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宫廷题材电视剧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掀起了收视狂潮.整体来看,宫廷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流变经历了三大阶段,即1982-1989年电视剧兴旺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剧蓬勃发展时期和201 0年之后宫廷剧的回暖期.从宫廷剧的类型划分、叙事题材、人物形象和叙事角度来看,宫廷剧在这30多年来的不同发展期各有其特点,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叙事策略也日益臻熟.但是宫廷剧批量化的生产,让有些作品过于戏说与虚构,质量低劣,甚至不少宫廷剧桥段雷同,将历史人物改得面目全非,这是值得警惕的.因此,对于宫廷剧的创作者来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负责任的态度,始终坚持作品的艺术和思想质量第一的原则,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为电视市场创作出更加经典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北宋大儒程颐易学中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程颐最重要的著作是其<易传>一书.通过阐发<周易>的思想,程颐对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历史价值和评判标准、历史本体与历史现象等历史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程颐的历史哲学是其整个易学思想体系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是他以自己易学观为指导对社会历史问题进行考察的理论结晶.  相似文献   

3.
广州芭蕾舞团的现代芭蕾舞剧<梦红楼>运用了德国戏剧家贝尔托·布莱希特"间离化"戏剧理论进行创作.<梦红楼>的间离化实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度的,不但从舞剧的结构、舞蹈的语汇,甚至从音乐舞美等多方面都体现这统一的创作思想.从现场的演出效果来看,这些间离化的手段的确起到了理想的效果,观众以一种疏离甚至惊异的态度看待着表演,他们看到的不是所熟悉的古典名著<红楼梦>,而是与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但又极具先锋色彩的,需要观众们积极思考、重新解读的<梦红楼>.  相似文献   

4.
<人文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形成>(1910)与<(形成)续篇研究计划>(又名<历史理性批判草稿>)是威廉·狄尔泰的哲学名著,也是解释学历史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为该书的英文版导言,本文集中讨论了其中的几个重要而又颇具争议的问题:生活知识与科学认知,历史及其生产系统,人文科学的范畴,说明、表现和推理性再现,以及基本理解与高级理解的关系等.最后,本文阐述了上述两作的写作史,探讨了它们与狄尔泰其他主要著作的理论关系.  相似文献   

5.
<周易>的希望品格是指<周易>在时间之维中展现出的对未来昂扬自信、积极乐观的精神气象和文化面貌,对其充分认识对开掘<周易>的文化内涵具有基础性意义.<易经>卦爻辞中的吉辞明显多于凶辞,凶转吉的现象显著,在事实上彰显出对未来的自信与希望.<易传>进一步在哲学理路上,从天道、人事、愿景等方面系统展现出<周易>的希望品格.从<周易>希望品格的视角考察中国式的终极关怀和民族精神,能获得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朱哲 《宗教学研究》2004,38(3):180-181
如所周知,隋唐五代是道家和道教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出现了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张志和、杜光庭等道教学术精英,也产生了<玄珠录>、<道教内枢>、<坐忘论>、<玄真子外篇>、<无能子>、<化书>等一大批道教精典.而且以道家、道教思想嬗变为表征的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在唐宋时期的巨大转折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课题.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这一"重新塑造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①的重要历史时期都没有引起思想史家、道教学家的足够重视,近年来道家、道教研究领域一批中青年学人开始了对这一时期道家、道教思想及其历史转变的研究.<隋唐道家与道教>一书应该说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7.
元明戏曲的创作是受到<易>之义理及<易>之卜筮文化影响的.在元明戏曲中,有不少对于<周易>及<易>卦的描写.从内容上说,它是社会生活中沉淀了<周易>文化因素而在戏曲创作中的必然反映;从艺术上看,戏剧家们採拮<易>卦<易>事进入戏曲描写,也并非闲笔,它有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心理映带等多种作用.  相似文献   

8.
清初史家计六奇所著<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是反映明清之际历史时势的两部重要史著.其丰富的史料内容,多体裁综合运用的编撰特点,以及鲜明的史论特色,对于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考察同时期历史编纂学的发展趋势,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H.怀特  陈新 《世界哲学》2004,2(4):50-58
历史不是一种时间,而是多种时间,彼此交错并彼此包含.因此,应该用多元时间观替代旧的时间观.--福柯(<读与写>第2卷,第279页)  相似文献   

10.
周兵 《现代哲学》2008,(2):67-75
一般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是"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在十年"文革"期间被广泛宣传,曾写入中共"九大"、"十大"、"十一大"通过的政治报告和党章,还写入了四届和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修改通过的宪法,影响十分巨大.它在提出时被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树立了第三个伟大的里程碑",而历经十余年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却对它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认为它是"左倾"错误论点.应该"坚决纠正".本文以社论<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中共"九大"、华国锋、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为坐标,对其历史命运进行追踪和考察.  相似文献   

