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为 《应用心理学》2024,(2):99-117
基于“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理念的用户体验(UX)领域正在迈向智能时代,但是现有的UX范式主要针对非智能系统,缺乏针对智能系统UX的系统化方法。纵观UX的发展历程,UX范式呈现出跨技术时代的演进特征。当前,智能时代对UX范式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本文从UX范式出发,提出智能时代的“UX 3.0”范式框架以及相应的方法体系。“UX 3.0”范式框架包括五大类UX方法:生态化体验、创新赋能体验、AI赋能体验、人智交互体验、人智协同合作体验方法,其中每一类方法都包括相应的UX范式取向。“UX 3.0”范式的提出有助于提升现有UX方法,为智能系统UX研究和应用提供方法论支持。最后,本文展望“UX 3.0”范式今后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许为 《应用心理学》2022,(4):291-313
本文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出发,在概述大型商用飞机自动化驾驶舱人因问题和基于“以人为中心自动化”理念的人因工程研究基础上,综述基于“以人为中心人工智能”理念的智能化飞机驾驶舱人因工程初步研究,并且展望未来的人因工程研究。根据作者提出的智能人机交互人因工程模型以及协同认知生态系统框架,提出针对大型商用飞机单人飞行操作的人因工程初步解决方案,并且展望今后的人因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3.
许为  葛列众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9):1409-1425
智能技术为智能时代的工程心理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此, 系统提出了智能时代工程心理学的工作框架。该工作框架包括工程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对象、核心问题空间、学科理念、研究重点、应用范围、方法等。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呈现出一种新的形式: 人机组队式的人机合作关系。“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应该是智能时代工程心理学的学科理念。针对智能技术, 近期工程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开展围绕新型人机关系的理论框架和基本问题、人机组队中的心理结构和决策控制、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有效支持智能系统的研发, 概括总结了一些工程心理学新方法和提升的方法。最后, 针对当前工程心理学所面对的一些挑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许为  葛列众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9):1521-1534
当前新技术、人机交互的新特征、社会和人的新需求给中国人因学(Human Factors)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时机。本文首先讨论和分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开拓了人因学科研究深度和广度的新技术和新途径, 包括神经人因学, 认知工程, 协同认知系统, 社会技术系统; 以及人因学科应用中的一些挑战和策略。然后, 就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人因学科, 本文提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多学科交叉的人因学科的科研教育体制, 并在此基础上, 注重理论创新, 以创新设计为突破点, 在智能系统、用户体验、航天航空和医疗健康等领域中优先发展和应用。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 建立完善的人因学科高校教育体系, 建立完善的人因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科研体系, 以及建立人因学科行业资质标准和设计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5.
黄敏学  刘远 《心理科学进展》2023,(11):1981-1993
随着数据科学和认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人机协同的增强型商务信息管理决策逐渐成为组织决策的主流方式,它的潜在优势也引起了众多实践者和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相较于传统的以管理者为中心的组织决策范式,人机协同决策范式意味着曾经作为工具的机器演变成为了与管理者具有平等地位和同等决策权力的队友。对于管理者而言,机器这一重要角色的转变弱化了管理者自身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甚至导致管理者对人机协同决策产生潜在抵制行为。为了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本研究从自我决定理论出发,系统地优化人机协同增强型商务信息管理决策模式和功能的设计,增加管理者对其“造”(技术就绪度)和“用”(技术接受模型)的感知,以满足管理者的自我决定需要,从而提高管理者对人机协同增强型商务信息管理决策的采纳意愿。  相似文献   

6.
李建会  李长华 《哲学动态》2023,(10):97-105+127-128
在生命科学领域出现的将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科学过程的方法对生命科学造成了颠覆性的影响,导致了生命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产生了大数据驱动下的生命科学研究范式。这一生命科学研究范式以新方法论与认识论、新的组织方式、新的产业经济范式和新的价值论为构成要素。对这些要素的形成和变革进行研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对当代前沿生命科学的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许为 《应用心理学》2020,(2):108-128
综述人因学在人-自动化交互、人-自主化(autonomy)交互以及人机组队(human-machine teaming)方面的研究,梳理了自动化与自主化的人因学特征和问题,通过建立一个自主化、自动化与人工干预三者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来表征自主化人因学的问题空间。总结了智能自主化技术所带来的新型人机合作关系,促使采用新的人因学研究和应用范式,重新评估现有的人因学理论、方法以及今后的研究。针对自主化技术的应用,分析当前自动驾驶车设计中的人因学问题。呼吁在自动驾驶车研发中要重视人因学问题,人因学要提供学科支持和完整的人因学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并认为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某一范式的指导下进行的,范式是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而科学革命实际上就是范式的转变,指出一种范式经革命向另一种范式逐步过渡,正是成熟科学的通常模式。本文就范式理论对心力衰竭治疗进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9,(3):55-61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学研究信息化和科学数据的结合推动了科学研究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产生,并促进科研数据管理进入一体化、共通共用的发展阶段。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信息化(e-Social Science)与社会科学科研数据管理却未引起学界太多的关注,存在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的滞后性。为更好地推动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型,借鉴自然科学研究信息化和科研数据基础设施发展经验,本文界定了社会科学科研数据基础设施的概念与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科学研究与数据管理组合生命周期模型和社会科学科研数据基础设施框架模型,并对上述两个模型框架实施需要的保障条件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准确且高效地测量智慧是智慧研究的基石。自柏林智慧模式于1990年首创智慧测量法后,围绕如何测量智慧形成两种测量范式:最佳行为测量取向和典型行为测量取向。文中综述了两种测量范式的新发展、优势和不足。未来宜重点测量“德才一体”的综合心理素质和借助这一素质创造出的产品; 兼顾自我报告、行为观察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测量智慧。  相似文献   

