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研究考察了情绪(敬畏、愉悦和中性)对跨期选择的影响机制,以及时距敏感度和时间洞察力在其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相比中性,敬畏情绪下个体的折扣率更大;(2)相比中性,敬畏情绪下折扣率降幅更大;(3)对于未来取向者,敬畏情绪下折扣率比中性条件下更大;(4)对于现在取向者,敬畏情绪下折扣率降幅比中性条件下更大。结果表明,敬畏情绪通过未来时距的敏感度影响跨期选择偏好,使个体更加偏好延迟奖赏,同时,个体的时间取向在其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被试在双趋冲突和趋避冲突条件下的折扣率差异。方法让70名大学生完成两种条件下的延迟折扣任务(DDT)。结果趋避冲突条件下大学生被试的折扣率显著低于双趋冲突条件下的折扣率,在延迟奖赏为中幅度(50-60元)时折扣率最大。结论相对于双趋冲突,损益情况和延迟时间同时影响着被试在趋避冲突条件下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王鹏  王晓田  高娟  黎夏岚  徐静 《心理学报》2019,51(12):1341-1350
死亡意识是个体对自身死亡必然性的认识; 基于进化适应性的考量, 作者认为具有前瞻性的死亡意识作为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个体生命史的终极坐标, 不仅可能引起恐惧感和防御反应, 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人们做出适应性的时间管理。据此推论, 死亡意识的启动会加强人们对时间有限性的关注, 体验出更强的时间流逝感, 影响人们对时间的评估, 以及人们对不同时间点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而做出的跨期决策。本研究采用死亡凸显范式启动死亡意识,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死亡意识、时间知觉和跨期决策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死亡意识启动使被试低估时间距离, 并表现出较低的跨期决策延迟折扣率, 从而在较小的即时获益与更大的延迟的获益之间更为偏好未来导向的选项。进一步的分析显示, 时间知觉在死亡意识和跨期决策延迟折扣率之间起到部分中介变量的作用。以上的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死亡意识在时间管理上的适应性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佤族大学生的跨期决策偏好,本研究采用多领域的跨期决策任务,通过对比佤族和汉族大学生跨期决策和时间知觉特点,探讨了民族文化对不同领域延迟折扣的影响,以及时间知觉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金钱领域中,佤族与汉族之间的延迟折扣率无明显差异;而在健康和环境领域中,佤族延迟折扣率显著低于汉族,更偏好将来更大的收益;佤族的时间知觉显著小于汉族,并且时间知觉在民族和各领域延迟折扣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津巴多时间洞察力问卷,采用跨期选择经典范式,考察“现在享乐型”和“未来定向型”两类时间洞察力个体在跨期选择上的偏好,从人格特质角度来探究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结果发现:(1)现在享乐定向组的延迟折扣率显著高于未来定向组;(2)未来定向组在时间洞察力量表“未来维度”得分与延迟折扣率显著负相关。这说明时间洞察力对个体延迟折扣率具有预测作用,支持了跨期选择的时间感知基础模型。  相似文献   

6.
张志杰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3):524-528
采用双任务的实验范式,通过对(5s、13s和26s)三个目标时距的产生法和复制法的结果来探讨时距估计年龄差异的认知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目标时距和不同的估计方法上均存在显著的年龄效应。年老被试在产生法上比年轻被试显著高估时距,存在非时间任务和年龄的交互作用,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年老被试会比年轻被试产生更长的时距。而在复制法上年老被试比年轻被试显著低估时距,但是只有在长时距条件下(26s)存在非时间任务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年老被试在产生法上对时距的高估可能与内部时钟减慢和注意资源减少有关,而在复制法上对时距的低估可能反映注意资源的减少。此外,对于长时距的时间复制,情节记忆的损伤也是导致时距估计年龄差异的一个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124名处于不同戒除时相的男性海洛因戒除者为被试, 采用金钱和海洛因延迟折扣任务(DDT), 并以基于线索暴露的渴求感测量为效度指标, 探讨了该类人群对海洛因延迟强化超快速折扣倾向及其心理机制。结果发现: (1) 相对于金钱延迟强化, 戒除者对海洛因延迟强化表现出显著的超快速折扣倾向, 且该倾向不随戒除期的延长而改变; (2) 戒除者对海洛因延迟强化的超快速折扣行为可能是其冲动性特质与海洛因相关线索共同作用的结果, 海洛因相对于金钱折扣率的增量部分可能反映了海洛因及其相关线索对该类人群主观渴求感的诱发效应。  相似文献   

