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文曲 《学海》2007,(5):161-166
当事人陈述具有悠久之历史,也曾在民事诉讼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当事人主体地位的增强,其所具有的证据价值正在减退.就我国而言,民事诉讼新证据规则的出台,确立了当事人自认制度,导致当事人陈述与现代诉讼模式的不适应性日益凸现,当事人陈述作为独立证据种类的存在应予否定.  相似文献   

2.
仲裁案件中的申请财产保全问题戴洁现行仲裁规则和民诉法及权威法律解释部门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民诉法若干问题意见》中所作的规定,其内容均不够严谨,有疏漏,致使当事人有空子可钻,利用财产保全措施达到其损害当事人另一方的合法权利,而无须承担法律责任,并使...  相似文献   

3.
从代课教师清退纠纷的解决谈教育仲裁制度之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解决因清退代课教师引发的纠纷过程中,现存的教育纠纷解决机制凸显出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亟待教育仲裁制度的建构,以公正、快速、合理地解决包括教育合同纠纷、教育侵权纠纷和学术纠纷在内的各种教育争议,实现对教育纠纷当事人,尤其是弱势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及时、有效地保障.  相似文献   

4.
当事人的投入是其从心理咨询与治疗中获益的基本前提,它是指当事人为了实现改变的目标,在咨询或治疗过程中主动参与、不懈努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目前对投入的研究主要考察了行为表现,包括出席会谈、会谈中的投入和会谈外的投入三个核心成分,对应有不同的测量方法。与投入有关的因素包括当事人因素、咨询师及互动因素、家庭和社会文化因素、其他客观因素等,其中当事人的认知动机因素对投入有重要影响。未来研究应继续探讨当事人投入的成分、动力性和影响因素,完善其评估方法及增强当事人投入的干预方法,并进一步检验当事人的投入与咨询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过程中忽视了医务人员应有的地位。从法律规定和程序正义、当事人理论等方面明确了医务人员在鉴定中的法律地位。论述了医务人员应当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当事人,其在鉴定中享有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对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心理治疗关系之作用机制研究述评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综述心理治疗理论中有关治疗关系之治疗机制的理论观点。发现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其中社会影响观点认为治疗关系的作用在增强治疗者在当事人心中的可信性,从而强化了治疗者的说服性信息对当事人态度改变的影响力;心理动力学观点主张移情性治疗关系使得当事人早期的依附情况及当事人的内部工作模型得以在治疗中显现,从而为分析治疗提供依据并指示方向;当事人中心观点则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降低了当事人的防卫性,从而使得当事人的感受和体验可以无障碍地进入意识,进而促进了当事人的一致性。作者提出这个领域今后的研究应该考虑以“跨理论”的角度,加强理论模型的提炼和实际检验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索了当事人会谈时的投入与即时会谈效果的关系;当事人咨询初期的投入与整体咨询效果的关系。结果发现当事人会谈时的投入与即时会谈效果、在咨询初期的投入与整体咨询效果都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当事人在咨询初期的投入与整体咨询效果呈现正U型的偏态分布,少数投入水平最低的当事人获得中等水平的咨询效果,中等投入水平的当事人咨询效果最差,投入水平最高的当事人的咨询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新的《合同法》首次全面地确立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 ,并在合同的订立、解除以及合同效力处理等具体规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贯彻意思自治原则 ,既是对合同当事人的要求 ,也是对政府主管部门、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处理合同纠纷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唐力  赵以 《学海》2022,(5):164-173
现行仲裁法在解决民商事群体性纠纷时面临困境,有必要嵌入集团仲裁规则予以解决。集团仲裁的启动,需解决仲裁条款解释问题。当仲裁条款对集团仲裁表示“沉默”时,可授权仲裁庭作出解释,原则上应视默示为同意;集团仲裁的路径,以集团拟制为突破口。为避免加入制和退出制存在的弊端,可采用混合制,适当赋予集团仲裁申请人“集团自拟权”;集团仲裁的实施,需解决集团代表人产生问题。为及时启动集团仲裁并确保代表人的充分代表性,可采取仲裁庭委任和集团成员选任并用的方式产生代表人;集团仲裁的效率,受制于司法审查的限度。为确保集团仲裁的连贯和高效,人民法院应遵循司法审查最低限度原则,在集团仲裁启动前和裁决后方可应当事人申请进行审查。  相似文献   

