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当山金殿四周围绕的148根青铜栏杆是明万历年间(1573-1619)由云南昆明及附近地区的“奉道信士”捐资铸造,专程运至武当山组装而成。从铭文的内容来看,明万历年间云南的真武信仰已很兴盛,尤以昆明地区为最;信仰之人遍及社会各阶层;其信仰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由武当山道教协会和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玄天上帝信仰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21日至23日在道教圣地湖北省武当山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3.
玄岳门是武当山"治世玄岳"石牌坊的俗称,它位于冲虚庵与遇真宫之间,上依层峦叠嶂的道教圣地武当山,下临烟波浩淼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湖光山色,互相辉映.玄岳门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鼎建与道教的神仙信仰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武当山进香风俗的形成至迟不晚于宋代,到明代达鼎盛,吸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香客,清代有衰减,但仍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长江下游民众自元代开始来武当朝斋,经明清两代,一直持续到民国年间,这期间长江下游人朝武当山的原因除明代武当山地位的尊崇、武当宫观陈设的穷极富丽及武当山自然景观的丰富外,还与长江下游自南宋以来真武信仰的兴盛有关.  相似文献   

5.
明代是武当山最为鼎盛的历史时期,武当山志的编修也蔚为大观.武当山政治地位的攀升和本山意识的强化、修志传统的影响和扶持政策的刺激、玄帝信仰的普及和旅游风气的兴起以及文化诉求的自觉和权力博弈的需要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明代武当山修志事业的发展.探讨明代武当山修志兴盛的原因,既有助于揭示明代武当山修志的特殊性,还有助于加深对道教宫观山志编纂一般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藏族是安多藏区的主体民族,其基本上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然而,汉民族广泛信仰的二郎神在该区域内也有较为普遍的崇拜和信仰。二郎神传入热贡地区后既在神像特征,又在供奉体系、模式,祭祀仪式等方面完成本地化,建构起较为成熟的信仰体系。在热贡二郎神信仰的历史传承过程中,通过与苯教和藏传佛教的长期互动和调适,而发展演变为具有跨族际、多元文化整合的神灵。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重构“西夏汉传佛教系统”,认为西夏佛教基础是辽代“圆教”信仰.此信仰基础来自于晚唐华严思想,可见西夏汉传佛教以“华严信仰”为主.西夏有两个佛教传统,即是“官方”佛教与“民间”佛教.前者最早传入西夏,思想基础为汉传佛教;藏传传统传入时代较晚,最初流传在民间.在西夏“判教”体系中,语言标准需要由“官方/民间”的标准加以补充.“官方/民间”佛教成为西夏佛教之“大传统”.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述武当道教,系指以湖北武当山为本山,以崇奉“玄帝”为主要特征的道教教团。宋代以来,玄帝已成为民众普遍信仰的道教大神,故当忽必烈营建大都发现龟蛇时,就开始崇奉玄帝。元朝统一后,玄教宗师张留孙又积极向忽必烈引荐武当道士,所以,作为传说中玄帝修真飞升之地的武当山,就成了元朝皇帝“告天祝寿”的重要道场,成了与天师道本山——龙虎山齐名的道教圣地。元代在武当山传宗的主要是全真派和清微派,两派都崇奉玄帝,并在武当修建了大量的玄帝宫观;这些宫观都属于玄教  相似文献   

9.
正让更广泛的年轻群体走近道教,了解、尊重这一古老宗教的信仰与文化,是道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获得历久弥新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武当山、武汉长春观、骊山明圣宫、济南五峰山、淄博原山等5处道教名山或宫观来说,2014年的盛夏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青春与活力。7月6日,全国大学生首届道文化夏令营在湖北武当山道教学院开营,随后在武汉长春观、西安骊山明圣宫、济南五峰山、淄博原山相继展开,  相似文献   