8.
尹华站  张丽  李丹 《心理科学》2023,(2):491-499
时距知觉情绪效应指个体时距知觉因情绪影响而相对扭曲的现象。这一效应基于研究者所持“情绪观”的差异而被从不同视角进行理论解释。情绪离身观主张情绪产生基于对情绪刺激本身维度的加工。离身观下的时距知觉情绪效应可以用单一唤醒机制、单一注意机制、单一工作记忆衰减机制、唤醒和注意共同受唤醒度调节机制以及唤醒、注意及工作记忆受目标时间长度动态调节机制等进行解释,情绪具身观主张情绪产生是身体和情绪信息共同参与的结果。具身观下时距知觉情绪效应可以用具身化调节内部时钟速率、内感受性强度以及神经能量高低等机制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应注意:其一,基于离身情绪观需要首先明确“唤醒”、“注意”在具体研究的含义,操纵并观测“唤醒”和“注意”等变量主效应及其他变量(机体或环境变量)的调节效应。同时,厘清时距知觉情绪效应的判定标准,并为情绪刺激时距知觉分段综合假说提供佐证;其二,基于具身情绪观需要首先澄清内感受性强度、神经能量在具体研究中的内涵,然后,厘清时距知觉情绪效应产生机制的因果链,并为情绪刺激具身化调节时距知觉假说提供佐证。其三,需要在解释时距知觉情绪效应之前首先确立应该持何种情绪观的前提条件,然后再探索何种因素在...  相似文献   

9.
夏凌翔  陈姝莹 《心理科学》2012,35(3):614-618
为了探索人格与反馈对时间估计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非时间任务和预期式时距估计的方法对个人自立高分组与低分组共40名被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虽然差异不显著,但是在两次时距估计中个人自立高分组的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均小于低分组;(2)个人自立高分组的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变化幅度显著小于低分组;(3)个人自立高分组在两次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上的相关明显大于低分组;(4)有反馈组的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显著小于无反馈组。据此可以认为:(1)由个人自立导致的时间估计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时间估计的误差变异度和准确性两个方面。高个人自立者的时间估计误差的变异度更小,同时可能倾向于更准确地进行时距估计。(2)反馈有助于提高时间估计的准确性。(3)“绝对错误量变化幅度”和“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的相关”是两个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毕翠华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16,39(4):801-806
本研究操作记忆信息与计时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ISI)和目标时距,探讨工作记忆影响时间判断的灵活性。被试首先记忆一个客体,然后在每个trial的最后判断测试刺激是否与记忆项相同;在延迟阶段,被试完成时间判断任务,即判断相继出现的两个刺激的时距哪个更长(或更短)。时间任务中的一个刺激与记忆内容完全相同,相应的另一个刺激与记忆内容在形状和颜色上都不同。重复条件下,被试忽略第一个刺激,仅完成时间判断任务。结果发现,时间间隔(ISI)短时,记忆匹配条件下的准确率更高,匹配刺激延长了知觉的时间;但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加,工作记忆匹配对时间判断的影响降低甚至消失。并且,长或短ISI,记忆任务或重复条件下,目标时距长时,记忆匹配反而缩短了知觉的时间。研究说明工作记忆对时间判断的影响是灵活的,受到注意或工作记忆等高级认知系统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负折扣现象作为一种违背时间折扣假定的现象越来越多地引起研究者关注。本文通过两种指标考察了为自己决策和为他人决策在负折扣现象上的差异。实验1运用二择一选择范式考察人们在为自己决策和为他人决策时对于何时发生负性事件的时间偏好。结果发现,相比较于为他人决策,为自己决策时被试更倾向于选择早些发生负性事件,即更容易产生负折扣现象。实验2运用测量时间折扣率的经典范式考察了人们在为自己决策和为他人决策时的时间折扣率。结果发现,为自己决策时比为他人决策时的时间折扣率更小,更容易出现负折扣率。总体结果表明,为自己决策比为他人决策更容易出现负折扣现象。从情绪卷入的角度看,我们推测,为自己决策时由于更多的预期负性情绪卷入,从而导致更容易产生负折扣现象。  相似文献   

12.
采用2(不确定性容忍度:高、低)×2(跨期日期:今天/14天、今天/180天)×2(延迟奖赏值:200元、1000元)混合实验设计,探讨不同任务特征下不确定性容忍度对跨期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跨期日期为180天时,不确定性容忍度主效应边缘显著;不确定性容忍度与延迟奖赏值交互作用显著:在200元时低容忍度个体对延迟奖赏的折扣程度大于高容忍度个体,在1000元时无此效应;跨期日期为14天时,不确定性容忍度的主效应及其与延迟奖赏值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这表明,不确定性容忍度对跨期选择存在影响,但这种影响受到跨期日期和延迟奖赏值的调节,具有情景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运用ERP技术来检验概率贴现和时间贴现是否反映了相同的神经机制过程。在本研究中,我们在一个刺激中同时操纵概率贴现(风险vs.安全)和时间贴现(1个月后vs.今天)水平。通过对两个过程上的ERN以及全时间段的ERP分析来确定它们是否反映了相同的认知过程。结果发现,这两者在ERN上存在差异,同时这两个效应在ERP的时程和出现的电极点上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表明这两者可能包含着不同的神经机制过程。  相似文献   

