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宽恕是认知、行为和情绪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该文从进化心理学、精神分析、观察学习以及认知失调等不同理论角度对自我宽恕的本质、形成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指出自我宽恕研究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自我宽恕的定义还存在争议;自我宽恕的研究方法还远远不够成熟和完善;自我宽恕的研究内容也不够全面,忽视了对受害者之自我宽恕的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2.
朱婷婷  陶琳瑾  傅宏 《心理科学》2013,36(1):109-115
本研究关注冒犯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对宽恕的影响以及青少年宽恕水平的三个维度的特点。采用Enright宽恕问卷对388名12.00-21.67岁的青少年施测。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于青少年来说有两大类型的冒犯者,同伴(40.9%)和家庭成员(29.9%)。当冒犯者是同伴时,初中生的宽恕水平最高;当冒犯者是家人时,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宽恕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初中阶段,对于各种冒犯者的宽恕水平差异不显著;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对家人的宽恕显著高于同伴。在所有年龄段,宽恕情绪维度的水平明显低于行为和认知维度。  相似文献   

3.
宽恕干预研究述评——宽恕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培  白晋荣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1010-1015
宽恕能帮助受害者消除愤怒、减轻痛苦,修复心理创伤。在西方,宽恕已被当作干预目标应用于临床和教育领域。结果表明,宽恕干预能明显减少来访者的愤怒、抑郁、焦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如希望和自尊。宽恕过程模型以及REACH宽恕模型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宽恕干预理论模型。这两个理论模型均由若干环节构成。在这些环节中,定义宽恕、回忆伤害事件、建立共情、知觉到对他人的伤害、承诺宽恕以及克服阻碍宽恕的因素是促进个体宽恕的重要环节,是在宽恕干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宽恕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被认为是对冒犯者的亲社会化转变的过程,包括认知、情绪、动机和行为上的改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宽恕心理的行为测量范式和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相关的成果,发现宽恕心理的行为测量范式能够揭示宽恕相关的心理过程;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发现宽恕心理过程主要涉及负责社会认知、共情和认知控制等功能的脑区。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宽恕心理行为测量范式的有效性和揭示内容的一致性、宽恕心理的认知和脑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际宽恕是个体在遭受到不公平伤害后其消极情绪,消极认识和消极行为逐渐转化为积极的情绪,积极认知和积极行为的过程。人际宽恕干预最有代表性的是Enright和Worthington的干预措施,这两个干预具有很大的相似。本文详细地分析和说明了干预过程中的5个重要部分:回忆伤害事件;移情;承认自己的冒犯事件;承诺和执行宽恕;克服不宽恕。在宽恕干预和宽恕教育中有些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6.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介绍了宽恕在汉语、圣经和新约中的含义并对宽恕的操作性定义进行了讨论。简要阐述了宽恕研究中常用的三种研究方法——叙事法、问卷法和实验法。最后阐述了共情、责任归因、侵犯的后果及道歉、人际关系、人格、文化背景对宽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宽恕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侵犯,然而侵犯并不总是发生于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也可能发生侵犯,因此宽恕也可能发生于群体之间。在众多影响群际宽恕的因素中,道歉常常被提及。但近期的研究却显示,道歉对于群际宽恕的作用并不一致:有研究显示,道歉能够促进群际宽恕的产生;但也有研究发现,道歉并不能提升群际宽恕的水平。这种差异可能源自于一些因素的调节作用,例如群体身份认同、道歉所蕴含的情绪、人际信任等。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相关的问题值得后续研究深入探讨,包括从侵犯群体层面进行研究、细分道歉类型对于群际宽恕的影响、探寻其他调节因素的作用、关注政治因素对于群际宽恕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8.
