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家振 《佛教文化》1994,(4):18-19
本刊今年第二期发表了吴昂先生的“人生颠倒是情痴”。当时,我随口说了一句;“下次我来写一篇‘颠倒情痴是人生’!”主编志远听见了,便认真约稿。“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又是个发人深思的题目,不管说不说得明白,姑妄写之吧! 先说一个情字 人们常说,既有人生便有情。佛家也是这样看吗?是的,并不例外。 何以为证?请看“有情”二字在佛家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2.
人们一般将使人陷入困境,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情景称为“二难”。遇着这样的二难,有的人能妙法化解,而有的人却束手无策,现出窘相,甚至被二难困死。比如鉏触槐,便是一例。晋灵公不君,因大臣赵盾屡谏不悦,竟派鉏去暗杀他。天刚亮,鉏溜进赵府,看见赵盾穿戴整齐,准备上朝尚早,端坐养神,鉏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遂触槐而死。刺客鉏碰上了一个二难推理。他虽然明辨是非,但摆脱不了君君臣臣的封建正统观念的束缚无法化解“赋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的困境,终于自杀了。那么二难怎样化解呢?  相似文献   

3.
多走一里     
张远来 《天风》2007,(11):9-11
耶稣讲的不是律法,而是做人、是信仰、是侍奉的法则、是“多走一里”的精神!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太5:41)乍读这节经文,我觉得十分费解和为难——“我为什么非要陪他走呢?为什么还要陪他走两里呢?这不是不公平吗?”细读起来,特别是当我们尝试将之验证于生活时,才突然发  相似文献   

4.
一、换取粗饭 纳言娄师德,郑州人,为兵部尚书,使并州,接境诸县令随之。日高至驿,恐人烦扰驿家,令就厅同食。尚书饭白而细,诸人饭黑而粗,呼驿长责之曰:“汝何为两种待客?”驿将恐,对曰:“邂逅浙米不得,死罪!”尚书曰:“卒(同猝,匆促)客无卒主人,亦复何损?”遂换取粗饭食之。  相似文献   

5.
片石滴水     
在今日大陆知识阶层,南怀瑾先生的知名度是无可置疑的高——虽然他本人四十五年未归,直到今年新年之初,才第一次回到内地。不过,和大多数读者朋友一样,除了读过南先生的书之外,我既无缘见其一面,也不太了解南先生的经历、心迹。直到编发本期诗稿,才有幸先睹南氏这首“南普陀禅七歇后语”,不禁立刻喝彩一声:好一个“江山无恙”!好一种旷世情怀!几天之间将其在腹中吟诵不已。缘何如此?在此絮叨恐有轻薄之嫌,不妨将古曲一首献与读者,作为背景知识一窥南氏胸襟——  相似文献   

6.
《黄帝外经》的养生理论集中反映在《阴阳颠倒篇》。它的中心思想是,形神兼养,重在养神,即“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养神的重点在于“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源”。当代重视养生的人,要细心领会《阴阳颠倒篇》中的以下几段话。帝问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帝:即轩辕黄帝。广成子:黄帝时期隐居崆峒山的有道高士。据《史记》载,黄帝在位十九年躬亲问道于广成子,受传至道。《庄子·在宥篇》亦有类似的记载。至道:至,即最…  相似文献   

7.
~~说明桃之“稚”的物理特征 ,他又说 :“桃至拱把以上 ,则液流蠹结 ,花不荣 ,叶不盛 ,实不蕃。”这样细致地描述桃之“稚”的物理状态 ,的确说明船山受到同时代的方以智“质测之学”的影响 ,难怪有学者断言“船山是一位理性主义诗学家 ,而非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诗学家” (陶水平 ,第 1 6 0页 ) (这个说法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此处不申论 )。依照以上的推论 ,我们似乎可以将前文所引的达到了“生活的真实”或“艺术的真实”的看法颠倒一下 ,即“夭夭”、“蓁蓁”之说才不过是追求生活的真实而已 ,而真正达到艺术真实的是“沃若”之笔。“沃若”…  相似文献   

8.
读者信箱     
《天风》1994,(6)
麦基洗德是什么人? 编辑同工: 我有一个问题,我很不理解,希伯来书七章说到麦基洗德这个人,“他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乃是与上帝的儿子相似”。我实在不理解,他无父无母是从哪里来的呢?无生之始,无命之终,又是什么意思呢?只有上帝是自有永有的,为何说他是无生之始,无命之终呢?我知识太少,请编辑部的哥哥、姐姐给我解答。 云南宣威 吕奉珍  相似文献   

