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藏-汉-英双语者字词识别中的语码切换及其代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积家  崔占玲 《心理学报》2008,40(2):136-147
以母语为藏语、汉语熟练、英语不熟练的藏-汉-英双语者为被试,采用词汇判断的研究范式,在无切换、预期切换和无预期切换三种条件下,考察了藏-汉-英三种语言之间的语码切换及其代价。结果表明:⑴在三种条件下,被试对汉语词和藏语词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的差异不显著,藏语词和汉语词的切换代价差异不显著。⑵在无切换条件下,对藏语词和英语词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的差异不显著;在切换条件下,对英语词反应时长,错误率也高;英语词的切换代价显著大于藏语词的切换代价。⑶在无切换条件下,对汉语词和英语词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的差异不显著;在切换条件下,对英语词反应时长,错误率也高;英语词的切换代价显著大于藏语词的切换代价。整个研究表明,藏-汉-英双语者在字词识别中的语码切换代价主要受语言的熟练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积家  王悦 《心理学报》2012,44(2):166-178
以熟练汉-英双语者为被试, 考察了在短语水平上语码切换的机制及切换代价的来源。结果表明:(1)汉语与英语表示空间方所的短语的差异和表示量的短语的对应与否影响语码切换过程, 但对于两种语言的切换代价的影响不显著, 表明语码切换代价未受特定语言的语法特征影响; (2)熟练汉-英双语者在短语水平上表现出语码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切换至熟练语言的代价比切换至非熟练语言的代价大; (3)熟练汉-英双语者的切换代价源于两种语言短语的激活和竞争, 支持非特定语言选择假说, 可以用抑制控制模型来解释。整个研究表明, 熟练双语者的语码切换代价源于语言表征系统之外。  相似文献   

3.
双语者在词汇选择过程中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称为语码切换。实验1采用语码切换范式,探讨不同熟练程度傣-汉双语小学生的语码切换代价。结果发现,傣-汉双语小学生在语码切换任务中产生了切换代价,且熟练与非熟练双语小学生均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现象,切换至汉语的代价大于切换至傣语的代价。基于实验1发现的语码切换代价不对称现象,实验2选取刺激-刺激和刺激-反应相容任务,对傣-汉双语小学生的语码切换代价的抑制控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熟练双语小学生的抑制控制能力比非熟练双语小学生强,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反应抑制阶段。  相似文献   

4.
在图片命名范式下探讨了汉-英双语者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切换代价及影响切换代价不对称性的因素.实验一中发现了汉-英双语者的语码切换代价,但语码切换代价并未表现出不对称性;在加入时间间隔(ISI)变量后,短ISI条件下,汉-英双语者的语码切换代价表现出了不对称性,表现为从第二语言到第一语言的切换代价更大;而长ISI条件下,汉-英双语者的语码切换代价是对称的.这表明,图片命名任务中可出现语码切换代价,且ISI是影响语码切换代价不对称性的重要因素,支持并丰富了对优势语言的抑制说.  相似文献   

5.
使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实验范式,考察熟练和非熟练藏-汉双语者的语义和词汇表征的特点。在完成语义判断任务时,被试在测验阶段对已学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未学词,且熟练和非熟练藏-汉双语者都表现出明显的同语言和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在完成词汇判断任务时,同语言条件下已学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未学词,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跨语言条件下已学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未学词,未获得长时重复启动效应。结果表明,藏-汉双语者语义表征共同存储、词汇表征独立存储;熟练和非熟练藏-汉双语者语义和词汇表征模式相同;藏-汉双语熟练者比非熟练者跨语言启动更快。  相似文献   

6.
崔占玲  张积家  韩淼 《应用心理学》2007,13(2):160-167,173
以汉—英和藏—汉—英双语者为被试,采用真假词判断范式,探讨中文和英文语码切换及代价。结果表明:(1)汉—英和藏—汉—英双语者中文语码切换代价不显著,英文语码切换代价显著;(2)汉—英和藏—汉—英双语者中、英文词加工差异显著,但语码切换趋势相同。这表明,加工方式和策略影响语言加工,不影响语码切换;语言熟练程度影响语码切换,两种语言的相对熟练程度决定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7.
语码切换代价是指双语者从正在使用的语言切换到另一种语言时反应时变长和错误率增加的现象。语码切换代价的存在,提示双语者对两种语言系统的加工可能存在差异。而由于言语产生中的语码切换充分体现了双语者对语言系统认知加工的自主控制能力,言语产生的语码切换研究备受重视。研究首先考察了语码切换代价的表现模式,然后深入探讨语码切换代价的来源及产生机制;随着以孤立词汇为加工对象的语码切换研究的发展,句子语境等因素开始纳入研究范围。研究发现语境中的语码切换加工与孤立词汇产生的语码切换加工存在差异,两者差异可从"线索—感知—预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有关研究从孤立词汇产生到引入句子语境的发展,反映研究范式向自然言语产生任务靠拢,以揭示双语者在实际言语产生时语码切换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实验采用直接语音掩蔽启动范式,通过掩蔽词的有、无呈现对切换后单词的读音判断反应时产生影响,进而了解非熟练双语者双语理解切换中非目标语言加工状态。实验结果表明,无呈现掩蔽词组的反应时比有呈现组的判断反应时长;不同掩蔽词呈现时间两组中切换反应时判断不显著。实验证明无论是哪一种语言作为非目标语言,其在词汇层上均都不会被激活;双语词汇理解切换中,切换至熟练语言比切换至不熟练语言切换代价小。  相似文献   

