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般若为梵语“智慧”的音译,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基础;它通过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破解,引领众生了悟世间诸法实相,以此成就自在无碍的生命.文章将般若智慧引入现代心理治疗领域中,从其治疗的病理学依据、目标取向和基本方法等三方面探讨了该修心思想的心理治疗意蕴,指出当事人的心理困扰皆因无明妄执所致,因而藉由般若智慧对世事的如实观照,破除个体的妄想执著,使其回归当下的现实生活,承担起本有的责任,则为心理治疗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2.
以明朝以来流传最广的宗宝本《六祖坛经》为蓝本,分析了六祖慧能大师所云"止恶行善"与佛教持戒、功德的内在关系,揭示出《六祖坛经》般若观照下的"止恶行善",即是持戒。学人若不能做到"心平",则应"以戒为师";而只有在般若观照下"三轮体空"无执的布施行善,才能是功德,否则不可将福德变为功德。  相似文献   

3.
禅修过程中最常见两个问题:一个是腿疼怎么办?一个是妄想多怎么办?我们打坐的过程,可以调整、调柔身心,使身体、心、思维也得到调柔。腿子疼是身不调柔的表现。妄想多,甚至越不想打妄想妄想可能就越多.这个状态就是心不调柔。  相似文献   

4.
《世界宗教文化》2023,(2):188-188
张彤磊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2月213千字本书尝试在中印思维方式融摄的视域下,立足佛教中国化的大背景,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以僧肇“中道思维”“即体即用”思维为切入点,从辩证思维方法论层面探讨僧肇对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思维、大乘空宗般若学辩证思维的融汇与转换,阐释了僧肇佛学思想的特质,并一定程度揭示了佛教中国化的理论特点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佛言祖语     
问曰:五波罗蜜相即是般若波罗蜜相不?若是般若波罗蜜相,不应五名差别;若异,何以故言欲行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答曰:亦同亦异。异者,般若波罗蜜名观诸法实相故,不受不著一切法;檀名舍内外一切所有,以般若波罗蜜心行施,  相似文献   

6.
淳法 《佛教文化》2007,(5):92-93
般若,即佛性,或如来藏。般若是认识现象的主体,是智慧的源头,是人内在的潜力。般若本身没有色相、没有形状、没有思维形式,所以是空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般若是遇到色相(心理和物质的信息)才起作用的。般若是一种能,一种光明性,能随机应缘中孕育智慧,产生种种认知、判断和真见。当自己的心智不被物欲所蒙蔽、不被成见所障碍及不受情绪所干扰时,般若就流露出透澈的省察力,那就是智慧。  相似文献   

7.
适中方为美     
上帝问三个凡人;“你们来到人世间是为了什么呢?”第一个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享受生活。”第二个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承受痛苦。”第三个答道:“我既要承担生活给我的磨难,又要享受生活赐予我的幸福。”上帝于是给前两人打了50分,给第三个100分。为什么呢?因为前两人的思维各执一端,认识偏颇。而第三个巧妙地将两者融合,运用适中的思维方式获得了正确的认识。当两个对立的观点相峙的时候,“适中”就是使两者“统一”起来、用公式表述:正确认识=既要A,又要B。有一位老作家,少年时就学私塾。有一天,乡里来了个戏…  相似文献   

8.
三论宗是隋唐时期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在吉藏创立之后,就没有再在中国传下去。然而三论宗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对后世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三论宗主要宣讲佛教的般若思想。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是认识佛教所讲真理的一种方法,它是佛教中的共法。三论宗的传承虽很短,但它探索了佛教般若思想,对后来的天台宗、禅宗、华严宗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三论宗在中国没有传播下去,它在日本却有着传承,它是日本佛教史上的第一个宗派,尽管后来它在日本奈良时代末期也已经衰落,而且以后它也未能振兴,但中观学的分析方法却成为日本佛学…  相似文献   

9.
觉域派是公元 1 1世纪产生于西藏的藏传佛教重要宗派之一 ,由藏族著名的女密宗大师玛久拉仲所创立。觉域派的教法 ,主要是以般若波罗蜜多为宗义 ,结合大手印觉法修持的一种法门 ,就是以菩提心或慈悲心来断灭自利心 ,以般若性空来断除我执。故觉域派的教法 ,又称般若波罗蜜多之觉域法或大手印觉法。  相似文献   

