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伴随经世实学与朴学的发展,儒家诗学在清代得以重振,并成为清代诗学话语的重要一脉。沈德潜是清代儒家诗学的代表人物,倡导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并以《诗经》为核心来建构其诗学体系。在诗歌溯源方面,将诗歌源头推溯至《诗经》;在诗歌体式方面,不仅就《诗经》体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还将诸诗的文体渊源归于《诗经》;在诗歌技法方面,对比兴多有阐发,且要求诗人创作不仅要重视技法,更要重视温柔敦厚之诗教。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传统哲学可以概括为“天人之学”。“心性之学”是“天人之学”的重要内容或主要发展趋向。“心性之学”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性质,也反映了不同学派和思想家之间的重要分歧。《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些都是先秦时期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心性”思想。儒家“心性”思想的实质是要为伦理  相似文献   

3.
马一浮以“六艺论”自觉挺立了儒学的教化维度。马一浮非常重视《论语》,并将其置于“六艺之教”的观照下以显现“大义”。他认为《论语》处处都体现了“六艺”大旨:《论语》有“问仁”“问政”“问孝”三大问目,其中凡答问仁都是“‘诗’教”义,答问政都是“‘书’教”义,答问孝为“‘礼乐’教”义。又“‘易’教”是“礼乐教”之原,因而“‘礼乐’教”即蕴涵“‘易’教”;“‘春秋’教”是“‘诗’教”“‘书’教”之用,因而“‘诗’教”“‘书’教”中自然有“‘春秋’教”。这一诠释进路的意义在于:一是将《论语》融摄于“六艺之教”,继承并贯彻了儒学“教化”观念,使“六经”在儒学现代化这一学术视野中依然可以“在场”。二是重新绾合“六经”和《论语》在本源意义上的联系,为“六经”是孔子之教提供了极为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4.
《中庸》开篇即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作用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中国古代重诗教,《论语》里“不学诗,无以言”、“始可与言诗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句子,都从侧面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诗》自孔子编定成书以来,一直是传统中国人家教的基本教材。传统中国社会中,家庭施教往往选择《诗》作为孩子的必读书目。父母亲包括家庭中其他长辈引导孩子去读《诗》诵《诗》赋《诗》,并结合《礼》《乐》《书》《易》《春秋》之教,帮助他们完成从言语到性情、德行及日后为人、从政的基本教育。传统中国社会尽管治乱相替且乱世居多,而其基本价值观念始终能够一以贯之,文化根脉能够保持不断,这与中国家庭教育中《诗》教的贯彻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一、六经的知识类型中国最有权威的典籍是六经,中国古代的知识大量地保存在六经中。但六部经典各自性质不同,它们包含、承载的知识类型也不同。《庄子》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庄子·天下》)《礼记·经解》也说:"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诗》以赋、比、兴等形象思维,宣发人们的情感、意志,描述对劳动的歌颂、对爱情的憧憬,对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诗经》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在先秦时期具有全面修养的教育价值,汉唐时期具有政治教化价值,宋代以后则以伦理教化价值最为突出。随着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程式化,其教育价值出现了异化,成为"场屋之资"。时至近现代,《诗经》更有文学教育价值。在作为教本的两千多年中,《诗经》不变的教育价值是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诗教是用《诗经》来进行礼乐教化。其教化个人的目标是成就"温柔敦厚"的君子人格。"礼"乐"既是维系政纲、社会秩序的典章制度和上尊下卑的伦理纲常,又逐渐成为君子之"德"的体现。周礼、诗教、对君子人格的推崇都是为了建设周礼提出的"和"的社会理想,实现"和"之上的小康。  相似文献   

9.
梁虹 《中国宗教》2022,(8):70-71
<正>仪式音乐是佛教仪式中极其重要的要素,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佛教的仪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其实质是作为信仰主体的人对佛教义理进行诠释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即佛法的外化,其根本目的在“礼佛”“供佛”“诵佛”。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的佛教仪轨音乐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印度婆罗门教时期的吠陀经典。《土观宗派源流》认为:“吠陀经典是印度最早的经典,为印度宗教、哲学和文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李白道教活动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位受道教思想影响颇浓的诗人。司马承祯赞其“有仙风道骨”,贺知章称之为“滴仙人”。魏颢《金陵酬李翰林滴仙子》一诗,诗题远以“滴仙子’称之,诗中又有“滴仙游梁园”之句。杜甫《钦中八仙歌泻其“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中又写道:“昔年有狂客,号尔滴仙人。”崔成甫《赠李十二》亦云:“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以上称李白为“诗仙“、“酒仙”、“谪仙人”等,这些称谓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将李白与:“仙”联起来。李白对他人给予自己的美誉深以为然,其《留别西河刘少…  相似文献   