9.
正有一些奇怪的照片在"脸书"上出现:有白胡子老人悬浮在书桌上方的,有漂亮的姑娘在浴缸中秀倒立的,甚至还有帅气的小伙子将头伸进马桶里的。人们很快发现,这些照片全部拍摄于德国的一家名为"颠倒世界"的咖啡馆,它究竟有着怎样的神奇之处呢?其实,"颠倒世界"的前身只是柏林的一家普通咖啡馆。几年前,在老板托佩尔的悉心经营下,生意还不错,然而,随着周边咖啡厅的陆续增加,咖啡馆的  相似文献   

10.
成语,一般是四个字的固定结构(也有少数例外).照理说,固定结构是没有什么变异的;但是,人们在使用成语时,往往又有其灵活性,从而使成语在结构上有了灵活性,具体表现为,一、可以颠倒,二、可以镶嵌。举例略述如下: 甲、可以颠倒。一、联合结构式的成语,特别是联合的主谓结构式,可以颠倒使用.如: 天翻地覆→地覆天翻花香鸟语→鸟语花香类似例子很多,从略。但有两种情况,不能颠倒: (一)由于有尊卑、先后之分,不能颠倒。如“妻离子散”,不能说成“子散妻离”。“日积月累”,不能说成“月累日积”。 (二)具有因果关系的,不能颠倒。如“水滴石穿”,是因水滴而使石穿,不能颠倒成为“石穿水滴”。二、联合动宾式的成语,有的可以颠倒使用,颠倒后语法结构不变。如:  相似文献   

11.
(一)从“生与死”谈起 在生命哲学史上有三位世界级的思想家给我们解答了“生命”的奥秘: 孔子是人文主义的创始者,他对生命的看法似乎流入到“不可知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11) 耶稣是基督宗教的创始者,他对生命的看法可谓不同凡响。多默曰:主乎,吾侪既不知尔之所往,又焉能识其途哉?耶稣曰:“予即途也,真谛也,生命也。人欲诣父,舍予末由”!(若望福音:O14:5—6)。  相似文献   

12.
正名,即要求名实相符,“名正言顺”。一般说来,当某一概念的运用,同它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相背离,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混乱,以至是非混淆、黑白颠倒时,人们就感到正名之必要和重要了。 “个人主义”需要不需要“正名”呢?就是说,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个人主义”这个概念的运用是否也背离了它固有的意义呢?显然不是这种情况。解放以来,我们在思想道德领域宣传、提倡  相似文献   

13.
这里向读者介绍一则佛教寓言: 摸象 过去久远,是阎浮利地有王,名曰镜面,时敕使者:“令行我国界无眼人,悉将来至殿下。”使者受敕即行,将诸无眼人到殿下,以白王。王敕大臣:“悉将是人去,示其象。”臣即将到象厩,一一示之,令捉象。有捉足者、尾者、尾本者、腹者、胁者、背者、耳者、头者、牙者、鼻者。悉示,便将诣王所。王悉问:“汝曹审见象不?”对言:“我悉见。”王言“何类?”中有得足者言:“明王:象如柱。”得尾者曰:“如扫帚。”得尾本者言:“如杖。”得腹者言:“如埵。”得胁者言:“如壁。”得背者言:“如高岸。”得耳者言:“如大箕。”得头者言:“如臼。”得牙者言:“如角。”得鼻者言:“如索。”便复于王前共诤讼::“象,谛如我试!”  相似文献   

14.
一个叫威廉·约翰的青年请教培根,他说他虚荣、好斗、嫉妒心太强。他讨厌自己心中常常冒出邪恶之念,可又无法改变自己,怎么办?培根说:“孩子,你敢于坦率地道出这些,已表明你不是一个邪恶的人。其实,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是极善良或极邪恶,而是介于善良和邪恶之间。”约翰兴奋地问:“那么,我是一个很正常的人?”培根摇头:“我只是说你不是一个邪恶的人,你可以努力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约翰有些丧气,他问:“善良有些什么特征?”培根告诉他,譬如,如果一个人对外邦人也能温和有礼,那么他就可以称作一个“世界的公民”———他的心与五洲四海是…  相似文献   

