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探讨汉语读者选择眼跳目标时, 中央凹注视词的加工负荷是否影响副中央凹获取信息量, 进而调节随后的眼跳长度。采用眼动追踪技术, 操纵了中央凹注视词的词频(高频、低频)和副中央凹词的笔画数(多笔画、少笔画)。结果发现:从中央凹词到副中央凹少笔画词的眼跳长度显著地长于到多笔画词的, 且这种笔画数效应并不受中央凹加工负荷的调节; 从高频中央凹词到副中央凹词的眼跳长度显著地长于低频词的。在本实验条件下结果提示:中央凹加工负荷在眼跳目标选择中的作用不是通过调节副中央凹获取信息量的多少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副中央凹字的加工负荷在预视加工中的作用,选择高、低首字字频的低频双字词作为副中央凹目标词,同时采用边界范式操纵目标词首字的预视类型(包括目标预视和假字预视)。使用眼动仪记录读者的阅读过程。结果在目标词首字与整词上均发现了显著的预视效应,目标预视下的注视时间显著短于假字预视下的注视时间;在目标词的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上,字频主效应显著,首字低频条件下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首字高频条件;但没有发现两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副中央凹低频双字词首字字频并不影响预视效应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刘志方  仝文  张智君  赵亚军 《心理学报》2020,52(9):1031-1047
研究包含3项实验, 通过观察语境预测性与目标词汇的整词词频、词内汉字字频间交互作用, 以探讨阅读中语境预测性如何影响中文词汇加工问题。研究以双字词为例, 实验1操控目标词汇的语境预测性与整词词频, 结果发现, 语境预测性与整词词频交互作用不显著。实验2操控目标词汇的语境预测性与首字字频, 结果发现, 语境预测性与首字字频交互作用不显著。实验1和实验2的贝叶斯分析都倾向于支持交互作用不存在假设。实验3操控目标词汇的语境预测性与尾字字频, 结果发现, 语境预测性与尾字字频交互影响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总注视时间和再注视概率。由此可知, 语境预测性与整词词频、首字字频变量相对独立地影响词汇加工; 语境预测性直接影响词内汉字(尾字)的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汉语阅读中副中央凹预视加工在眼跳目标选择中的作用,本研究使用了边界范式,边界位于双字词(词N)后,操纵了副中央凹中双字词首字(N+1)与尾字(N+2)的预视类型,分别为能够提供有效预视信息的目标预视与不能提供有效预视信息的假字预视。结果发现:在从前目标词到目标词的眼跳长度上,字N+1目标预视下的眼跳长度显著地长于假字预视;当字N+1为目标预视时,字N+2目标预视下从前目标词到目标词的眼跳长度显著地长于假字预视,而当字N+1为假字预视时,字N+2的预视类型并不对从前目标词到目标词上的眼跳长度产生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副中央凹的加工影响眼跳目标的选择,副中央凹中字N+1与字N+2的预视加工均会影响眼跳目标选择,字N+2的预视加工对眼跳目标选择的影响受字N+1预视加工负荷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使用眼动追踪技术,采用边界范式,考察了三字嵌套词的汉字位置加工是否存在亚词边界效应。实验以三字前嵌套词(如“历史系”)和三字后嵌套词(如“核技术”)为靶子,对次字和尾字进行操纵(相同、转置和替换)。结果发现:对于前嵌套词,靶子的注视时间在替换条件显著长于转置条件,相同条件和转置条件差异不显著;对于后嵌套词,靶子的注视时间在转置条件显著长于相同条件,替换条件和转置条件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跨亚词边界汉字转置不影响词汇识别,而亚词首字转置干扰词汇识别。  相似文献   

6.
采用眼动仪考察词素位置是否是影响词间空格在新词学习中起作用的重要因素。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操纵:构造两类假词作为新词,第一类新词由低频首字、高频尾字构成;第二类新词由高频首字、低频尾字构成。采用"学习-测试"范式将新词放在句子中要求被试阅读。结果发现,相比由高频首字和低频尾字构成的新词,词间空格在由低频首字和高频尾字构成的新词学习中促进作用更大。表明在汉语阅读中词素位置可能作为一种线索参与词切分。  相似文献   

7.
采用边界范式, 在副中央凹呈现一个双字词或两个单字词, 操纵字N+2的预视(目标预视和假字预视), 来考察副中央凹中词汇特征是否影响读者随后的眼跳长度及注视位置。结果发现, 读者能够获得字N+2的预视; 双字词与两个单字词条件下注视位置没有显著地差异; 当副中央凹中为双字词时, 字N+2为目标预视时随后的眼跳长度显著地长于假字预视条件, 随后的注视位置距离词首更远; 当副中央凹中为两个单字词时, 两种预视条件下随后的眼跳长度及注视位置没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汉语阅读中, 读者能够对字N+2进行预视加工, 这种加工的影响只发生在当副中央凹中为双字词时。  相似文献   

8.
记忆编码与特异性效应之间关系的ERP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s)探讨了在“学习–再认”模式条件下的记忆编码与特异性效应之间的关系。选择首要特异性特征为深、浅加工,次要特异性特征为高、低词频。研究结果表明,(1)行为数据支持了低频词的再认比高频词更精确;深加工的再认比浅加工更精确,并且深加工存在着显著的字频效应,浅加工没有显著的字频效应。(2)低频词比高频词有更大的ERP晚正成分(LPC);在低频词条件下,存在着显著的相继记忆效应,随后再认正确的ERPs比随后再认不正确的ERPs更正。因此,加工方式和词频间接地影响着记忆编码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利用Eyelink2000眼动仪,记录27名本科生阅读时的眼动轨迹。句子中插入四种空格(正常无空格、词间空格、字间空格和非词空格)标记词边界信息,并操纵目标词的词频,以考察词边界信息和词频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插入非词空格对低频词的干扰作用大于高频词,插入字间空格能促进低频词的加工;(2)被试对低频词的加工难度均大于高频词;(3)汉语阅读的基本加工单位为词而不是汉字。  相似文献   

