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序言──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 众所周知,佛教传入中国已经2000年。 1998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刊行的《法音》刊载王志远的论文《中国佛教初传史辩述评──—纪念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论文就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史实进行评论,认为今年是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的值得纪念之年。 王志远(中国宗教学会秘书长)列举中日两国学者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论点,认为元寿元年传入说,即“伊存授经”之年是佛教最初传入中国之年。 印度佛教在13世纪灭亡,而佛教传入中国已度过2000年,札根开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直到…  相似文献   

2.
1998年是中国佛教二千年。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在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这是目前见诸正史明确记载的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旱记录(原文见《三国志》裴松往所引鱼豢的《魏略·西戎传》)。其后60余年,双明帝“永平求法”,将佛教初传推向新阶段。经赵朴初会长和1998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扩大会议确认,以“伊存授经”作为佛教初传的历史标志,在1998年度举办“纪念中国佛教二千过”的活动。国家宗教事务局经研究并报请中央领导同志批准,1998年5月8日,以国宗函[1998]097号文件发出《关于举办佛教传入中…  相似文献   

3.
1990年佛教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估计全年的论文将达百篇以上。除《法音》、《禅》、《上海佛教》、《台州佛教》和《五台山研究》为佛教刊物外,许多报刊都开辟了佛教研究专栏,象《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动态》等,都发表了不少有关佛教研究论文。在著作方面,出版、再版了《中国佛教源流略讲》、《儒道佛美学想思探索》、《藏传佛教源流及社会影响》、《三论玄义校释》、《华严经师子章校释》、《童蒙止观校释》、《中国的宗教精神》、《中国僧官制度史》等多部著作。尤为可喜的是,1990年7月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了“首届五台山中日佛教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4.
《法音》1998,(7)
1998年是中国佛教二千年。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这是目前见诸正史明确记载的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原文见《三国志》裴松注所引鱼豢的《魏略·西戎传》)其后60余年,汉明帝“永平求法”,将...  相似文献   

5.
《台湾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简介郑天星这是台湾学者江灿腾先生继《人间净土的追寻──中国近世佛教思想之研究》(板桥,稻乡,1989)、《明清佛教丛林改革与佛教净辩之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0)、《现代中国佛教思想论集(一)...  相似文献   

6.
199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据考证,佛教初传始于“伊存授经”,即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有关专家认为,《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记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曰复立(《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  相似文献   

7.
新书架     
《易与佛教》《易与者庄》 已故著名学者潘雨廷先生(1925-1991)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发行,全书22万字,288页。为潘先生生前研究“易与佛教”、“易与老庄”问题的文稿的合集。其《易与佛教》,主要在于用易数、易象、易理,特别是河图、洛书等来分析、解释佛教的理论,将易与佛教融会贯通,见解独到。《易与佛教》共包括14篇文稿,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易》与印度佛教,分别论述《易》与《华严》、《维摩诘》、《无量寿》、唯识等大乘经论以及与原始佛教的关系。后半部分为《易》与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8.
引论:牟氏《起信论》“一心开二门”说的提出《大乘起信论》相传为马鸣菩萨所造,南北朝时来华译师真谛三藏所译。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此论是极其重要的根源性经典之一。论中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大正藏》第32卷,第575页)法者,存有义;摩诃衍者,大乘义。此即把佛教的存有理论落实在众生的心之一法上,由此显示大乘佛教区别于佛教小乘的独特理念。论复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同上…  相似文献   

9.
略论佛教“气功”(二)◇陈星桥(二)佛教“气功”的基本理论如前所述,佛教修行可以用戒定慧三学来概括,若就与气功关系比较密切的当属定学。定即禅定。禅是梵语之略,义译静虑、思惟修,包括止与观两个方面,故止观常被作为禅定的别称。《大乘义章》解释说:“止者,...  相似文献   

