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少数民族禁忌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体现着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智慧。本文通过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有关动植物、山水、生产生活等的禁忌,揭示出云南少数民族多样性的禁忌背后所潜藏的哲学意蕴以及生态伦理价值,指出民族禁忌对促进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集中讨论了《管子》中有关山林资源的问题,分四个方面:(1)对破坏山林资源所产生恶果的认识;(2)对树木生态的认识;(3)重视保护山林资源;(4)保护山林资源与“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3.
地坑院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包含了生态学、美学、建筑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价值。地坑院本身融合了有形的文化资产和无形的文化资源,在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我们不仅应当寻求对其自然生态方面的保护和研究,更要注重对文化生态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在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努力实现文化与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乡村发展模式,实现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5年10月20日举行的第三十三届大会通过的。2006年12月29日,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正式批准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这部国际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这部新的国际法于2007年3月18日生效。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代办张双鼓表示,中国希望以缔约国的身份参加将于2007年5月召开的第一届《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  相似文献   

5.
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知识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佛寺文化展开讨论,主要从植物与佛教的历史渊源、佛寺文化对于植物保护机制的分析以及危机现状的分析三个方面展现作为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一部分的傣族佛寺文化对于植物多样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经济、化一体化趋势的今天,强调和重视化的多样性,重视对弱势化的保护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联合国教科组织提出要保护人类口头与非物质化遗产,要象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样保护人类化的多样性的口号。黔东南也不例外,在建设民族化与生态旅游大州的过程中,各县对民族民间化保护特别是对民族村寨的保护的认同空前一致。但问题的关健是保护哪些?怎样保护?  相似文献   

7.
生态稳定与生物多样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动物权利论、生物平等论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伦理观,设计了美好的生物权利平等原则,却忽略生物生存规则及其进化的必然性,最终陷入"施韦泽困境"而无法实践。建立在生态系统论和大地金字塔理论基础上的现代生态伦理,从权利与义务对等、生物多样性与进化性相统一的实践规则中,揭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伦理价值,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
2021年10月1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 习近平指出,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昆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基础的条件,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正所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自然生态成为人们最渴望也最珍贵的有限资源。为更好地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改善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通过对公园现状及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影响因素、发展历程、原始组成等多重数据,进行湿地景观修复设计,深度探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湿地公园的水质及动植物品种多样性,从而恢复城市湿地公园“城市之肺”的重要功能,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遐见 《哲学研究》2012,(7):16-18,112
<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催生着生态化时代的到来,生态时代呼唤生态化社会价值观。一元主导与多样性发展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正是生态化社会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特殊表现形态,是生态学主导性与多样性原理在我国社会价值观上的具体反映,体现为我国现时代精神的精华。1.生态化时代呼唤生态化社会主义价值观由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侵害等引发的生态危机,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环境,使社会生态化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呼唤着生态化价值观的导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穆斯林》2013,(1):I0001-I000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2.
道教戒律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宗教,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教以"道"立教,以"道"化人,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道教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具有的深邃的生态智慧,在推崇可持续发展的当今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一些西方生态伦理学家认为,道教思想是建构现代生态伦理的重要的思想资源.在道教的各种戒律中,对于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作了多方面的规定,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重温这些戒律,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论文包括四个部分:(一)、关于保护动物的思想;(二)、关于保护植物的思想;(三)、关于保护水土资源的思想;(四)、道教戒律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3.
深生态学作为当代最富魅力的“绿色”哲学思潮,明确主张生态整体主义的实践智慧,在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浅生态运动的“深度追问”和批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丰富而深刻的伦理实践意蕴,形成了“尊重自然”的资源保护观、“敬畏自然”的科学技术观、“倡导俭朴”的生活消费观和“关怀生命”的生态教育观.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其中足以引导出“生态伦理”与“生态智慧”的独 特理念的,是《大禹谟》中的“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为实现“厚生”的 生命目的,“利用”自然世界之全部资源是正当的,但同时又要求把自然世界的对象物转化 为伦理实践的对象,以“正德”而实现“利用”,以“利用”而导向“厚生”,终以“正德 ”“利用”“厚生”三者之间的“惟和”为价值归趣。其中包含着生命目的与资源获取手段 之间的张力平衡,包含着生资富厚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张力平衡,包含着物质生命之发达与德 性生命之提升之间的张力平衡。在这一整体观念之中,自然世界是被明确纳入人道实践的 伦理体系的。  相似文献   

15.
遗产的保护     
先辈传承的环境形态已经在许多方面发生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是由自然和生物因素引起的,但最重要的动因是人类自身.几乎地球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人类,虽然目前无法预知我们进化的前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我们是一种非常优势的生命物种.  相似文献   

16.
全国首届环境伦理学研讨会概述徐兰编者按: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多样性与整体性,对人类传统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文化潮流。在西方,人们称之为“环境革命”。在我国,也把对环境的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我们认...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的基本特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天道与人道贯通于一体的信念;万物平等的价值观;道技之辩与技术限制;"圣王之制"的资源保护传统.古代的生态文明理论构成了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的中药专利保护制度没有充分利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下简称TRIPS)协定的弹性条款,从而使我国的中药专利保护遇到困境,造成我国传统中药复方资源的大量流失.要积极推进我国中药专利保护与TRIPS的立法协调,建立适应保护我国传统中药复方的专利制度,从而获得我国中药复方应有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提高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伦理审查质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曾经的生物医学研究中,有些研究者往往只注重自己研究的目的,违犯如《纽伦堡法典》,《赫尔辛基宣言》,《贝尔蒙报告:保护人体受试者伦理学原则及准则》等伦理原则。通过建立健全伦理评审系统,规范伦理审查程序,建立对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评估系统,期望使生物医学研究更加符合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我们需要何种生态伦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 1996年出版于德国的一部颇有影响的应用伦理学教科书中 ,生态伦理学被定义为“追寻人与自然的伦理上正确的相处”。 (参见尼达吕梅林主编 ,第 347页 )事实上 ,从上世纪 70年代起 ,相当大一部分生态伦理学课题的讨论都是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本身是否拥有价值、为什么有价值等问题展开的。许多生态伦理学家一开始便将生态伦理学项目同一种所谓的“创新理念”联系在一起 ,按照这种创新理念 ,传统伦理学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问 ,而生态伦理学却要冲破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有关人与自然之关系的视野 ,将人类以外的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乃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