10.
通两个实验考察名词的具体性效应.实验一采用词汇判断法,考察名词的具体性效应.采用2(具体性:具体、抽象)×2(词频:高频、低频)的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结果表明:低频词存在具体性效应.实验二应用眼动技术,以EyelinkⅡ眼动仪为工具,考察在句子阅读中的名词具体性效应.实验为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句子中目标词的具体性.结果表明:在句子语境条件下,低频词也存在具体性效应,而且这种效应表现在低频词的晚期加工阶段.  相似文献   

11.
英文阅读研究发现词长对眼跳目标选择有重要影响,阅读等词长的句子时,长词的偏好眼跳长度比短词更长。但是中文文本没有词间空格,读者难以从副中央凹获取词长信息,所以基于英文阅读得出的结果是否适用于中文阅读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等词长句子阅读范式,使用全部由单字词或双字词组成的句子或由各种词长的词汇组成的混合句作为实验材料,考察词长对中文阅读眼跳目标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中文阅读中的眼跳长度会随词长变化而变化,双字词句的眼跳入长度和眼跳出长度均显著长于单字词句,支持了基于词中心的眼跳长度假设;同时,实验也发现混合句中的双字词的眼跳长度和双字词句中双字词的眼跳长度没有显著差异,支持了基于加工情况的眼跳目标选择策略;综合二者,说明中文阅读中,读者眼跳目标选择可能建立在副中央凹对词长信息加工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2.
中文词切分的认知机制一直是心理语言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研究发现中文读者可使用词素位置概率等语言学线索帮助词切分,而首、尾词素位置概率的重要程度以往研究观点并不一致。本研究通过词汇判断和眼动实验,考察中文读者对首、尾词素位置概率的利用情况。实验1a和1b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在不同词频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对词汇识别的影响。在错误率和反应时指标上,高频词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低频词条件下词首词素位置概率效应显著,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实验2a和2b采用句子阅读任务,考察在自然阅读情境中被试对词素位置概率的运用。在凝视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时间指标上,低频词条件下词首词素位置概率效应显著,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高频词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均不显著。词汇判断和眼动证据共同表明,词素位置概率信息是中文读者重要的语言词切分线索,且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相比,词首词素位置概率在词汇切分与识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同时,词素位置概率线索的运用会受到词频的影响,研究结果支持复合词加工的混合通达表征模型。  相似文献   

13.
实验采用消失文本范式,操纵注视点上字、词消失单元和呈现时间,探讨字词视觉呈现、字词识别加工对中文阅读眼动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1)0 ms延迟时间的消失文本均严重影响总阅读时间,其中单字消失、单词消失与双字消失对阅读效率的影响没有差别;各消失条件都导致较多回视次数;相对于其他消失条件,单字消失和双字消失导致较多的再注视词数。(2)120 ms延迟时间的消失文本均不影响总阅读时间,但会通过取消部分眼跳的方式导致注视持续时间的增加,字消失单元(单字消失和双字消失)迫使读者取消部分词内再注视眼跳。综合两种延迟时间下各消失文本的数据可见,字识别和词汇识别相互影响,词在中文阅读的词内再注视眼跳选择目标环节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读者在阅读中面临如何选择眼跳落点位置的问题。研究者在有词间空格的字母文字中(如英语和德语)发现人们倾向于将眼跳落在词中心偏左的位置,这个位置被称为偏好注视位置(preferred viewing location,PVL)。中文文本并没有空格来标记词边界信息,这使得中文阅读的眼跳目标选择机制更加复杂。近年来,研究者从中央凹—副中央凹动态调节的角度研究了阅读中眼跳目标选择的机制。结果发现在中文阅读中眼跳目标选择受到中央凹和副中央凹信息加工的共同影响,而副中央凹的加工直接决定了眼跳落点位置。  相似文献   

15.
陈琳  钟罗金  冷英  莫雷 《心理学报》2014,46(11):1661-1670
4个实验分别探讨了拼音自动加工和语义加工中汉字字形的激活情况。实验1和实验2采用启动范式考察拼音自动加工中汉字字形的激活情况。实验3和实验4考察拼音语义加工中汉字字形的激活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拼音自动加工过程中未出现字形的启动效应, 说明在拼音自动加工过程中可能未激活汉字字形信息; 在拼音语义加工过程中出现了字形的启动效应, 说明在拼音语义加工过程中激活了汉字字形信息。  相似文献   

16.
在中文阅读中, 为了进行词汇识别, 需要对汉字在词中的相对顺序进行加工, 即汉字位置加工。汉字位置加工是词汇识别和阅读理解的重要环节。如果汉字位置未得到加工, 可转置词将很难被区分。可转置词由相同汉字构成, 但每个汉字所处位置不同。以往研究发现, 词内汉字位置加工是比较灵活的; 而且词边界信息会影响汉字位置的加工, 即汉字位置加工存在词边界效应。该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有哪些?本项目采用眼动追踪技术, 在自然阅读中系统探讨如下三个问题:(1)词的首/尾汉字如何调节汉字位置加工过程; (2)嵌套词和歧义词边界如何影响汉字位置加工; (3)语境合理性和预测性如何影响汉字位置加工的词边界效应。本项目将为首个中文汉字位置加工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基础, 推进现有的中文词汇识别和词切分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并为词汇的高效率教授与学习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