10.
黄俊威 《世界哲学》2010,(3):138-150
所谓的“自我的四位说”(atmasya caturpada vatda)一词,主要是指:每一个自我本身,是可以分为四种层次。而所谓的“自我”(atman),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永恒不朽的灵魂。同时,这一个永恒不朽的灵魂,可分为:1.“形躯我”(sarire atman;身体我,肉体我,佛教称“色蕴”);2.“梦中我”(svapne atman;情意我,经验我,佛教称“受、想、行、识”的四蕴);3.“无梦我”(asvapne atman);4.“最高我”(paramatman)。由于我们对于自我的探究,必须要层层突破,才到达最后这一个“最高我”的解脱境界。因此,一般研究佛教的学者,都会普遍地认为:佛教的无我论,其实就是在全盘否定《唱赞奥义书》中四个层次的所有自我。然而,倘若我们针对代表原始佛教的《杂阿含经》或者是《相应部》,去做仔细的学术分析或研究的话,就会慢慢地发现:原始佛教时期(B.c.550—B.C.300)所能破除的“自我”,其实顶多只有前面的两个层次而已。至于第三个层次的“无梦我”,则应该是产生于部派佛教时代(B.C.300—A.D.100),当时,就曾经引起了佛教对于“轮回主体”和“涅篥主体”的讨论,从而更产生了犊子部的非即蕴非离蕴的“补特伽罗说”(pudgalavada)。因此,本论文的写作,就是透过比较哲学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把原始佛教破我的范围去做一个初步的思想锁定,才不会使得原始佛教的“无我论”,草率地沦为一种凡我必破的独断论。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七年我在《法音》写了一篇《佛教在美国──纽大教学十年记趣》,客观地介绍美国的“佛学”和东方热,特别是关于佛教文化和道德观念。较早于一九七六年在芝加哥大学《宗教史》学报发表的《观音:半个亚洲的信仰》(台湾慧炬中有译),也格于研究限制,不涉“感应”。老同学社会学者方民希认为“美中不足。”佛教究竟是一种身体力行,以奉献为宗旨,置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观,教导人们掌握自己的命运,破除迷信,凭自己坚固的信心、愿力和行为,在“苦恼忧悲满世间”的短暂人生中,面对现实,“悯己复怜他”(《水忏》)的走出一条自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中国的早期佛教史,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不能不看,这可以说是学界的共识。汤著出版于三十年代,到了五十年代,荷兰汉学家许里和(ErichZürcher)又推出一部该领域的力作,取名为《佛教征服中国》,副标题为“中国早期佛教的传播与同化...  相似文献   

13.
江苏佛教纵横谈———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茗山法师访谈录编辑:茗老您好!最近《法音》准备出一期“江苏佛教专号”,这次我能代表《法音》杂志社来采访您,深感荣幸。江苏佛教历史悠久,高僧大德辈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中国佛教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六朝时期,...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王雷泉吴立民先生1994年年初在法国答记者问时指出:佛教在过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未来是解决人类精神问题的必由之路。(明海:《缤纷法雨洒巴黎》,《法音》1994年第四期。)这段话,非...  相似文献   

15.
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民间宗教派之一“罗教”的思想体系的著作,《罗教·佛教·禅学——罗教与〈五部六册〉揭秘》近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徐小跃教授。罗教是明清两代重要的民间宗教之一。明代正德年间,山东人罗梦鸿(道号罗清)(1442—1527)创立了该教,在中国(特别是北方)下层民众中广泛流布,后世门徒奉罗清为罗祖。罗清创制的五部经典《五部六册》为罗教的宗经宝卷。徐著系作者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该书以揭示《五部六册》的文本内涵及与佛教、禅学的内在关系为重心,探讨了罗祖的悟道进程…  相似文献   

16.
佛学与易学,这是两个学科概念,但是此二者却在历史上有着很深的关系。阅读夏金华先生著的《佛学与易学》(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4月版。以下简称《佛易》),使我更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毋庸讳言,来自于“西天佛国”印度的佛教,一矣传入中国必将与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7.
文摘     
人间佛教的制度变迁李向平、高虹在2008年第10、11期《法音》上发表文章《人间佛教的制度变迁模式——当代中国四大寺庙的比较研究》。文章指出,在台湾佛教和其他社会因素的促进下,当代中国佛教和寺院从传统丛林向现代教团发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为了支持宗教学研究,反映宗教学学术研究成果,宗教文化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宗教学博士文库》。《宗教学博士文库》由黄心川、陈红星主编,首批推出的作品有:《大梵与自我──商羯罗研究》(龙达瑞著,导师:黄心川)、《神圣与世俗——南传佛教国家的宗教与政治》(宋立道著,导师:任继愈)、《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唐大潮著,导师:卿希泰)和《融合的佛教——圭峰宗密的佛学思想研究》(董群著,导师:石峻)。19世纪下半叶,德籍英国人麦克思·谬勒首先提出了“宗教学”的概念,过了100多年后,“宗教学”已经…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01,(11):13-13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一本集佛学研究、佛教教务、佛教艺术、知识信息于一体的权威性、综合性佛教月刊。自1981年创刊以来,一直受到海内外佛教界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并入选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为纪念《法音》创刊200期,满足广大信众、佛学研究者以及佛教团体、寺院和有关研究机构收藏与研究之需,本社将以往二十年的《法音》杂志(1981—2000,共196期)重新影印出版,精装成17册。每套定价2800元(内地免收邮资,海外邮资50美元),订购5套以上者给予八折优惠。欲请购者请与本刊发行部联系…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01,(11):49-49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灿烂的佛教文化。《法音》杂志主要栏目有:特载、法音论坛、专题访谈、修证指要、佛门人物、四众同修、佛教文史、胜迹巡礼、佛教艺术、政策法规、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海外佛教、黄金纽带、书林漫步、佛教文摘、禅林清韵、佛教新闻等。《法音》杂志是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