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提出"中国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侠客表现了中华民族尚武的特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最早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了侠客们的各种事迹;《史记》、《汉书》等史传文学纷纷为侠客立传;魏晋南北朝时期,充满任侠精神的诗歌创作日益丰富,中国文化精神中自此具备了以侠为主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詹石窗先生在《学海》2009年第5期撰文指出,南宋金元时期,随着道教教派的勃兴,作为道教文学的一种重要类型,神仙传记也得到了空前的发  相似文献   

3.
朱陆之辩是一个延绵达八百年之久的学术大公案,其所辩问题,有无极太极辩、人心道心辩、天理人欲辩、为学之方辩、虚实义利辩、告子辩、禅学辩、道统辩等等。从所辩内容上看,几乎涉及到宋明道德形上学①的主要核心问题。朱陆之辩以及围绕着朱陆之辩所展开的学术论争,构成了朱陆以降至元、明、清诸代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如果把握了这条主线,这一时间跨度较长时期内的哲学理论分野以及这一时期哲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也就进一步明确了。朱陆之辩,也并不局限在中国儒学范围内,它也伴着朱子学与阳明学的争论,传播到了古代的朝鲜和日本。朱…  相似文献   

4.
李建伟 《管子学刊》2009,(3):115-118
儒家文化作为统摄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的文化形态,尽管在20世纪初其政治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并没有被截然切断。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始终有一种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目的,可以说与20世纪初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密切相关。转型时期梁启超坚持的文学“开启民智”理论和王国维强调的文学艺术“审美自治”观,应该说和儒家文化的文学功用论的深层结构是同构的。  相似文献   

5.
孙茜 《中国宗教》2023,(1):70-71
<正>北魏时期是佛寺建筑中国化转变的重要时期。《洛阳伽蓝记》从建筑缘起、建筑布局、建筑特点、建筑装饰等多个方面,详细描写了北魏都城洛阳的众多极具代表性的著名寺院,生动展现了早期佛寺建筑中国化的历史。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天下。尤其是在北魏时期,佛教广泛传播,修建了大量的佛寺,这也正是佛寺建筑中国化转变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6.
医学与文学的传统及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医学与文学关系的文章习惯以阿波罗开头。文学与医学直到最近才成为医学人文学里的一个新的学术分支 ,但文学与医学的关系至少可追溯到古希腊。本文中 ,我将讨论如何看待医学与文学关系的四种传统方式 :其一 ,疾病的形象 (images) ,即文学中患病、苦难和死亡的主题 ;其二 ,治疗者的形象 ;其三 ,医生—诗人或医生—作家类型 ;其四 ,文学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然后 ,我将简要讨论文学在今日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并提供一个思辨性的结论。1 传统1 1 患病、苦难和死亡的主题与医学一样 ,文学关涉患病、苦难和死亡这些与人类同样古老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桑吉扎西  申秀逸 《法音》2008,(10):54-59
据说这首诗是佛陀弟子中最著名的诗人牟自在所写。这种以诗歌形式赞颂佛陀功德的文学传统,从古印度佛陀时期一直延伸到了雪域高原的藏族古代文学之中,并成为藏族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和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大众民主(人民民主)的建设目标,并对于这种民主建设的逻辑、次序和策略等相关问题做出了努力的探索。延安时期毛泽东领导的边区民主建设是中国本土的一次民主操练,对于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关系的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钟涛 《美与时代》2013,(5):32-37
关于“意象”的讨论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争论的人也很多,但都局限在哲学、文学领域,并把它看作是一种精神层而的产物,很少在绘画中提及,更鲜有把它看成是中国画创作所持有的一种思考方式。如今,要提高中国画创作和教学水平,培养新时期中国厕创作人才,我们必须重视用意象思维方式来指导我们的中国画创作和教学。本人就意象及意象思维进行了一些思考,意在抛砖引玉,引发大家一同探讨,共同把中国画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
何艳梅 《中国宗教》2018,(10):68-69
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唐、宋时期,伊斯兰教逐渐传入中国。中国古代穆斯林也深受影响,出现了很多诗人、词人,创作了很多诗词作品流传于世,成为中国诗词艺术宝库中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伊斯兰儒化辩李华英题记关于中国伊斯兰教"儒化"、"附儒"、"靠拢儒家"之说由来已久,但在我国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中,并看不出什么"儒化"痕迹。为此,我曾在1987年为一次国际伊斯兰学术研讨会写过一篇题为《伊斯兰教与儒家学说》的文章。由于该文...  相似文献   