10.
菩提一叶     
《佛教文化》1997,(2):6-9
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饭食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四十二章经》佛教信众最常讲的一句话,便是“了生死”。生死为何了?何谓了?如何了?却不是人人都能讲得明白的。先说生死的距离。佛陀连续问了三次,都是一个问题:“人命在几间?”也就是问从生到死有多远。只有答“呼吸之间”的才得到首肯。这种对生死距离的度量,确实充满了睿智。“三分气在…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思维方式的演进看人的不断自我超越本质高清海,张慧彬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形态,它通过人对世界的认识来理解人自身的存在及其活动的性质、意义和价值。其不同的思维方式的演变则表现了人的不断自我超越本质。历史上起作用的主要有如下几...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概括了下列几种方式: 1.神情启发式。所谓神情启发式,是指用出乎意料的言谈举止撞击学生的心扉,引爆出学生潜在意识的方法。这种诱导法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巧引集中学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且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能使学生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进而有效地促进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方法与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和实施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4.
哲学回归现实世界之路高清海人的现实世界也就是属人的世界。它深深地印上了人的足迹,投进了人的身影,贯注了人的本性,即是对象化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世界。传统本体学说追求的是处于事物的本真的存在的真理。作为本体的思维方式便成为肢解现实矛盾、瓦解现实世界的一种理解方法和模式。首先,注重绝对存在,追求终极真理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第一个特征。其次,坚持本质先在,追求本源和本真是这一思维方式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从对立两极去把握绝对一元本性是本体思维的基本方法。由此我们可理解,传统的本体学说本来是从人出发,结果却失落了人,本来想要深入现实世,,’5界,结果却走进了彼岸世界。1、我们要否定传统本体论哲学,主要是否定并破除其本体化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哲学’回归人的现实世界。我们遵行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哲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哲学的彻底否定,也是开创哲学新时代的理论基石。但是,我们绝不能按照传统的本体思维模式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人认为,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自然对人具有优先性,那么它就自然地应当以自然物质为本体,是一种“自然本体论”理论。这一看法乍看似不无道理,但如果认真地思考一下传统本体论学说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我们就  相似文献   

15.
熟能生巧     
俗话说:“熟能生巧”,意思是熟练了就能掌握技巧,找到窍门。教学的“熟能生巧”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掌握了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些规律,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技巧不断升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充满教育机智,显得游刃有余,达到艺术化的境界。可是也有一部分教师总觉得教师每天就是备课、上课,工作形式单调、重复,生活方式枯燥乏味,教学时间越长,越觉得厌倦。常常听到有这样的抱怨:“书教了这麽多年了,一本书教了几十遍,真觉得没意思。”那麽为什麽这一部分教师在“熟”的基础上没能生“巧”倒生了“厌倦”、“厌烦”之心呢?怎样才能熟能生巧呢?  相似文献   

16.
李伟 《佛教文化》1996,(2):30-31
我有几个朋友,一而立之年,一不惑之年,一知天命之年。一日相聚,喜岁未大寒,得半日清闲,每人手执香茗一杯,谈起佛教和人生这个话题。天命之友童心不老,且颇具辩才,近看南怀经老先生在大陆出版的几本佛教经典的解释,很自然地谈起读务C得,只见他点上一支烟,说:南怀道老先生这几本书,真有独至之处,点到了当今学佛之人的要害之处,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原来对佛教的一些模糊认识,一下子澄清了。比去。佛法和修行者的关系这个问题,以前认为,佛把修行的方法告诉了我{fi,我们不走样地照办就行了。其实不是这回事。因为佛说的是…  相似文献   

17.
《世界宗教研究》2021,(1):22-36
清辨附在《般若灯论》观涅槃品注释后的这段短文中,主张"一切诸法于名言中有而胜义中无,即如中论而承许则应理"。并在中观宗义的此框架内就唯识宗的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三大概念展开批判性对话与讨论,由此凸显清辨在名言谛中一切诸法有自性、有自相、有自体的特殊理论品格,从而在中观宗的解构性思维中另辟建构性理念。此即成为经部中观之始基。此短文乃至整个《般若灯论》各抒己见,破立交叉,圣言简奥,意旨隐晦,难以释读。我们借助于古贤的释论,解读此本论,试图在本释互动中诠释文本原义,了解意况大旨,且对其试作现代哲学语境下的理解与阐释,就教于方家学者。  相似文献   

18.
幽默思维是对理性思维的“背叛”。理性思维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离不开推理和论证。但是,除了具有认识作用的理性思维之外,还有以幽默为目的的荒诞思维。幽默思维不具有认识的作用。幽默思维中的推理、论证并不是企图确立论断真实性的方式,它们只不过是以荒谬的形式博得人们的开怀大笑而且。幽默思维主要依赖对理性思维规律的背叛而形成,请看:“──太糟糕啦,水不开,至多只有50℃。──没关系,打两壶不就100℃了吗?”幽默思维具有“似是而非”和“大智若愚”两个特点。“似是而非”是指其具有一…  相似文献   

19.
佛言祖语     
舍利弗问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行六波罗蜜时净菩萨道?须菩提言:有世间檀那波罗蜜,有出世间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有世间、有出世间。  相似文献   

20.
论实践思维与实践观念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实践思维与实践观念的建构杜新山科学理论过渡到实践首先要转化为“实践观念”。实践观念作为对未来实践活动的观念的超前预演,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思维运作的产物。探讨实践观念建构的思维基础,对于弄清实践观念建构的内在机理,不仅有着重要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改造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能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人在还没有创造出这个东西之前,这个东西在实践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人的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即是说人的思维在实践活动之前首先建构起观念的理想世界(“实践观念”),然后再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人的思维创造理想价值客体,而这种创造是以现实客体的先在性、独立性为前提的,即是说,思维要想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就要以认识现实中当下存在的东西为前提,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思维认识、反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人的思维具有两种功能,即认识功能和创造功能。正象黑格尔所说:“我们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一方面是理论的,一方面是实践的。”③马克思也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区别为理论地把握世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