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中国近代科学落后是因为没有基督教背景吗?本文从科学与宗教起源、近代科学产生条件、基督教“理性因素”的由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憾等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考察,清楚阐明了在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真正原因,从而否定了基督教奢望贪天功为已有的徒劳努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刘大鹏、席胜魔的个案分析,探讨了近代山西传统文人对基督教的反应。由于宗教的和非宗教的各种原因,刘大鹏坚决拒绝和排斥基督教;席胜魔则接受基督教,并积极传教布道,对基督教在近代山西的传播起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先生认为1620年后中国知识阶层全部转向仇视基督教,这一论点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2007年12月16-18日,中国无神论学会在北京圆山大酒店召开了学术年会。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基督教在中国的走向”。来自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北省社科院法学所、中央民族大学等25个单位的50多位学者出席研讨会。围绕“宗教与国际关系”、“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命题,主要是针对西方来华传教势力兴办的基督教大学。近代中国基督教大学世俗化的因素,更多地来自社会变革运动的冲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基督教教会大学的办学宗旨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的现代教育法规,国立大学的竞争,特别是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推动了中国基督教大学的世俗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命题,主要是针对西方来华传教势力兴办的基督教大学。近代中国基督教大学世俗化的因素,更多地来自社会变革运动的冲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基督教教会大学的办学宗旨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的现代教育法规,国立大学的竞争,特别是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推动了中国基督教大学的世俗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近代基督教传入中国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其与中国传统宗教发生的冲突,并对这些事件的因果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7.
刘家峰先生著的《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于2008年6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宗教与社会互动的视角,对基督教与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关系及基督教所从事的乡村建设活动做了全面  相似文献   

8.
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暨基督教研究中心协办的“基督宗教来华与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于8月13日至15日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区的近5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发表了论文。与会代表主要就基督宗教来华之本土化、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近代教会教育和基督宗教来华对中国社会之影响及当代中国基督教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发言热烈,争论激烈,畅所欲言,会议始终充满着自由活泼的气氛。这次会议的显著特点是:(1)这是全国首次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学者的聚会,尤其…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我国基督教的中国化方向,是党和政府的殷切期望,更是中国教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近代以来,基督教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而大规模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曾经发生过两次规模巨大的反基督教运动:一次是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一次是1922年至1927年的非基督教运动。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审视,非基督教运动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中国民众对列强侵略的激愤抗争,带有浓重的盲目排外色彩。而非基督教运动则是中国知识阶层对宗教文化的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1.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武昌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汉阳是近代工业重镇,而汉口则是重要的近代通商口岸之一。近代以来,武汉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渊源十分突出,除辛亥首义以外,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纪念地、名人故居等历史遗产也十分丰富,构成了武汉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是一座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城市。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其信教人数众多。主要有佛教归元寺、道教长春观、伊斯兰教民权路清真寺、天主教上海路天主教堂(汉口圣若瑟堂)、基督教荣光堂等。在这里简要分析民国时期宗教历史建筑,民国时期修建的宗教建筑的宗教流派大致分为天主教和基督教。  相似文献   

12.
移民宗教研究有助于解释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问题。本文以近代广东移民与广东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为线索展开,探讨了移民对基督教在广东传播所起的推动作用、域外广东基督教移民社区形成过程、域外广东基督教文化的主要特征、全球化进程中的广东基督教文化圈等问题。研究发现,借助移民社会网络,近代广东基督教文化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共生中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发展为一个联系海内外的广东基督教文化圈。  相似文献   

13.
移民宗教研究有助于解释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问题。本文以近代广东移民与广东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为线索展开,探讨了移民对基督教在广东传播所起的推动作用、域外广东基督教移民社区形成过程、域外广东基督教文化的主要特征、全球化进程中的广东基督教文化圈等问题。研究发现,借助移民社会网络,近代广东基督教文化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共生中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发展为一个联系海内外的广东基督教文化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基督教经典文献《训真辨妄》做个案研究,考查近代西方基督宗教与中国儒家的碰撞与交融。通过《训真辨妄》中基督教附儒和批儒策略,笔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深刻揭露,揭示基督教徒在华传教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持态度及其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我国基督教的中国化方向,是党和政府的殷切希望,更是中国教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近代以来,基督教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而大规模传入中国的,被称为"洋教",我国大部  相似文献   

16.
由罗冠宗、曹圣洁、沈承恩、徐如雷、王毓华、陈忠等几位基督教著名人士撰写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侵略中国史实述评》一书是近年研究中国基督教史的一部力作,也代表了中国广大基督教徒对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关系认识的一个新水平。 (一)该书从多方面介绍了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的关系。罗冠宗先生虽自谦该书不是近代中国基督教史,但全书实际上涉及了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大量的具体事例说明了西方列强利用  相似文献   

17.
在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国家力量由弱到强建构的国家认同、基督教信教群体中波动发展的宗教认同、对民族文化的体认所体现的民族认同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共同构成和塑造了区域内的社会认同结构。近代以来基督教信教群体内这一认同结构的发展、演化,正是基督教在该地区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写照。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国家认同为里层、民族认同为中层、宗教认同为表层的"三层椭圆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引导边疆民族地区基督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左芙蓉 《孔子研究》2014,(2):54-58,11
西方传教士于近代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他们面临诸多障碍,而影响中国人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障碍之一。为了达到以基督教代替儒教的目的,他们进行了诸多改变儒教的尝试,也因此与儒家思想结下不解之缘,对耶儒关系的认知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考察这一转变及其成因不仅有助于理解近代中西文化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而且对当今世界的宗教对话、文化交流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9.
面对着宗教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事实,民众对之态度如何?基于已有研究的缺失,本文从信任的视角来展示佛道耶等诸教当前的社会形象。同时,考虑到近代以来影响国人对宗教形象判断的两大因素:科学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我们基于长三角调查数据,以民众对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信任为因变量,科学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为核心自变量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民众的信任次序从高到低为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科学主义态度对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信任有抑制作用,但对民众之于佛教的信任无显著影响;文化民族主义对佛教无实质影响,对道教信任有促进作用,对天主教和基督教则表现出抑制效果。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中国宗教的"多样但有限多元"之社会处境。  相似文献   

20.
阙保平 《中国宗教》2023,(10):56-57
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是目前中国五大宗教面临的共同任务。中国基督教中国化问题可能要比其他宗教更加艰巨而且复杂,因其固有的非传统性结构问题,以及传统性和非传统性思想问题导致的不稳定性问题。今天我要简单谈两个涉及基督教中国化的问题,一个是中国基督教现代性问题,另一个是中国基督教由救赎基督教向道德基督教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