11.
黄英杰 《管子学刊》2008,(3):101-107
理想的人的形象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教育视域中人的形象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变迁而变化。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经济社会,伦理与政治的双重建构决定了教育必须培养“君子儒”与其相适应,突出了教育“善”的一维;近现代社会中国为完成经济转型实现工业化,要求教育培养“技术人”承担历史使命,展示了教育“智”的一维的合理性与优先性;21世纪,为解决时代危机建设一个和谐的新社会,教育必须走向新的超越,培养“智”善”和合的“和合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基于自然哲学同时兼涉本体论和认证论的视角,把生态伦理看成是解读人与人自然关系的新范式,通过对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演进历程、现实缘由、学理背景、逻辑框架等方面的考察,揭示和阐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必然性,并据此预测其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3.
伍麟 《心理学探新》2003,23(4):3-5,9
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着的危机表明,其研究取向坚持的“人的形象”与“科学的形象”之间仍然具有张力及矛盾,僭越危机的目的在于将心理学的研究定位为真正是对人的研究,把人真正当作“人”,而不是物,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真实体验和活动着的人的心理。  相似文献   

14.
兰洋 《哲学动态》2023,(5):38-46
对于国家间“战争与和平”问题的阐释,伊拉斯谟的“绝对和平论”、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和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可被视为三种颇具代表性的理论范式。但在马克思的视域中,这些理论仍然属于“解释世界”的叙事方式,都深陷唯心史观的窠臼。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范式”打破了以往哲学将社会历史看作思想注脚的传统,实现了本体性逻辑和方法论视角的双重变革。马克思完成的范式革命开辟了政治哲学的全新视域,解析了生产逻辑、资本-霸权逻辑和人类共同体逻辑,奠定了思想与现实辩证互动的有效方式。它既为我们认识当今世界变局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框架,也为实现持久和平、寻求人的解放提供了价值基础和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政治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的对象是处于“社会政治生态”中的人,即“政治人”的价值身份.在工业社会危机日益凸显的困境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应走向以自然、社会和个体生命互为生态性存在的“生态人”.“生态人”的提出与实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学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思维科学研究所和《思维科学通讯》编辑部,长期以来支持自然科学思维研究,这是难能可贵的。进入21世纪,中国一些著名科学殿堂里传出喊打“平民科学家”的呼声,这是一种败象。科学研究离不开人的思维,赞成的就协同;不明白的就会逆向或反向,  相似文献   

17.
“仁且智”与孟子的理想人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崇高化取向为旨趣的孔子圣人观,也因固有的神秘化取向而存在一定的理论缺失。对此孟子扬长避短,认为理想人格之于每一个道德实践主体都有着逻辑的与现实的普遍平等性,而且内在根据即是作为仁义礼智四德之浓缩与升华的“仁且智”。就“仁且智”如何促成理想人格来说,孟子针对一般人在心性修养过程中懒于自我反思,所以特别强调了智之于仁的扶持作用,同时针对一般人在人伦实践中喜欢同流合污,所以将“仁且智”视为对理想人格的哲学界定。不是孔子的神秘化取向,而是孟子的普遍平等性,范导了中国古代儒学进程中的圣人观;更为重要的还有,对于现代人不懈努力的“仁智双彰”的哲学模型,孟子“仁且智”的理想人格论亦不无借鉴作用。从而,将“仁且智”的理论贡献还诸孟子,并使之发扬光大,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墨学现代化、新墨学和元墨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墨学现代化的实质和趋势1.墨学现代化的实质,是墨学的现代性变化、墨学研究范式的现代转型。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论认为,科学革命的实质是研究范式的变革,而范式的变革必然引起科学理论体系和认识论、方法论的变革。现代学者适应现代需要,变旧墨学为新墨学,是势之必趋,理所固然。墨学现代化,是新墨学创立的手段、原因、途径、行为和实践。新墨学创立,是墨学现代化的目的、结果、宗旨、动机和理想。2.“墨学现代化”命题的含义:“墨学”是“现代化”的对象;名词“现代”加后缀“化”,构成动词“现代化”,意为使墨学具有现代…  相似文献   

19.
刘建平 《学海》2005,(1):29-41
在学术史意义上检讨现代思想研究 ,我们可以有这样的心得 :“文革”时代的理论框架是“两条路线斗争史” ,继续革命成为历史叙事的元话语 ;而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 ,则发生了向发展主义、经济中心主义的转换。前者可以说是政治史取向的革命思想史范式 ,后者可以说是社会史倾向的现代化思想史范式。大致而言 ,政治大气候压力下的革命思想史研究总能定一说之尊 ,但经济中心主义语境中对“符合实际与否”的论证就发生了众说纷纭式的分裂 ,尤其是在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以及相关联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研究方面 :如有人认为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20.
人-机体感交互是个体使用肢体动作直接与机器进行的交互,是新近发展起来的自然交互方式。人因学研究是体感交互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笔者从体感交互的发展历史、已有体感交互方式、基于体感设备Kinect的人因学评估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体感交互的已有人因学研究,并对体感交互中存在的人因学问题与潜在研究方向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