10.
舒靓  聂勇 《思维与智慧》2008,(11):40-41
在美国庞大的律师群体中,有一位外貌丑陋却口碑极佳的女律师,她的名字叫科尔。在法庭上,她扭曲的容貌常会引起众人的惊讶甚至恐惧。但是,这位丑陋的女律师,却以渊博的学识和言辞犀利的口才,以及咄咄逼人的气势震惊四座。为无数当事人打赢了官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从当事人的视角,深入研究团体辅导对于团体成员所产生的作用。方法:采用协商一致的质性研究(CQR)方法,对15个来自不同团体的当事人的深度访谈材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与团体辅导效果相关的域有4个,即团体辅导的过程效果、团体辅导效果获得的过程和体验、团体辅导效果的影响因素,团体辅导的后续效果。结论:当事人眼里团体辅导效果的内容广泛且丰富,团体依恋既是团体辅导效果的内容也是基础性的疗效因子。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医疗纠纷解决途径有限,且诉讼和鉴定过程也有违程序正义.尽管如此,具有多种优势的仲裁机制却没有得到立法者的肯定.从揭示我国医疗纠纷解决的现状入手,分析仲裁途径的优势,论证以仲裁方式解决医疗纠纷的可行性,并对具体的医疗纠纷仲裁制度的建立提出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唐东楚 《学海》2008,(1):149-154
相较刑事诉讼而言,世界范围内民事诉讼中的陪审制度似乎前景暗淡,但其总的发展趋势仍然是"衰而不败".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中国特色"的陪审制度,它在民事诉讼中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司法公信和权威的首要基础是人民大众尤其是具体案件当事人对司法公正的认同和理解,因此将具体案件是否适用人民陪审员制度,以及如何选择人民陪审员的选择权交给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不失为一种完善我国现行民事陪审制度的好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重大灾难性事件中,当事人的心灵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创伤,有资料显示,其中70%的人会在半年或几年后自行痊愈;但另外30%的人在灾难后的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  相似文献   

15.
现有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难以有效化解矛盾;而仲裁具有中立、专业、经济等优势,可以适用于该领域。考察我国目前存在的医疗纠纷仲裁试点情况、参考劳动争议及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之得失,科学合理地设置医疗纠纷仲裁制度:利用现有的仲裁机制,增设医学专家作为备选仲裁员,负责鉴定医疗行为正当性和裁决医疗侵权责任,实行自愿仲裁、一裁终局,给医患双方提供诉讼外化解矛盾的新选择,并减轻法院审理该类案件在专业知识和数量上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6.
甘绍平 《哲学研究》2012,(6):93-104,128
<正>一道德规范同法律规范一样,都是人际文明相处、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的运行可以实现社会的最佳状态。道德规范合乎所有人的利益: 尽管它们有可能不与当事人直接当下的短期欲求相吻合,但从长远和整体的视角来看,它们与所有当事人的根本利益必定是一致的。因此,违逆道德规范而行,要么会受到制度条例的制裁,要么会受到公共舆论的谴责,要么会受到内在良心的折磨。  相似文献   

17.
民事诉讼法在民事诉讼的最后阶段,规定了一种确定权利义务关系得以实现的程序,即执行程序。执行程序又称强制执行程序,是指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时,人民法院根据另一方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以国家强制力强制其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所适用的程序。作好执行工作,对于制裁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尊严,宣传法制,教育群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敏 《学海》2005,(1):132-136
为尊重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和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台湾地区制定了<民事诉讼合意选定法官审判暂行条例>,从而修正了传统的法定法官原则,确立了民事诉讼当事人合意选定法官审判的制度.这一制度对于提升民众对司法的信赖度、疏减讼源、减少讼累、促进司法的民主化都有重要意义.台湾地区的当事人合意选定法官制度的背后,隐含着对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及程序选择权的尊重.这一现代司法理念是值得我国大陆在民事司法改革中借鉴和吸收的.  相似文献   

19.
恩惠 《天风》2009,(10):74-74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做错事或者做了情非得以的事情,就会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与其相类似的一句话是:“人在河边走,岂能不湿鞋?”似乎当事人是很无辜也很无奈,是“身不由己”而“湿了鞋”!这样的话说白了是一种原谅自己的托辞或怕负责任的挡箭牌。难道身由不由己都是江湖之故吗?难道河边走的人,都得湿鞋吗?  相似文献   

20.
廖中洪 《学海》2008,(3):137-143
法国1806年的<民事诉讼法典>,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不仅充分体现了当事人主义的特征,而且也是在当事人主义程序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的.这些基本的程序理论是:"讼争一成不变理论"、"程序合同理论"和"程序所有权理论".从当事人主义程序理论历史发展的角度,追本溯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探讨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