11.
<周易>思想在<推十书>中具有终极灵魂的地位.对刘咸炘先生来说,<周易>思想既是粘合剂,又是方法论,在其考镜源流、横中纵观、执两用中、任天圆道,尽心知性、立命事天的学术理念中始终具有领贯性的特殊作用.刘咸炘先生一方面遵循"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坚持"理不与数对,事乃与数对",将<周易>视为历史哲学,既抓住了<周易>的要害,又汲取了大量的学术营养;既没有"尊敬太过",又为<推十书>整合中国学术,重振昔日辉煌,推十合一,求简求合,参悟大道,合归天地之大体的学术理想追求寻找到了理想的思想武器.从<推十书>对<周易>的运用,我们可以发现,刘咸炘先生崇奉老子的"太古道"哲学,是经过了<周易>诠释之后的老子,是从根本上去掉了虚无,而兼论有无的老子,刘咸炘先生笔下的老子已经将儒家的仁义包容在道家的"道"之中了,老子的"静为躁君"与儒家的"执两用中"融通为一,然后儒道兼容而同归于大体.这正是<周易>的理论归宿,同时也是<推十书>重要的关节之处.  相似文献   

12.
是针对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一文的序言部分所作的辩驳性文章.是以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为背景,对照观察中医学的发展历程,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从而分析"废除中医"的思想对中医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蔡清《易经蒙引》对《周易本义》的注疏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对<周易本义>具有注硫性质的<易经蒙引>,其对于理解朱子的<本义>,到底有多大帮助?蔡清的理解与朱子<本义>原义是否贴切?这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易经蒙引>是对朱子主要易注的宏观审视与抉择,其对<本义>与<程传>的承传与不同有清醒的分判与吸取,并融会宋元诸易家研究<本义>之释,择精存义,且以历史的、礼学的闸释具化对<本义>的疏解.<易经蒙引>是蔡清在对朱子易说进行深思热虑的基础上作出的,是研究朱子<本义>不可或缺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张一兵 《学海》2008,19(1):38-44
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发表之后,列宁更加注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全面学习和研究.在1909年到1913年前后,列宁写作和发表了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重要文章,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卡尔·马克思>一文.从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列宁在哲学素养方面的很大提高,也能看到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提出所谓曹溪本<六祖坛经>的编定者很可能是晚唐时期文人陈琡.从中唐至宋代的大量文献证明,曹溪本<六祖坛经>与道家、道教思想有密切关系,这就为以"洪州禅"为代表的南宗禅的道家化提供了新的证据,从而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宗教发展中"三教合一"思潮确实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积淀了十分深厚的音乐文化.孔子整理的先秦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中<乐>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只可惜今已亡佚.<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乐的言论这对我们研究先秦乐文化是弥足珍贵的.孔子对待先人的制度一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下引<论语>只注篇名),意思是说,只阐述古代制度不擅自添加或创作.可见孔子是古代制度(尤其是周代礼仪制度)顽强的捍卫者和继承人.因而<论语>中的乐论,虽多不是正面论述却可谓先秦正统乐制度的代表性言论.  相似文献   

17.
太史公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是我国封建时代史学和文学的优秀遗产.在<史记>中,司马迁表现出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一直受到国内外史学界和文学界的重视和推崇.司马迁在描述历史人物时,无论对自己喜好的人物,还是厌恶的人物,都坚持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并通过"互见法"这一创作技巧使人物性格更加完整、丰满.司马迁所坚持的实录精神,使<史记>成为中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8.
引言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所作的一幅历史长卷.白寿彝任顾问的<中国通史(彩图本)>对<清明上河图>的全卷进行了评价.它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  相似文献   

19.
周礼红 《美与时代》2004,(10):77-78
台湾六七十年代,正是社会转型时期.台湾作家黄春明、王桢和和陈映真的作品<我爱玛莉>、<小林来台北>和<唐倩的喜剧>都反映了资本主义城市文化与乡村文明的冲突,表现出对大都市的生活冷静无情的批判.他们这种创作倾向与大陆二三十年代转型期的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也试图作一下比较.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小说中的虚实问题一直是众多小说评论家争论的焦点.进入当代社会,小说的话语模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对历史小说的虚实问题的探究一直都在进行.相对于古代小说评论,这一时期的学者对<三国演义>的虚实问题研究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特别是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品三国以后,对<三国演义>创作中虚实问题处理的利害得失的评论已成为学术界新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