9.
崔占玲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0,42(2):173-184
以汉字义符和英文词后缀为对象,考察了汉-英双语者语码切换的机制及切换代价的来源。结果表明:(1)在亚词汇水平上,汉字义符和英文词后缀影响字词认知的过程,但对语码切换代价的影响不显著,支持语码切换与任务转换的发生机制相同的观点。(2)语言熟练程度是影响语码切换代价及切换代价不对称性的主要原因。整个研究表明,在亚词汇水平上,语码切换与任务转换的实质相同。参考任务转换中切换代价的来源,归纳了语码切换代价的可能来源。  相似文献   

10.
实验采用双任务切换范式,考察熟练粤-普双言被试在简单情境和混合情境下任务切换和语码切换的代价模式。实验1在语音相似条件下,考察了粤-普双言者语码切换代价与任务切换代价;实验2在语音不相似条件下,探讨粤-普双言者语码切换代价与任务切换代价。结果发现,不同语音条件下,熟练粤语-普通话双言者出现对称的语码切换代价,切换过程受到语音相似性的影响,但是语码切换代价却没有受到影响,支持了特定语言选择假设。无论在何种语音条件下,任务切换代价模式和语码切换代价模式都是一致的,出现对称的切换代价,但两种切换代价相关不显著。从定性和定量结果来看,双言认知控制机制与一般认知控制机制有密切关系,但双言认知控制机制不完全附属于一般认知控制机制,双言认知控制机制可能存在一部分加工独立于一般认知控制。  相似文献   

11.
采用语义启动任务及藏语与汉语语义相关词和无关词对,探究语言经验能否改变熟练藏-汉双语者的母语主导优势和双语语义表征方式。结果表明,1)无论启动词为藏语还是汉语,藏-汉双语者对汉语L2目标词的加工速度和正确率均显著好于藏语L1,存在语义启动效应; 而在藏语目标词条件下则未发现显著的语义启动效应; 2)藏语到汉语的语义启动效应大于汉语到藏语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藏-汉双语者的汉语经验对藏语词的表征有影响,但汉语还不能完全替代母语藏语为主导语,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Kroll的RHM模型和Green的ICM模型。  相似文献   

12.
采用改进的点–探测范式,考察熟练双语者在情绪注意偏向中对情绪信息加工的优势效应及该效应产生的原因。采用2(熟练双语者和非熟练双语者)×3(靶刺激与消极词汇出现的位置一致、不一致和中性条件)×2(线索呈现时间为100 ms和400 ms)的混合实验设计,记录被试对靶子的按键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发现:线索呈现100 ms和400 ms时,两组被试在注意定向分数上无显著差异;线索呈现100 ms时,两组被试的注意解除分数无显著差异;线索呈现400 ms时,熟练双语者的注意解除分数显著小于非熟练双语者。结果表明,在情绪注意偏向任务中,熟练双语者比非熟练双语者表现出了对情绪词汇信息更好的注意抑制控制能力,体现出对情绪信息加工的双语优势效应,产生这一优势效应的原因是熟练双语者在注意的晚期阶段比非熟练双语者具有更好的情绪信息注意解除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双语转换问卷进行修订,用于客观测量双语者的语言转换能力;第二部分采用数字命名任务考察语言转换对双语认知优势发展进程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低水平阶段,语言转换频率与转换消耗存在显著负相关;在高水平阶段,语言转换频率与转换消耗、混用消耗均存在显著负相关。结果说明,语言转换首先影响瞬时转换能力,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才会对持续监控能力与抑制控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双语认知优势效应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跨语言即时启动和延时启动范式,要求被试完成生物属性的语义判断任务,研究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影响目标语言语义理解的时间进程。实验1非目标语言为英文,目标语言为中文,结果表明,无论是即时启动(t = -0.423, p = 0.676),还是延时启动(t = -0.82, p = 0.419),语义相关组与语义无关组都无显著差异。实验2非目标语言为中文,目标语言为英文,结果表明,在即时启动条件下,语义相关组显著快于语义无关组(t = -3.05, p = 0.006),但延时条件下语义相关组与语义无关组无显著差异(t = -0.63, p = 0.536)。综合两个实验结果表明,晚期熟练双语者在双语语言理解转换过程中语义的即时启动影响存在不对称性,语义相关的非目标语言中文对目标语言英文语义理解起促进作用;但是语义启动效应没有得到延时体现。  相似文献   

15.
The language switching task has provided a useful insight into how bilinguals produce language. So far, however, the studies using this method have been limited to lexical access.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on language switching in the production of simple grammar structures. In the reported experiment, Polish–English unbalanced bilinguals switched between their L1 and L2 while describing pictures of ongoing and completed actions with simple SV progressive and perfective phrases. The results show asymmetrical switching costs for progressive phrases and symmetrical switching costs with reversed dominance for perfective phrases. These findings parallel those obtained in tasks requiring the production of single words, although the present study is the first in which the same bilingual participants display different patterns of switching costs depend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tterances they produce. These results can be explained using recently developed models of bilingual language control.  相似文献   

16.
王瑞明  范梦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386-1393
语言转换是指双语者由所掌握的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 这一现象近些年来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针对语言转换中双语者在从心理词典中顺利提取所需要的语言(称之为目标语言)时如何加工在当前任务中不使用的那种语言(称之为非目标语言), 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仔细分析这些研究, 可以看出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着3个核心问题: (1)语言转换中双语者使用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是否激活; (2)若非目标语言激活, 这种激活发生在何种层面(概念层面还是词汇层面); (3)激活的非目标语言会对目标语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此为基础, 本文从语言产生转换和语言理解转换两大领域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最后对未来的语言转换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