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身代词“自己’、别称代词“人家”和总称代词“大家”跟指人名词组合所受限制要比第一、二、三人称代词跟指人名词组合所受限制更多。而且三个人称代词与指人名词组合的范围、语法结构、语义关系也不尽相同.这里,我们就其组合的分布情况和可能组合构成的结构关系以及语义变化进行考察。我们把单说与在句中加“的”与不加“的”作为考察的基本条件,另外,为节省篇幅,对名词不再单独分类,分析中附以交代。 1、“自己、人家、大家”+专名单说:※自己蔡国庆/王处长/周老/铁柱(※表示不成立,下同) 自己的铁柱/解晓东/“独眼龙”(偏正) 人家老王/李局长/小三(同位、偏正) 人家的小三/张科长/老王(偏正) ※大家蔡国庆/小虎子/李局长大家的老周/王处长/铁柱(偏正)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汉语中,我们经常见到“所”字结构和“者”字结构;而在现代汉语中,“所”字、“者”字结构都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的”字结构,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又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分析、比较一下。助词“所”字(也有称为代词的)与及物动词或主谓结构相结合(当它与形容词、名词等结合时,这些形容词、名词一般也用如动词),就构成“所”字结构。它是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名词,常常用来作定语修饰名词,并与它所修饰的名词构成一个偏正词组。例如: ①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三国志·魏书) ②未必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韩非子·说难) ③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地图。”(战国策) ④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相似文献   

3.
汉语儿童人称代词的获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作两个方面的研究。研究一用追踪录音方法记录5名半岁到3岁半幼儿获得人称代词的过程。结果表明:汉语儿童一般在1岁半到3岁半这期间逐步掌握人称代词,顺序是从“我”、“你”到“他”。研究二用实验方法探讨28名3—4岁儿童掌握单数人称代词的情况。结果表明:儿童4岁时人称代词获得有一个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到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对人称代词的掌握已比较完善。在以上两项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和总结了汉语儿童人称代词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语言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考察了多媒体动画片语境条件下,词类对儿童英语词汇学习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1)儿童对名词和形容词的再认成绩显著优于代词;(2)就独立回忆测验而言,名词的成绩显著高于代词,形容词的成绩处于代词和名词之间,但与二者的差异均不显著;(3)就情境回忆测验而言,名词与形容词的成绩差异不显著,二者均显著高于代词;(4)名词与形容词的情境回忆测验成绩均显著高于独立回忆测验成绩,但代词的独立回忆与情境回忆测验成绩差异不显著。总体而言,儿童对名词和形容词的学习效果好于代词,表明词类会对儿童英语词汇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幼儿对人称代词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调查了二岁半至五岁半的儿童理解人称代词‘我’,‘你’,‘他’的指称意义的发展情况。要求被试在不同语言情境下辨别说话者所讲的‘我’,‘你’,‘他’所指的是谁。共有两项实验。实验Ⅰ,被试作为其他三人交谈时的旁观者;实验Ⅱ,被试本人参加三人交谈,并分别担任受话者和第三者的角色。结果表明:(1)二岁半到四岁半的幼儿对人称代词指称意义的理解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四岁半和五岁半之间无显著差异;(2)幼儿对三个人称代词的理解水平是‘我’最高,‘你’次之,‘他’最低;(3)幼儿在理解人称代词的指称意义时,还不能灵活地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转换参照点。  相似文献   

6.
2,人称代词的使用: 汉语、英语中都有人称代词,用法也大致相同。但有趣的是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却大大低于英语,凡是在上下文中可以理解的,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大多可以省略,有时用了反而别扭: (12) 快穿上衣服。(Put on your clothes,hurry up!)?快穿上你的衣服。 (13) 你吃过早饭没有?(Have you had  相似文献   

7.
索引表达式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常常运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们具有同语言行为发生时的语境状况直接相关的特殊语法特征。如指示代词“这个”、“那个”,人称代词“你”、“我”、“他”,时态词,时间和地点副词等等。对于这样的表达式,如果我们不知道它们被使用的语境情况,就不知道它们的确切意义,例如,某人门上贴有字条“将在1小时内回来。”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写的,也就不知道笔者究竟何时回来。又如语句“我是中国人。”我们不知道谁是说话人就无法断定它的真值。正因为对索引表达式的分析研究同表达式的运用密切相关,索引表达式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索引表达式有不同类型的范畴。例如人称索引就因人物在言语活动中的角色不同而有区别。第一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或因句子结构的需要,有时将宾语前置到谓语前,并在前置的宾语与谓语之间加上一个“是”字或“之”字,这是古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在这种句型中,“之”、“是”起什么语法作用,属于哪类词,目前语法学界大致有两种看法:第一种,助词说,助词“之”、“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种,代词说,代词“之”、“是”复指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中,“们”是粘附在人称代词或者表示人的名词后表示复数的。但是,在某些方言中却不用“们”,如陕西商县话就采用声调变化来表示单数和复数的对立: [ηγ~(53)]我——[ηγ~(21)]我们 [t~-a~(53)]他——[t~-a~(21)]他们而不表示人的名词也常常可以加“们”  相似文献   

10.
人名,在语言学里是专有名词;在逻辑学里是单独概念。“们”是通常附在指人的普通名词或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的,如“同志们”。人名之后能否加“何”呢?表示单一对象的概念与表示多数意义的“们”连用,算不算自相矛盾呢? 有些同志明确地说:“表示人的专有名词,如‘毛泽东’‘鲁迅’,不能在后边加‘们’,因为它们所表示的对象是唯一的。”人名果真不能与“们”连用吗?下面让我们先看几个实例。  相似文献   