11.
“承负”思想是《太平经》教义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发展和补充了“善恶报应”的伦理观,成为太平道立教的理论依据,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民众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就《太平经》“承负”说的内涵及源流、伦理意义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进行一个初步的探讨。一、承负说的内涵及源流对“承负”思想较为系统的阐述最早见于《太平经》。所谓承负,《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九解释说:“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承者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  相似文献   

12.
一、学术研究是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伊斯兰教是一个提倡学术研究的宗教。《古兰经》中最早下降的启示(96:1—5)就教人读书写字。先知穆罕默德也曾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从四大哈里发时期开始,伊斯兰教就特别注意宗教本身的学术研究,对于《古兰经》、圣训、教法、哲学、先知的历史,都有专门的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学术面临全面转型。在新的知识分类和学科规制中,《诗》学被摒出哲学门外、划归文学门类,独马一浮明确地把《诗》学置于六艺之学最为本始、最为枢要的位置,认为“诗”是六艺之本、六艺之总、六艺之先,并第一次系统性提出“诗教主仁”“以诗说理(以诗说法)”“以感为体”等命题,阐发了《诗》学的本体、功用和从体起用的内在原理,揭示了《诗》学在中国哲学建构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和地位,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画论两则     
“以诗为魂,以书为骨”,是我为中国画所提出之八字箴言。于此,“诗”非以直指古风近体也,乃指诗之意蕴境界也。是则《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庄子》芴漠之《诗经》,非无由矣。“诗”之涵义既扩大如此,由凡中国先哲深睿高华之感悟,史家博雅浩瀚之文思,诗家沉雄逸迈之篇章,皆为中国画源头活水。加之画家对宇宙人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诗人之眼观物,以诗人之舌言事,胸次既博大而格调又清新,其所创制,离郑趋雅,或无多虑。中国画状物言情,必依托于笔墨。笔墨之优劣则视画家书法功力之深浅。古往今来,有笔虽遒健而未成大气象者,此失魂落魄者…  相似文献   

15.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论《周易》“天人合一”观中“天”与“人”的结合点刘金明“天人合一”是中国古老的哲学命题,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而《周易》的宇宙模式则是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最早的表现形式。学术界对《周易》的“天人合一”观多有论述,但却没有明确...  相似文献   

16.
陈寅恪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大史学家,对中国哲学史的直接论述,虽不多见,但却少而精。本文仅将陈先生为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的成名作《中国哲学史》所写的两篇极为重要的《审查报告》中的主要观点整合为以下七大点:对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应作“同情的了解”;持“阐明的态度”;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是多元的,其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的;多元的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其历史的角色、作用与价值各异;必须重视对道教的研究,“更有俟于后贤之追补者也”;“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外来思想必须“经国人吸收改造”,反对“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诚然,陈先生的这些精湛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加以重温与借鉴的。  相似文献   

17.
上海博物馆《论诗》简展出时,笔者发现简7上部稍残断,前当有缺简。此简可隶定、标点为:“……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信矣。卜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也,得乎?此命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见于《大雅·大明》,则很明显前“怀尔明德”亦当为引文,《诗论》此简是引《诗》文而论《诗》。从“诚命之也”对应“有命自天”之形式来看,“怀尔明德”前当有一“谓”字,与“诚谓之也”之“谓”对应。《大雅·皇矣》有:“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一句,与此较接近,只是“予怀明德”与“怀尔明德”不同…  相似文献   

18.
吴敬梓《文木山房诗说》就《诗经》通例的论说,主要体现了作者对汉、唐、宋经学家章句之学的思辨和指陈,主要内容为:1.《诗说》对孔子删诗与“四始”之说的认识,2.《诗说》对“六义”之说的认识,3.《诗说》对“风雅正变”之说的认识等。《诗说》论《诗经》通例的学术源流,最突出的内容是强调《诗经》的乐性。这对我们当下和今后把《诗经》放置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周易辨     
“周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襄公九年记载“姜曰:‘亡,是以《周易》曰:隋,元亨利贞……”;昭公七年记载“孔成子以《周易》筮之”。可见《周易》之名在周代甚或更早便已经存在了。《周礼·春官》有云:“太人……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汉郑玄在其《易赞》中便断定:“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郑玄之影响极深,故而后人皆认为《周易》乃周朝之《易》。对此,笔者谈点个人看法。一、“周”之辨对于“周”、“易”之…  相似文献   

20.
<正>梅泽纪念馆藏本是日本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老子》河上公注钞本。梅泽本卷首有葛洪所撰序文,其内容与中国宋刻本卷首之葛玄《老子道德经序诀》不同。国内现存最早且完整的《老子》河上公注本为宋刻本,日本现存最早且完整的是梅泽纪念馆藏本(以下简称"梅泽本")。梅泽本卷首有葛洪所撰序文,其内容与中国宋刻本卷首之葛玄《老子道德经序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