10.
唐开元年间崇圣寺僧尘外,又号檀子法师,著有《金刚般若经疏》等。其所立三宗义,将佛教判摄为法相、破相、法性三宗,是从法藏四教判改造而来、具有转折意义的判教理论,并对宗密的判教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他出生于农家,选择了道教作为终生信仰;他兴办宗教教育,改善出家人的修道条件;他热衷文物保护,为武当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倾尽心力……6月28日,李光富从任法融道长手中接班,成为有着58年历史的中国道教协会第7任会长。注重宗教文物保护和修缮1955年8月,李光富出生于武当山下汉水之滨的一户普通农家。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他开始从事林业技术工作。由于自幼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1984年6月,李光富辞职修道。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高标准培养道教人才,加强对研究生的综合教育,中国道教学院于10月9日至17日组织全体研究生班学员,分别赴武当山道教学院和南岳坤道班进行了为期九天的实习教学及宫观考察活  相似文献   

13.
博大精深的武当武术虽源于中国,却属于世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武当武术也将让更多的洋弟子实现他们对功夫的梦想。武当山不仅是道教玄帝信仰的祖庭,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故乡,太极张三丰的故事家喻户晓,"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有口皆碑。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传统道教文化的复  相似文献   

14.
武汉音乐学院为《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的编辑,在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指导下,于1986年至1987年3月四次上武当山及环山周围地区采集道教音乐。经整理,把武当山道教音乐写成《中国武当山道教音乐》一书,公诸海内外,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开放出一朵独具风格的艳葩。武汉音乐学院在武当山采集道教音乐中,发现道教音乐有的古韵幽邃、庄雅浑厚,有的欢快明朗、活泼多变;既有宫观庄严肃穆气氛,又有民间地区特色。雅俗无间,兼融并蓄,韵腔、曲牌,丰富多彩。学院为了便于挖掘、整理、研究这一“瑰宝”,以史新民、周振锡副院长、王忠人、向思义老师和硕士研究生刘红同学五人组织成立了“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窒”。  相似文献   

15.
天台宗智与三论宗吉藏的判教思想,是在对南北朝时期各种判教观予以非议之后形成的。这是智与吉藏判教思想共同的学术背景。同一学术背景下,智提出了"五时八教"的判教体系,其判教体系表现出建构性、圆融性与创见性的特点;吉藏则以"二藏三轮"判分经教,批判性、纯粹性与平等性为其判教主张的主要特征。通过对智与吉藏判教思想的对比解读,我们发现,吉藏判教思想中的这些特征或许正是吉藏三论宗衰而不振的原因之一,而深蕴于智判教思想中的诸多特质或许正是智天台宗绵延不绝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6.
苏磊 《法音》2010,(8):3-7
<正>一、判教的传统文化渊源判教,是佛教祖师们通过对印度佛教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学说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按照佛陀说法的先后顺序或教义深浅进行判释,使之在教理体系中各安其位,并获得相应价值的一种理论模式。判教的意义在  相似文献   

17.
江南地区民间信仰沿革考顾希佳作为地域的概念,江南这一名词在历史上似乎并不很确定。一般而言,较多人都倾向干将吴越地区指作江南,亦即今江苏北部古运河以东,江苏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的大部分地区。《淮南子》云:吴人鬼,越人畿。”可见吴越地区的鬼神崇拜,较之其他...  相似文献   

18.
慧远的判教观,可以从佛陀与信众两个层面理解。佛陀层面,慧远从根本上否定以时间为判教依据的"顿渐五时判教"。慧远根据佛陀慈悲济世的立教本怀,认为佛陀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为追求大乘的信众开示究竟佛法,而不受时间的限制。所以,佛陀所说的大乘经教都是平等究竟的。信众层面,慧远认为声闻众和菩萨众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智力"而在"愿力",强调"愿力"在大乘佛教信仰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9.
<正>楚地自古有鼓盆而歌的丧俗,鄂西北武当山地区的丧葬风俗整体上遵循着儒家礼教传统,但又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体现出一定的道教色彩。丧歌被当地人统称为"阴歌",因主要在夜晚伴以锣鼓演唱,通宵超度陪伴亡灵,当地又称之为"打待尸""夜锣鼓""阴锣鼓""围鼓子"。武当山丧歌在当地民歌所占比重较大,  相似文献   

20.
武当山是中国道教名山,被称为道教第九福地。神秘深邃的玄帝信仰、如法如律的道教科仪、缈纱空灵的道教音乐、结构精巧的道教建筑、颇具特色的道教医药、饮誉中外的道教武术(即武当武术),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绚丽多姿的武当文化。武当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不仅在祖国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