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许信有大师,原名许公廷,1905年5月生于山东蓬莱县,21岁出家,已89岁高龄。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以庙为家,是一位难得的爱国爱教的老道长。现任中国道教协会理事、辽宁省道教协会副会长、鞍山市道教协会会长、千山无量观监院、鞍山市人民代表。他处处以身作则,一心向道,作风正派,克己奉公,屈己待人,光明磊落,为千山无量观的宫观建设,为培养道教人才,为发扬道教优良传统等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他1925年到千山太和宫出家,1929年到  相似文献   

2.
大师走了,以92岁仙寿高龄;大师他没有走,音容宛在,德昭后世,风范长存. 认识陈莲笙道长是在23年前的1986年中国道协代表会议上.当时我在中国道教学院专修班上学,列席了那次代表会议.记得陈莲笙道长虽然已年近古稀,但身体健朗,精神矍铄,容颜慈祥.  相似文献   

3.
莲池大师     
莲池大师不仅是一位莲宗祖师,而且也是一位禅教律和华严的行者。他的儒释和合、禅净回归和《云栖共住规约》等思想,都对后世影响颇大。他不仅是明代五台山的一位高僧,而且也是明代四高僧之一。  相似文献   

4.
听到恩师病危的恶讯时 ,心情万分悲痛。赶忙跪于祖师圣像前 ,为恩师祈祷。愿天降吉祥 ,护佑恩师永年。从九宫山连夜直往武当山 ,恩师疗病之所 ,冲进病房。在病榻前 ,见恩师一向健壮的身体被病魔折磨的已非人形 ,我忍不住泪流满面。恩师见我流泪 ,吃力的对我说 :“你来了 ,最近还好吧 ?九宫山那里情况怎么样 ?你们不用伤心 ,我很快就会好起来的。”恩师说到后面时 ,有些激动 ,我见他的眼睛是湿润的 ,显然是流泪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 ,也是最后一次见他流泪。后来得知恩师病入膏肓 ,悲痛万分 ,恩师还是跨鹤仙去与世长辞。恩师的仙去 ,更使我们…  相似文献   

5.
常正 《法音》2000,(11):31-34
印光大师(1861-1940)一生处在中国饱经内忧外患的年代,也正是中国佛教极度衰落、教难不断的时期。而正是在这段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宗教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其中,印光大师即是一位不世出的、被佛教信众推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的佛门宗师。 印光大师对中国近代佛教的贡献甚多,主要表现在: 一、专弘净土,力倡持名念佛法门,并编著有《文钞》行世,深化、完善了净土宗理论体系。 二、创办“弘化社”,主持校订、刻印、流通了大量佛教经籍。 三、创立了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念佛道场及其制度,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6.
<正>在70年的习道、悟道、弘道生涯中,许信有大师信仰坚定、淡泊名利、潜心修行,为近代千山道教的发展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被公认为近代千山道教的中兴之祖。2015年6月21日(农历五月初六),是恩师许信有大师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在70年的习道、悟道、弘道生涯中,许信有大师信仰坚定、淡泊名利、潜心修行,为近代千山道教的发展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被公认为近代千山道教的中兴之祖。大师驻世慈悲广布,修道弘法,利益众生,其精严的戒行、谦逊的品德、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7.
听着窗外呼啸肆虐的狂风,心中顿生一丝寒意,我怅然若失,无心案头工作.随手翻看会议记录,一纸"<道藏>养生类编意见"映入眼帘:"收编的内容,我认为很好.我同意……"想起这是前几天同事转给我的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道长的生前手稿.端详着手稿,一个慈祥、倔强、朴素、智慧的老人形象油然而生,渐觉暖意融融.我不由得想起五年前一个风雪交加之夜,受远方友人之托.去医院看望病重住院的闵智亭大师,并送花篮.当时大师已住院月余,虽然病情不见好转,但一向坚强的他精神很好,看着送去的花篮,微笑着说:"谢谢.  相似文献   

8.
葛月潭道长,法名明新,曾任沈阳太清官方丈多年,是清末民初著名道教人物,为道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许逊的传说     
一、许逊济贫相传东晋初年,江西洪都郡城里,许逊之母因吞食了凤凰嘴衔的宝珠,而生下了许逊。许逊少年时勤奋好学,熟读四书五经,又喜欢舞刀弄剑,骑马射猎。有一天,他在郊外跑马射箭,失误射死一只小鹿,只见那母鹿回过头来,舔着小鹿身上的血迹,哀鸣不止。许逊见了,非常后悔和伤感,  相似文献   