11.
孙立新同志在《关于结果补语的分析方法》一文(载于1986年第1期《逻辑与语言学习》)中认为,“他喝醉了酒”和“他笑破了肚皮”的结构形式不同,前者是“代词 动词 补语 时态助词 宾语”(简称A式),后者是“代词 动词 补语(这个补语是动宾式词组)”(简称B式),用符号法表示就是:  相似文献   

12.
结果补语是补语中常见的类型之一,一般的结果补语比较容易分析辨认,如:“他把书撕破了”,“老汉给孙子弄糊涂了”,“他妈气得连饭都不吃”这三个句子,把“破”、“糊涂”、“连吃都不吃”划成补语就成了.但,问题往往不那么简单,譬如象“他喝醉了酒”和“他笑破了肚皮”这两个句子中的结果补语该怎么划呢? 从表面上看,“他喝醉了酒”和“他笑破了肚皮”结构形式是一样的:代词+动补式词组+时态助词+名词.但,这两个句子从  相似文献   

13.
高兵  杨玉芳 《心理学报》2008,40(4):381-388
通过眼动实验,考察了语篇理解中整体语境和局部语境对代词理解的影响。实验一是预备实验,发现名词与动词词组之间关系的典型性不同,整合的速度也不一样。实验二发现,代词的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代词理解的初期受整体语境的语义偏向影响,而不受局部语境的影响。在第二阶段主要受到局部语境的影响。代词的理解过程比较符合Cook(2004)所提出的两阶段模型  相似文献   

14.
采用词切分任务,以小学二、四、六年级儿童和大学生共902人为被试,从发展视角探讨了助词切分的左侧粘着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各年级被试均表现出显著的左侧粘着,且随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2)当助词左邻副词、动词时,左侧粘着在小学二年级就已出现,并随年级增长而上升;但当助词左邻名词、形容词时,在整个小学阶段未出现左侧粘着。表明助词切分的左侧粘着既受读者阅读水平,又受左侧词词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王丹  杨玉芳 《心理科学》2004,27(6):1428-1431
代词的指代在语篇局部连贯性中具有关键作用。中心理论是代词指称中的重要理论,它解释了语篇中代词的分布规律;注意驱动理论是在中心理沦的基础上结合重音预设解释重音或非重音代词。影响代词指称的因素有语义因素和结构因素。对代词的认知研究另一方面主要集中在对歧义代词的解释.对歧义代词的解释的研究一方面采用重复姓名不利实验范式,另一方面的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探测词任务。在汉语中对代词的研究主要是对文本语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凡”、“凡是”的词性,颇多争议,给中学语法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语法知识短文中认为“凡是”是副词。(P 264)邢福义(1981)认为“‘凡’常常和‘是’结合成‘凡是’。‘凡是’相当于‘凡’,也是个表统指的数量代词。”黄伯荣、廖序东(1985 P 328下文凡注页码的均见黄著)主编的《现代汉语》(下册)认为:“‘每、各、某、另、别、凡、本、其他、其余’也都是指示代词。”朱德熙(1984)认为:“‘光、就、单、凡’一类副词直接在名词前头出现的句子应该看成是省略了‘是’的紧缩形式。”宋秀令(1979)认为:“凡是……就(都)”是关联词语,同“只有……才”、“无论……都”一样,  相似文献   

17.
§1.引言倘使我们能够确认存现句是主谓句的话,那末,这样的主谓句就可以确认为是表存现意义的主谓短语构成的句子。为了区别于一般的主谓短语,我们给表存现意义的主谓短语以二个特称,叫做“存现短语”。存现短语的结构为: P_(存现)→N_处+V+N (注:P表示短语;N表示名词;V表示动词。)  相似文献   

18.
初读《古兰经》原文或译本的人,在不太熟悉它的行文规律之前,通常都会对它的语气口吻,特别是它的人称代词,掌握不好,理解不准,因而产生误会。有些回族学者在汉译本中,曾为此而给有关的代词逐一标上特定符号,表明各自指代对象,以免张冠李戴,特别是防止把主(安拉)圣(穆罕默德)混同,而便于读者辨识。  相似文献   

19.
对小学儿童掌握汉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调查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正确使用结构助词的百分率,除了五年级略有下降外,其它都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三、四年级的增长幅度较大,六年级的正确率已达87.9%.2)三个结构助词中“的”字儿童最易掌握,“得”和“地”次之.3)四种不同类型的作业(听写、填充、联词组句和改错)之间无显著差异。4)作业中判断使用哪一个结构助词的主要策略有直接迁移,凭语感作判断及依据词性作判断等。  相似文献   

20.
张积家  孙配贞 《心理学报》2010,42(9):909-919
使用句子补全任务, 通过3个实验, 考察了汉语言语产生中先行关联词的隐含数倾向对代词选择的影响, 证实在汉语言语产生中也存在着数一致和数吸引现象。实验1和实验2分别考察了汉语双字动词和双字名词的隐含数倾向对代词选择的影响。实验3进一步探查了在汉语言语产生中的数吸引现象。结果发现, 在汉语言语产生中, 不仅存在着“主语-动词数一致”和“名词-代词数一致”, 还存在着对称的数吸引。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了特征渗透模型和激活框架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