陈欢  毕圣  庞隽 《心理学报》2016,48(12):1589-1599
作者考察了权力感知对消费者怀旧偏好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通过3个实验, 作者发现低权力者比高权力者更加偏好怀旧产品或怀旧品牌, 而寻找生活意义的动机在该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具体而言, 权力的缺失导致个体认为自己的生活缺乏意义, 进而激发出寻找生活意义的动机。由于怀旧可以通过回忆有意义的事件和提供社会支持两条途径来帮助个体重拾生活意义, 因此低权力的消费者倾向于进行怀旧消费。这一研究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现有的权力和怀旧文献, 并对怀旧营销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学者已普遍接受宽恕的本质即为亲社会性动机转变过程。从这一取向出发, 介绍Worthington提出的宽恕压力应对模型、Koutsos等人提出的人际间相关变量模型以及Hall和Fincham提出的自我宽恕模型这三个模型。三个模型从三个不同角度对宽恕的动机转变观点提供支持, 通过论述三个模型之间的关系, 对宽恕的动机转变观点进行更加深入的阐述。同时在宽恕模型论述中总结分析近年来宽恕的认知加工、人际相关变量的作用以及自我宽恕方面的研究进展等。最后对宽恕在西方以及我国的研究进行回顾, 指出中西方宽恕研究发展中存在的研究不全面、缺乏理论支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宽恕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关于宽恕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但在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回顾了宽恕的概念及相关研究变量,如抑郁、愤怒、敌意、主观幸福感、心率、血压、皮质醇等,并且对宽恕发生的神经生理机制、心理机制以及实现宽恕的途径进行简要阐述。最后,总结了宽恕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癌症患者、大学生、医务人员等群体身心健康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宽恕应用的具体情境及文化因素,以期对人类身心健康的促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宽恕被界定为被冒犯者的亲社会动机的转变过程, 它有助于被冒犯者消除愤怒情绪, 提升积极的情感体验。宽恕治疗是针对被冒犯者, 并试图帮助他们放弃报复和回避等消极应对方式, 以积极的方式来处理因冒犯而造成的伤害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然而, 在临床应用中, 对宽恕治疗还存在一些误区, 这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宽恕冒犯者就是和冒犯者和解; (2)宽恕治疗会导致道德化和宗教化的倾向; (3)宽恕只是治疗的工具, 不是治疗的目标。在对这些误区加以澄清的基础上, 提出宽恕治疗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的应用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宽恕自己     
宽恕,是天主要我们格守的一条重要诚命。《圣经》上说:“如果有人对某人有什么怨恨的事,要彼此担待,互相宽恕;就如主怎样宽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宽恕人。”(哥3:13)在日常生活中,每当我们宽恕他人时,总会感到心灵的欣喜与宽慰。因为我们信守了天主的诫命,我近来在思索和实践宽恕的道理时,发觉其中有一个小秘密,就是当你宽恕别人时,实际上也是在宽恕你自己。或者至少可以说,宽恕别人时,你同时收到了宽恕自己的双重效果。日常生活中,有人有意无意伤害了我们,我们虽按主的诫命很快表示谅解宽恕,可往往心中仍存着委屈,觉…  相似文献   

13.
宽恕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当前对宽恕的理论研究集中在人际宽恕的理论构建和相关研究,主要是对宽恕的神经心理基础、发展模式以及人格与宽恕的关系的研究;多数应用研究注重于其临床价值,已经有很成熟的临床干预模式出现。但是宽恕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宽恕的定义存在争议,导致对宽恕的研究片面;对于测量宽恕的研究远远不够成熟和完善。宽恕的研究有待于细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4.
