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莫尔特曼的经世三一的上帝观典范.作者从莫尔特曼与拉纳的上帝观神学的关系出发,指出莫尔特曼的理论意图在于从新教的十字架神学出发来消解拉纳理论中所包含的内在三一和经世三一的张力.莫尔特曼的上帝观旨在于塑造一个"位格关系"中的上帝受苦的真实性,凸显栽上帝的"为我们"的特征.以此为基点,作者探讨了莫尔特曼对于基督教上帝观传统的批评,以及他的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2.
赵康英 《世界宗教研究》2011,(4):106-115,194
尤西比乌斯所著的《教会史》不仅是研究早期基督教和教会发展情况的宝贵史料,也是研究他本人宗教观的重要资料之一。《教会史》反映出尤西比乌斯的宗教观是由几种不同的神学观点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迫害神学"。通过对《教会史》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迫害神学"在教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征:早期是"异教迫害论";中期是"皇帝迫害论";而晚期则是"上帝惩罚性迫害论"。尤西比乌斯认为,所有的这些迫害其实都是上帝的安排,是上帝伟大计划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岳兆杰 《天风》2005,(10):45-45
所谓神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神的学问。社会层面中的不信仰上帝者和信仰上帝者,对这信仰有触及、有兴趣、有关注和质疑。因此可以认为,神学是对基督教信仰在社会层面中,展开了带有学术性、可陈述性、理性地思考,诠释、论证、充实、反思和检视。不信上帝的社会学者研究基督教神学,就在如此进行。信仰上帝者思考神学也在如此努力不懈。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当代基督教神学家莫尔特曼对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中"道"之概念的理解,阐释推演出莫尔特曼"道一生万"的神学体系及逻辑进路,并在"道法自然"的道家生态观视野下认识莫尔特曼的生态神学,得出莫尔特曼神学乃西方基督教思想中国化之范例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莫尔特曼的政治神学是其希望神学的逻辑延伸与必要组成部分。政治神学的特点是面向实践。它是关于复活与十字架受难的辩证和谐统一。政治神学的上帝是被钉十字架的、受苦的上帝。奥斯维辛之后的上帝不再是战无不胜的。上帝与不信神的、被上帝遗弃者结合。解放是指从政治偶像及焦虑中解放出来。拯救不仅仅是传统所谓从罪中救赎。除了罪以外,人还有无缘无故地遭受的苦难。上帝站在无辜受难者一边,并亲自受苦。这是新的神正论。人的解放不仅包括宗教偶像的破除,也包括政治偶像的破除。注重行动与成就,使人变得冷漠,对人缺乏同情,缺乏激情。现代神学的趋势是与社会现实结合更密切。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伴随着现代到后现代的变化,人们进入了自启蒙运动所带来的自主性衍生的让人捉摸不定的神学困境。德国天主教神学家卡斯培所著的《现代语境中的上帝观念》关注的是在现代处境下如何看待上帝与信仰问题。面对世俗化的冲击,卡斯培一方面充分认识到现实社会发展本身及其所呈现的问题对神学提出了新的需求或挑战,但是另一方面他仍然强调神学性的神学(在基本教义与神学命题上要与传统相符合)。道成肉身的语言存在与爱成为卡斯培诠释上帝观念,走向神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天风》2020,(4)
正于尔根·莫尔特曼是当代基督教神学界的巨擘,笔者之所以以莫尔特曼作为研究西方基督教思想切入"中国化"语境的探路者,原因有三。其一,莫尔特曼是中国文化的爱好者与推崇者,他有一个中国书房,精读过《道德经》等中国传统经典,并对传统道家思想有精到论著。他在《科学与智慧》一书的最后一章"道:中国人关于世界的奥义一一个西人眼中的《道德经》"中,阐述  相似文献   

8.
神学解释学是理解中华文化处境里上帝圣言之有效路径。中国教会正在进行的神学思想建设从这样的思的层面来看,又是一项关于如何理解上帝圣言这一话语事件的历史性事业。因此,神学思想建设最基本的认知就表现为对话语事件的语言学理解和言说式解释。在这种基本的解释学层面里,丁光训主教提出的神学思想建设其前设性导向的确立就必将首先关涉到作为基督信仰本质的基本信理,如“三位一体”和“上帝的眷顾”等。  相似文献   

9.
国内新闻     
阿尹 《天风》2017,(2):59-60
山东省基督教两会于2016年12月8日至9日,在山东神学院举办神学思想建设宣讲团201 6年讲道交流会与年终会议,围绕《中国基督教两会神学思想建设宣讲团五年规划纲要》中的年度主题,总结了201 6年的神学思想建设宣讲团工作,并围绕”使命与盼望”主题,制定新一年里宣讲工作的相关展望和规划。  相似文献   