14.
何贵兵  杨鑫蔚  蒋多 《心理学报》2017,(10):1334-1343
他人与自我之间的社会距离越远,则他人的获益或损失带给自我的效用就越小,此现象被称为社会折扣。虽然有一些研究探讨了金钱结果的社会折扣现象,但作为公共品的环境结果的社会折扣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未得到应有的研究。本研究以优劣空气天数为例,采用选择滴定程序,在损益两种情境下探索环境结果的社会折扣现象,并考察利他人格对社会折扣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比双曲模型,指数模型在损益两种情境下皆能更佳地拟合环境结果的社会折扣函数;(2)损益情境与社会距离的交互作用影响环境结果的社会折扣程度,损失情境下的社会折扣程度随社会距离的增加而变大的幅度大于收益情境;(3)利他人格在社会距离对社会折扣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相比高利他人格者,低利他人格者的社会折扣受社会距离的影响较大。本研究对理解环境结果社会折扣和环保决策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The capacity to self-generate mental content that is unrelated to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is a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mind, and the current experiment explored how this experience is related to the decisions that people make in daily life. We examined how task-unrelated thought (TUT) varies with the length of time participants are willing to wait for an economic reward, as measured using an inter-temporal discounting task. When participants performed a task requiring minimal attention, the greater the amount of time spent engaged in TUT the longer the individual was prepared to wait for an economic reward.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self-generated thought engages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long-term goals. Although immersion in the here and now is undeniably advantageous, under appropriate conditions the capacity to let go of the present and consider more pertinent personal goals may have its own rewards.  相似文献   

17.
时间贴现是指个人对事件的价值量估计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的心理现象,它是行为选择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着重介绍了时间贴现的数学模型(指数模型、双曲线模型族、非双曲线模型)、时间贴现现象和概率贴现现象的联系、延迟兑现与提前兑现时间贴现不对称现象及其理论解释,还讨论了时间贴现现象的神经机制研究。提出了时间贴现未来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A magnitude effect in human intertemporal choice is well established-larger rewards or outcomes are discounted over time at a lower rate than are smaller rewards. However, many recent studies have failed to find a corresponding effect in nonhuman animals. Here we report a magnitude effect in temporal discounting for pigeons' choices involving a tradeoff between reward delay and amount. Pigeons chose between a small reward (1-s access to food) after a 2-s delay, and a large reward (4.5-s access to food) after a 28-s delay. Across conditions, the delays to the small and large rewards were increased or decreased, respectively. Temporal discounting functions obtained through a value-estimation procedure showed clear evidence of a magnitude effect: The value of the large reward decreased more slowly with increasing delay than the value of the small reward. We linked this result to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hoice and the delays associated with the small and large rewards. The nonlinearity was contrary to the generalized matching law but was predicted by the contextual choice model. Our results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a magnitude effect in nonhuman temporal discounting, showing that this adaptation is not unique to humans.  相似文献   

19.
物质成瘾者的跨期决策缺陷已被大量使用金钱延迟折扣任务的研究所证实。然而近年来, 来自金钱延迟折扣任务变式(成瘾物质延迟折扣任务、性延迟折扣任务和跨类别延迟折扣任务)的发现表明, 在物质成瘾领域的延迟折扣研究中单一使用金钱延迟折扣任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 物质成瘾者对金钱的延迟折扣水平可能并不能完全代表其对成瘾物质、性和其它自然奖赏的延迟折扣水平; 其次, 仅使用单一延迟折扣任务可能存在对物质成瘾者跨期决策过程的过度简化; 最后, 金钱延迟折扣任务较其变式对物质成瘾者的一些临床特征不够敏感。未来研究应进一步丰富、拓展物质成瘾领域的跨类别延迟折扣研究, 并对可能影响跨期决策的时间因素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20.
Five experiments examin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iming and attention using a choice time production task in which the latency of a spatial choice response is matched to a target interval (3 or 5 s). Experiments 1 and 2 indicated that spatial stimulus-response incompatibility increased nonscalar timing variability without affecting timing accuracy and that choice reaction time practice reduced choice time production variability. These data support a "temporal discounting" model in which response choice and timing occur in series, but the interval timed is shortened to account for nontemporal processing. In Experiment 3, feedback and anticipation task demands improved choice time production accuracy. In Experiments 4 and 5, the delay between the start-timing and choice-decision signals interacted with choice difficulty to affect choice time production accuracy and variability when timing a 3- but not a 5-s interval, suggesting that attention mediates timing before and after an interruption in tim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