面对不同群体身份成员给我们造成的客观损失相同的伤害,我们是更倾向于宽恕内群体成员还是外群体成员?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最大差异化群体间囚徒困境范式创造来自内、外群体成员客观程度相同的侵犯行为,考察群体身份对宽恕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面对客观损失等价的侵犯,被试报告更倾向于宽恕内群体成员,认知评价在群体身份对宽恕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本研究不但有利于人际和群际水平宽恕研究的整合,而且对丰富有关宽恕发生的条件和机制的研究成果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往的宽恕理论和宽恕干预的方法多是基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背景的, 缺乏集体主义背景下的相关研究。在集体主义背景下, 被冒犯者应对伤害的方式、宽恕的策略以及影响宽恕的人格特质都与个人主义有明显的区别。此外, 跨文化的宽恕模型也从不同角度描述了集体主义背景下的宽恕, 决定性宽恕和情绪性宽恕模型区分了不同形式的宽恕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 基于自我和人格特质的宽恕模型描述了不同背景下影响宽恕的人格因素; 宽恕的动态过程模型描述了宽恕过程中的文化影响因素。对于这些内容的总结也对集体主义背景下的宽恕干预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艾娟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3):522-529
群际宽恕(Intergroup Forgiveness)是指对曾经侵犯过本群的外群所具有的报复感、愤怒感以及不信任感的减少, 有意识地去理解、接近对方群体, 并积极地参与到对方群体中去的一种心理过程。学界对影响群际宽恕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分析了低人性化、竞争受害性、群体认同、愤怒、共情、道歉以及群体接触7个因素对群际宽恕产生的影响作用; 同时, 以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为基础, 不同的学者提出了提升宽恕水平, 缓和群体关系的干预性建议。但是,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主题, 还需要深入探讨群际宽恕的内部过程机制, 积极建立符合本土文化的干预模型。  相似文献   

17.
“人际宽恕”乃是过错行为的受伤害者对过错方的一种原宥行为。德里达提出“唯有宽恕不可宽恕者方为宽恕”。该主张从当事人双方的相互行为后撤,强调受害者单方面的无条件的“赠予”性宽恕。但这种主张却忽视了过错方视角以及与之相应的宽恕的“挣得”性特征。思考“不可宽恕者”这种特殊形式的“人际宽恕”需要综合考量当事人双方选择上的开放性,尊重当事人尤其是受害者的“体验之秘密”。为此,我们借助道德心理学分析,趋近对“不可宽恕者”的性质与面貌的同情性理解与准确的呈示,避免像德里达那样简单地回避或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采用《特质宽恕量表》测量了102名大学生的特质宽恕能力,并通过Flanker任务和情景回忆法评估了被试的认知抑制和人际宽恕水平,目的是探讨特质宽恕、认知抑制与人际宽恕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认知抑制、特质宽恕与人际宽恕各维度之间存在两两显著相关(除认知抑制与仁慈动机之外);(2)特质宽恕对回避、报复和仁慈动机均具有预测作用,而认知抑制则只对报复动机具有预测作用;(3)特质宽恕与认知抑制对回避动机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对仁慈动机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期国内外研究比较一致地认为冒犯者在得到宽恕后,不倾向于再次伤害被冒犯者。但这些研究并未解释冒犯者为什么这么做,是出于"善待宽恕者"的动机,还是出于"报复非宽恕者"的动机。为此,本研究通过囚徒困境的博弈范式研究了冒犯者得到宽恕以后的行为动机。结果显示,在"得到宽恕"的情境中,冒犯者善待对方的程度要显著高于"没有得到宽恕"和"不确定是否得到宽恕"的情境,而后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该结果一方面进一步验证了冒犯者得到宽恕以后不倾向于再次伤害对方的结论,另一方面也初步确定了冒犯者得到宽恕以后行为的动机,即"善待宽恕者",而非"报复非宽恕者",并对人际互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军伟  龙立荣 《心理学报》2014,46(8):1161-1175
采用问卷调查法, 以50名直属主管和298名员工的配对数据为样本, 考察了员工宽恕的前因与后果。跨层次分析结果表明:(1)宽恕氛围对员工宽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中庸思维对宽恕氛围与员工宽恕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员工的中庸思维越高, 宽恕氛围对其宽恕的积极影响越大。(2)真诚和谐对员工宽恕与其人际公民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对于高真诚和谐的员工, 其宽恕对人际公民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而对于低真诚和谐的员工, 其宽恕对人际公民行为并无显著影响。(3)表面和谐对员工宽恕与其人际公民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对于高表面和谐的员工, 其宽恕对人际公民行为无显著影响; 而对于低表面和谐的员工, 其宽恕对人际公民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