不悲观。”我从何处来?我往何处去?我要干什么?这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就佛法来说,“诸法因缘生”这一切都离不开缘。“缘”字确实是理解世事的关键。它不是天意,不是宿命.,而是客观存在的无穷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条件与规律。六十余年的生活使我对这个缘字有不少体…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法音》2000,(5):1-1
──宋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卷第三十“菩提达磨略辩大乘入道四行”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自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怨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之行。云何报怨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  相似文献   

5.
6.
否定判断的换质和矛盾概念的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运中同志在《我讲授<形式逻辑>的二难》(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90年第1期)中提出了他在讲授换质法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当按照换质法的规则对某些否定判断进行换质时,会从真前提得出假结论。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换质法是通过改变一个直言判断的质,并把它的谓项换成与之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而得出结论的。在换质法推理中,前提的谓项和结论的谓项是一对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简称矛盾概念),这就不能不涉及矛盾概念的论域问题。我们知道,所谓两个概念“P”和“非P”具有矛盾关系,就是指这两个概念外延全异,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它们的最小共同属概念(有的书  相似文献   

7.
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玄”字在老子著《道德经》七章中出现了十二次(包括重复出现的章次)。如:第一章:“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第十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略去与第五十一章重复的一次。)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第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与第十章重复出现。)第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六十五章:“常知稽(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  相似文献   

8.
本文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是论述了孟、告之争没有违背矛盾“同一律” ;二是探索了“生之谓性”的命题为何会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共识 ;三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了“生之谓性”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9.
独与众     
正我们知道,道家尚"独"。庄子曰:"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道家人格的独特性,也可以用这个"独"字来概括,所谓"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这是道家的崇高理想。"独"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人格的独立。"举世皆浊我独清,  相似文献   

10.
或谓偶然,或谓缘分。大学毕业的我走进了武当山道教协会。作为一名工作人员,在这里开始了我已近四个月的庙观生活;作为一名世俗人,道教特有的神秘氛围生动而又具体的展现在我的面前;作为一名学生,对宗教知识有了更进一步了解。一、我和道长们一起用斋武当山是道教圣地,现共有道人148名,道协所在的紫霄宫就有道人56名,初到道协的我征得王光德会长的同意,到东宫食堂(道人斋堂)用膳一个月,对道长们的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1)虔诚信道,道长们不食脂肪油、肉类、葱蒜,不饮酒。每次吃饭时,道人们不分老幼,聚在一起用斋,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表达更加准确,此处的研究标题应读作:“无限定的交往共同体的先验语言-游戏是社会科学所以可能的前提。”借助这一标题,我希望从一开始就指明两个论点: 1.与现今处于统治地位的“科学逻辑”不同,我的意见是,任何哲学上的科学论都必须回答康德所谓科学之可能性和有效性的先验前提问题。 2.与那些墨守正统康德主义的人们不同,我主张,解答康德所提问题在今天不会导致返回到康  相似文献   

12.
换质法有两条规则,一曰改变判断的质,使结论与前提为不同质的判断;一曰结论谓项是前提谓项的矛盾概念。这是目前国内形式逻辑教材的普遍提法。然而笔者以为,第一条规则根本没有必要,应当取消;第二条规则不完全具备规则应有的性质,应当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朴老欣然地度过了他93年的人生岁月,安详地走了。诚如老人自己遗瞩诗中所言:“生固欣然,死亦无憾”。 去年5月21日晚7时许,我习惯地打开电视,“赵朴初同志在北京逝世”!闻听这个消息我惊呆了。呆坐书桌前许久,不觉泪如雨下。我是何等的粗心,何等的迟钝,只知道老人有病住进医院,而以他老人家开朗的胸襟,明达的人生态度,早晚一定会康复,不曾想竟会就此离别尘世。 朴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还是一位书法大师,老人家的书法俊朗神秀,豪迈凝重,集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家风范,世人称之谓赵(朴初)体,为海内外有识…  相似文献   

14.
孟子思想阶级性新论王兴业孟子代表什么阶级?多数论者认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我过去也有同样的看法。通过进一步研究,我认为正确的说法是:孟子思想代表了战国庶人的利益。什么是庶人呢?孟子说:"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孟子·万章下》。下...  相似文献   

15.
正一、引言《孟子·尽心下》云:"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讲人的问题,将之分为善人、信人、美人、大人、圣人、神人六等阶。今天,审视儒教的发展历程,移置孟子别类的做法,恰浑成而无龃龉处。  相似文献   

16.
《老子》四十六章有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足矣。’这就是成语‘知足常乐’的来历。知足者,知道满足之谓也;常乐者经常快乐之谓也。‘知足’能够‘常乐’,然而,‘不知足’确实也是一种快乐,而且在工作、  相似文献   

17.
我们趁<医学与哲学>改出半月刊的机会,将刊物原有的内容一分为二:一谓"人文社会医学",一谓"临床决策论坛".  相似文献   

18.
大学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扮演着一个无可回避的重要角色。从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开始,关于大学的定位、作用、性质的讨论就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化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蔡元培)。但是,无论争论多么激烈,面对今日的现实,人们不得不承认,真正的大学也许已经是我们这个不停变幻的“彩色”世界中惟一的一座“单色”的“孤岛”了。它拒绝了滚滚红尘、茫茫人海的种种诱惑,顽强而执着地漂泊在现实的“汪洋”之上。在它的怀里,一代代的学人们在…  相似文献   

19.
名字(和其他初始的东西)如何与其指谓相联系,这种经典的观点在许多方面是极其难以置信的(比如,它说你可以仅仅指谓可以从“逻辑专门的”初始符号定义的事物;它要求有这样一些陈述,比如“如果西塞罗存在,那么西塞罗痛斥喀提林”,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是分析的,即它们是由语言学规则保证的并且不受未来发现的修正)。在塔尔斯基写作的时候,这种经典理论是唯一可以得到的理论,我猜测,由于这一理论的困难,因此塔尔斯基的虚假理论DE和DC似乎是有道理的——它们并不令人激动,但是如果你想要某种令人激动的东西,你就得到逻辑专名。任何解释语词与它们所涉及的事物的企图都一定不可避免地要么导致一种非常不可能的理论(像罗素的理论),要么导致一种平凡的理论(像塔尔斯基的理论),这种判断今天似乎仍然得到广泛接受。但是我认为,最近几年来,随着克里普克和其他一些人的因果指谓理论的发展,这种判断已经变得不那么有道理了。根据这样的理论,对于“西塞罗”指谓西塞罗和“μ介子”适用于从介子这些事实,应该以西塞罗(μ介子)和我们关于“西塞罗”(“μ介子”)的使用之间的某种因果网络来解释:即具有某种社会性质的(“西塞罗”这个词从这个名字的原初使用者传到我们,或者“μ介子”这个词从物理学家传给普通人)和具有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在1930年为《观念Ⅰ》英文版所写的“后记”中,通过回顾他20多年来在现象学领域的研究,重申了他对哲学概念的理解。他说:“在我看来,哲学按照其观念应当是一门普遍的和在彻底意义上的科学,它是出自最终的奠基,或者同样可以说,出自最终的自己负责的科学,因此在这样一门科学中,并没有任何述谓的或前述谓的明见性,可以作为毋庸置疑的认识基础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