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态价值观旨在寻求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深层次推动力量。这种力量的发挥,需要通过生态价值观对制度设置、政策输出和角色期望三个主要层面的影响,实现政府职能的生态性重构。尽管政府职能的生态性重构以确立生态价值观为最终旨归,但是这种外在压力下的价值观输入并不必然意味着生态价值认同的形成。政府在生态职能重构过程中要以生态文化的培育、生态非政府组织的构建和生态利益的满足来推动生态价值观认同的最终形成,保证生态价值观贯穿于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标志着当代中国对于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的高度自觉。习近平关于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软实力的阐释,对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当代中国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思想资源和源头活水,而且也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超越性升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以达到超迈以往的"新"境界、新水平,创造中华文化的新型态、新辉煌。  相似文献   

4.
牛杰 《美与时代》2024,(1):124-12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城市文化景观是意义深远的重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不仅丰富了现代城市的文化生态,同时也是文化自信融入现代城市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的具体体现。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中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既为现代城市创造了更加多元的文化环境,也为现代城市文化功能的发挥与文化承载力的提升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但是,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中存在着被边缘化或被替代的发展困境。这是策略设计的趋利性、公民美育的有限性以及技术要素的挑战性等一系列因素所导致的现实结果。因此,健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文化制度,加强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审查机制,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的审美要素融合,引导公众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赓续中华历史文脉,秉持高度的文化认同,提升文化审美水平,是重要的文化理论与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5.
略论生态文明意识及其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漆玲 《道德与文明》2011,(2):125-128
建构生态文明需要有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作为人的活动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以人为主体,是人指向自然方式的表征。而把人和自然联结起来的方式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生态文明意识所包含的要素包括生态主体意识、生态对象意识和中介意识。建构生态文明意识,即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建构生态主体意识、生态对象意识和把生态主体与客体联结起来的中介意识。为此,必须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基础指的是引领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它是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观体系的内核和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观基础的构建,从理论上说就是要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什么"这个带有全局性的根本问题。它的构建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对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基础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幸福和环境正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理论特质及后现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与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与生态危机的深入反省密切相关,中国哲学的"生态意蕴"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拟对中国哲学所蕴涵的"文化生态模式"的基本理论特质予以探讨,并进而申论其"后现代意义".这里所谓"文化生态",是指由构成文化系统的诸内、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关系."文化生态模式"则是指维护文化生态生存、绵延的根本律则与运行机理.而之所以探讨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后现代意义",主要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凸显其对寻求"现代之后"人类文化更为健康的存在形态所可能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邹广文  李晓白 《孔子研究》2023,(1):53-61+158
儒学思想家们所倡导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整体宇宙观、“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伦理情怀和“取之以时,用之有节”的实践准则,既是儒家生态文化的核心价值诉求,更是儒家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儒家文化中的生态理论资源,不但能够为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而且能够为摆脱当前的环境伦理学困境提供启迪和借鉴,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支撑。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儒家的生态文化观进行现代阐释,实现儒家生态文化的现代转化,以更高的文化自觉推进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企业文化的基石雷莉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价值观。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意义的评价,它不象政策和程序、战略和预算那样,是“硬性”的,可以用数据量化的。它是企业人格化的产物,是深藏在人心中的信念、精神和行为取向的尺度。它通过潜移默化调节和控制人的情绪、兴趣、意志和态度,规范人的行为,指导人的活动。在构成企业文化的众多要素中,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它是企业行为的指南和标准。价值观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价值观是经营活动的灵魂,是驱动企业前进的力量。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和激励创新的环境中,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经营哲学,它就难以迎接挑战,并把挑战转变为自身发展的机会。2.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宗旨。企业宗旨是以目标、目的和发展方向的形式反映企业的价值观。宗旨是对价值观的外现,价值观是企业宗旨的内核。3.价值观直接影响企业的信念。企业信念是企业职工对共同的生活和工作的理想、目标、观念和原则的确信、追求和信奉。每一个企业都应当从实际出发,用职工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和方法来表明本企业的信念,并鼓励职工对其信奉、笃行,使企业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应站在现实与发展的位置上确立企业的价  相似文献   

10.
为构建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对城市街道景观的生态性设计,需要充分利用街道景观要素,突出城市特征,营造宜人、鲜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文章探析城市街道景观的构成要素,结合绿色街道理念,突出生态街道的设计手法,如缩小街道宽度、增加生物滞留池等,实现街道景观生态性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