10.
各地消息     
阿尹 《天风》2017,(2):59-60
山东省基督教两会于2016年12月8日至9日,在山东神学院举办神学思想建设宣讲团201 6年讲道交流会与年终会议,围绕《中国基督教两会神学思想建设宣讲团五年规划纲要》中的年度主题,总结了201 6年的神学思想建设宣讲团工作,并围绕”使命与盼望”主题,制定新一年里宣讲工作的相关展望和规划。  相似文献   

11.
莫尔特曼的时间观具有面向未来的开放性.他认为“创造”基于“救赎”的目的,有了创造便有了时间.时间的流变表明“起初的创造”并不圆满,世界具有无限进步的可能.在以将来为远景的盼望下,时间由暂时性向永恒性过渡,并在上帝临在的同时性与全在性中圆满终结.时间与永恒不是截然对立.时间进入永恒,也就是永恒进入时间.莫尔特曼强调时间中的永恒,俗世中的盼望.俗世之重要,自然之珍贵,价值之永存,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金容福 《天风》2004,(12):31-34
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建设,决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以更为宽广的神学视野,博采众长,对中国教会建设发展有益的普世神学成果,本期编者节选了由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上帝在亚洲人民心中》一书中,韩国神学家金容福有关民众神学的论文,以促使我们更多思考根植于本土处境的神学探索。  相似文献   

13.
宗教,其核心之处就是生与死的智慧,就是死亡阴影下人类生命的种种挣扎与抗争。对恢博大观而又独具灵性的基督教生死智慧做现代诠释。窥视基督教生死智慧的规脚,进而描绘其使人安身立命的神学弧线,无疑是莫尔特曼《来临中的上帝———基督教的终末论》(曾念粤译,香港道风出版社,2002年)一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然而,从死亡学的视角,静心品读这部当代神学大家的宏篇巨著。使人深刻感  相似文献   

14.
严锡禹 《天风》2016,(9):26-27
汪维藩老师在《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一书中,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思想引入中国神学,提出了“生生神学”的主张.在论证这一观点时,汪老师引用了蒙古人的长生天信仰,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长生天“就其静态来说,是一位‘永存的上帝’ (An Everlasting God);就其动态来说,是一位‘永远创生的上帝’ (An Ever-generating God)”(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金陵协和神学院,1997年6月版,第15页).  相似文献   

15.
林曼红 《天风》2003,(8):34-35
圣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成书历程,以不同的文体记载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人物与事件以及历代世人对上帝的认知。这就使得圣经具有多样性,不是仅有一种神学,而是包含着众多的神学思想。在意识到圣经的多样性、让每一种神学思想具有说话的空间的同时,就像认识到“某些信条比另一些信条更具有深刻的意义”一样,我们要充分地意识到有些经文比另一些经文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圣经的原句中辨认出能把我们引领到上帝活的话语的标竿来,也就是靠着恩膏的带领,借着时代的亮光,我们要能够理  相似文献   

16.
神学是处境下对上帝思考的总结,这在《圣经》中是有它深厚的基础的。《圣经》一方面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神的思考,并竭力透过历史和其中的事件来建立人们对上帝的信仰的模式;但另一方面,《圣经》也毫不掩饰在具体环境下、  相似文献   

17.
神学的核心问题是关于上帝的问题.从现象学的视域出发探讨神学的问题,不是用现象学的方法来处理神学研究的对象,而是在不断的悬置过程中,使得神学从各种偏见和先见中解放出来,让神学的问题自身来显现自身.现象学神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思考上帝如何在其自身之中显现自身.海德格尔、列维纳斯、马里翁、克尔凯郭尔和奥古斯丁的现象学神学思想,以...  相似文献   

18.
蔡同立 《天风》2004,(5):34-35
先知的神学,一直代表着以色列的社会正义和良知。先知们怀着对上帝的虔诚与忠心,热切地关注着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先知的神学总是把以色列人民的现实生活与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忧国忧民,是爱上帝和爱国的典范,是上帝真正的仆人。他们宣告上帝的旨意,传达上帝的信息,预告历史的未来,受到人们广泛的尊敬。客观地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先知神学,有助于我们领悟上帝对以色列民族的逐步带领,也能帮助我们今日进行切合时宜的神学思考。  相似文献   

19.
晓田 《天风》2004,(2):F003-F003
自1998年,中国基督教推进神学思想建设以来,金陵协和神学院更为注重在神学教育中将教学重点引向学生知识形成和建构。实际上,早在1984年,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当代中国基督教的著名领袖和神学家丁光训主教,就在其一篇《关于中国的神学教育》文章中,尖锐地指出:“我们的神学探索必须忠于圣经,忠于历史教会的教导,并同祖国面貌相称,对理应衰之但至今存留于社会阴暗的东西,则  相似文献   

20.
北京有位网络作家,叫老酷.他曾经致力于批判基督教信仰,代表作《蛮横的甲方——重读<旧约全书>》.在旧约圣经中,上帝与人立约,因此上帝就是甲方.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就是置疑旧约圣经里的上帝,是一位残暴的、蛮横的上帝.这篇文章不仅被收入他的批评、杂文合集《林中响箭》,还很快被方舟子放在批判基督教的专辑里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