15.
一、在“究元决疑”的生命进路上一个在十八、九岁时两度“几取自杀”的人,过了三十年,在一次历险后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漱溟最近文录》,中华正气出版社1944年版,第69页)这几近狂易的精神情态在常人看来是可笑的,而且即使是与之相知颇深的熊十力,也致书以“发疯”、“狂妄”相讥评。然而,它终是梁漱溟独异生命格范的真切表露。他回答他的朋友说:“狂则有之,疯则未也”。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道德的基本功”?用句俗话说,就是“不坑人”。先莫谈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给予多,获取少,吃亏精神和傻子精神,作为一个人,首先要正直,老实,不坑人,用句理论的话说,就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我想,在我们的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首先要解决这个基本功的问题。 我们社会上坑人的事还少吗?举几个例子来说吧! 我的住宅楼有个传达室,传达室里有部电话。规定:传呼电话一至四楼收费五分,五至十楼收费一角,十一楼至十五楼收费一角五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应该明白个人是绝对有限的;个人的智慧是微不足道的;个人不论有多大成功都是离不开因缘的! 佛说:他说过的法只是“爪中土”,他未说的法则是“大地土”。作为凡夫来说,一生修学,竭力参悟,尚且很难得到正果。有谁能自以为是智者呢?愚夫罢了! “无明是佛成道处”,知道自己的“无明”,虚心修学,好话、坏话都能入耳化道,这样才能不断转愚成智,去除三毒。  相似文献   

18.
这篇文章的作者辛德操(Tran Due Thao)是长期居留在法国的越南人,曾著有《现象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一书(1951年出版)。加罗迪在《人的远景》一书中曾分析过他的观点。这篇文章发表在今年二月号的《思想》杂志上。作者选取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第四章的第一节,在“欲望”、“生死的斗争’、“主人和奴隶”这三个问题上,分别首先简单介绍了黑格尔的论点,然后作出批判。他认为黑格尔的思想内容几乎网罗着整部世界历史,主要是从客观实在中取得了它的根源,而且分析到最后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隐藏的唯物主义。作者认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第四章第一节中,在纯粹的“自我意识”的神秘形式下面,描述了在人类进化的最初阶段,即从动物生活到原始社会再到奴隶制度及其崩溃这个过程中的“自我”的主观性构成的历史。作者指出黑格尔如何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以唯心主义的观点把种种客观的辩证法颠倒过来:一、把动物与共物质环境的关系中由条件反射所形成的欲望颠倒而认为欲望意识是第一性的东西;二、把原始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的互相承认的关系颠倒成为纯粹的自我意识的互相承认;三、把在原始公社中由于生产水平低下而造成的许多部落之间的战争以及原始社会解体时期因酋长垄断集体财产而产生的主人和奴隶的分化颠倒成为怕死的自我意识自甘屈服于勇敢的自我意识的主观过程;四、把不劳而获的的主人和劳而不获的奴隶之间的阶级对立颠倒成为:主人由于依赖奴隶为生所以反而丧失了白己的自为存在,而奴隶却因在自己所创造的产品中看到了自身,所以在客观上实现了自己的真理性。作者最后指出,黑格尔的这种颠倒是阶级调和论,它不问是谁劳动、是谁享受而把劳动和享受在观念上统一起来,认为主人和奴隶在不同方式上都达到了“思维中的自我意识的自由”。这就与基督教所宜扬的一切人在上帝面前自由、平等一样,旨在使剥削制度永远维持下去。  相似文献   

19.
佛艺奇葩     
心中大波 ——读胡颖州的画 黄永厚 颖州帮我化缘,打着请我做道场的旗号把我拉到他家乡去。路上我问他:“别人下海了,您不打算潇洒走一回?”听了我的话,他把一直瞪在窗外的眼睛挪过来说道:“画了这么久,舍不得呀!”泛海是身外求佛,惊涛骇浪中有刺激;画画呢,种种审美全在证之心中这根独木桥上了,寂寞而宁静,需要十倍、百倍于泛海的自恃力,咦!黄茅白苇,见  相似文献   

20.
受难篇     
不能救自己(可,。:。l)“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祭司长呵!你们的嘲笑,却是他的心愿。自以为聪明的人哪!你们知道他为何不救自己?文士呵!你们使他丧失救人的意志吗2白日做梦!他不是不能救自己,是因你我的罪过!是因你我的生命!他第三天从死人中复活岂不是一个有力的宣言“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真理(约,、:。,1,:。8)真理是什么呢?彼拉多呵!好一个巡抚大人,真理岂不站在你眼前?执法的人哪!法在何处?竟将无罪者定死刑呢?为何将他出卖给扼杀他的人呢2彼拉多呵真理是永恒的生命任何力量都扼杀不了的。生命(约l、:。,雅,4:,4,赛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