12.
醮联是道教举办醮仪布置坛场所用的对联,在道教世俗化的明清时期曾广泛应用,至今存有《九阳醮联》一类的仪式文本。作为一种典型的宗教文学,醮联具有重要的仪式功能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不失古雅、精巧、华丽的一面。通过对醮联的分析,可以透视宗教与文学之间微妙的互渗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刘勰(465-520),字唁和,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他出生于京口(今镇江),曾先后官任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等职,为官颇有清名。晚年在今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自幼借住寺院,拜高僧僧祐律师为师,帮助僧祐整理佛教典籍和佛教著述。在做好寺院日常事务之余,刘勰长期潜心钻研佛教三藏教典,积累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4.
晚清经学有今古文学之争,而今古文家都将此学术现象追溯至两汉,以为两汉经学亦然。但返观两汉,则其时虽有王官学与民间学之辩,却无廖平《今古学宗旨不同表》所罗列的那种壁垒森严的对立。文章从廖平表中选出四例,即今文与古文、《王制》与《周礼》、孔学与史学、义理与考据等,证明以今文和古文不能概括经学之争,而王官学并未必以经学为孔学,民间学也不以史学看待经学;且二派都既重义理,也重考据,二者不偏颇;又《王制》之大法未行于汉代,新莽乃以《周礼》改制。凡此证明经今古文学之争是晚清所特有的经学形态,与两汉事实不大相符,如再以今古文学的对立思维来研究经学,显然不甚妥当。  相似文献   

15.
朝鲜儒者对“四端”和“七情”与“理”、“气”的关系问题的哲学论争,简称“四七之辩”。这一论争是整个朝鲜朝(1392年-1910年)时期最为重要的哲学论辩,几乎所有的重要哲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参与到这一讨论中,反复论难,久乃归一。  相似文献   

16.
佛经翻译与中国文学是双向式互相影响的。而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型:佛经翻译文学与佛经翻译影响文学。佛经翻译文学指佛经翻译文本中包含着文学成分和文学因素,尽管它主要是宗教经典而不是文学作品。它也被称为佛教文学,主要是印度宗教思想的体现,可能受到印度民间文学以及当时文人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灿  张亮 《世界哲学》2023,(1):25-34+160-161
G.卢卡奇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在20世纪上半叶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卢卡奇的个人际遇成为知识分子转向革命者的典型。然而,承载着卢卡奇共产主义哲学家和党的理论家身份的苏联时期,长期以来受到部分西方学者的非议与指责。本文认为,“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两种看似矛盾的指责,实际上都带有西方学院派学者的意识形态偏见。对卢卡奇而言,苏联时期不仅是对其共产主义信仰的试炼,更是他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与实践的重要阶段。在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文学的关键性讨论中,卢卡奇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和建构作用,在不同的理论语境中产生了多重思想史效应。在国内外学界卢卡奇研究复兴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历史与文本的重访,系统梳理卢卡奇在苏联时期的实践和理论发展历程,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考察卢卡奇苏联时期理论与方法的当代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与近半个世纪前台湾旅美作家的留学生文学的比较 ,认为 90年代的留学生文学正在经历着从漂泊者到垦荒者的深刻变化 ,这一变化显示了深刻的时代进步 ,也为留学生文学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给中国工人阶级带来巨大冲击,文学与这一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转型期中国工人阶级文学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分享艰难型、自尊自立型和反思抗争型,它积淀了中国工人阶级文化的核心:爱厂如家的主人意识和坚忍耐苦的担荷精神.  相似文献   

20.
佛教进入中土并对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因缘"。几代学者对此进行探寻,使这一"大事因缘"逐渐被破解,中国文学的许多重大问题进一步明晰。陈允吉教授采用实证和思辨高度统一的研究方法在这一论域取得许多原创性成果。其论著学殖深厚,思理深刻,卓有创见,对破解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大事因缘",厥功甚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