10.
王堃 《法音》2004,(5):11-17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至隋唐而进入兴盛期,产生了中国化的八大宗派,一时宗派并立,繁花纷呈,气象万千。然而在历史浪潮的冲刷洗礼下,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等大都呈衰微态势。至明清以后,影响最大的宗派主要是禅宗和净土宗,尤其是净土宗,成为各宗的共同指归。在广大民众和非知识界,流传深广,影响最大,即使是王公贵族、文人雅士,也不乏皈依这一宗的善信大德。较之以往,明代的净土信仰有两大特点:一是兼修净土法门的名僧几乎都有关于净土信仰方面的著述。例如:梵琦有《西斋净土诗》数百首;庄广还有《净土资粮全集》;德宝有《莲邦诗选》…  相似文献   

11.
岁月如逝,不觉间许师启贤教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2005年7月初在京伦理学界部分同仁聚会共同缅怀许师,这使我不由得想起我与许师相识相交的往事。我与许师相识相交整整20年。记得在1984年的成都会议上第一次与许师相见并认识,1985年入研究生班学习后,许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又亲授  相似文献   

12.
王春景 《法音》2020,(2):70-73
<正>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印文化交流中,1924年泰戈尔访华是个分水岭,之前去往印度的人非常之少。许丹(许季上)和万慧法师是这少数人中的翘楚。薛克翘先生在《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一书中提到,1928年之前去过印度的中国人有曾圣提与许季上两人。许季上作为学者是1919年去的印度。许季上作为鲁迅在书信中经常提及的人物,其印度之行值得关注。需要补充的是,许季上去印度的时间不是1919年,而是1920年。他对当时政府出具的出国呈文及与国内朋友的书信署名都为"许丹"。1920年第7卷第12期的《教育公报》上,刊登  相似文献   

13.
Pollio, H. R., Linder, W. & Foote, R. A. Process-governed changes in the temporal properties of ordered recalls. Scand. J. Psychol., 1973, 14, 114–120.-Two different experiments were run in which Ss were given a large number of recall trials involving binary digits. Half of the Ss were taught a binary coding rule while half were not. As expected, Rule Ss showed consistently more extended recalls and tended to produce temporal output protocols mirroring the structural properties imposed by the coding rule. Present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results obtained from other free recall studies and le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human Ss when allowed by stimulus or task constraints always structure recall in whatever way they can and that the specific details of how recall is accomplished must always be specific to the particular combination of subjects, materials, and task constraints used in any given experiment.  相似文献   

14.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从我多年与任法融大师的交往观察中,发现大师的言行,深得老子思想之精髓。仅以他助学扶贫的善举一端,即可看出一个宗教  相似文献   

15.
太虚是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的领袖,他的伦理思想,是其"人间佛教"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他看来,佛教有鲜明的伦理特征和丰富的伦理思想;佛教对其他伦理学说的批判,目标在于建设;而和时代、社会、人生最为贴近,最能化导社会、建设社会、救国救世的工具,正是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6.
17.
18.
张三丰,明代道人。名全一,或名君宝,号元元子。因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史书上说他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裁,寒暑只有一衲一蓑。张三丰曾游栖于武当山,明太祖、明成祖屡次遣使求之,均不遇。英宗时,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有关他的传说民间很多,现录一二于下:一日,张三丰道人游于贵阳北部的三江河,望河两岸,看着碧幽幽的河水,三丰情不自禁地弯下身子,捧了一口清凉之水,细细饮之。就在张道人正忘顾于山水画卷之中时,耳边却传来声声争执之音。原来不远处有三人脸红脖粗,张道人呵呵一笑,心中暗道,又有无量功…  相似文献   

19.
南林寺慧静是南朝宋代的涅槃名家之一、梁代国师慧约之恩师,以"律行总持"著称。一直以来,南林寺慧静少为学界所关注,有关其社会关系的诸多问题有待研究。本文结合史料,从师承、同门、弟子和外护等方面,对南林寺慧静的社会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指出南林寺慧静是法业的高足、佛陀跋陀罗的再传弟子,可谓佛陀跋陀罗法系的律行传承者;慧静不像同门昙斌那样被统治者敕令回京弘法,而是游化于浙东的山寺;慧约早年跟随慧静的山居生活经历,对其一生有深远的影响,其成就与慧静律行精严、俭素苦行的身教是分不开的;颜延之、何尚之和颜竣等外护对慧静的弘法活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