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郑伟 《哲学研究》2022,(6):32-41
“塔克-伍德”命题的关键在于,它试图在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部建立一种阶段性的“正义评价模式”并认可其“历史合理性”。对于“正义评价模式”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问题的解答,强调“意识形态的规范性作用”或建构“生产正义”理论等诸种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即无法真正解答“塔克-伍德”命题。在《反杜林论》等著作中,恩格斯阐释了价值观评价“元模式”的历史生成及其局限性,在资产阶级“正义观”问题上集中表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揭示了马克思及他本人没有从“正义”视角进行资本主义批判的原因。恩格斯的这一视角,有助于我们在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澄清“塔克-伍德”命题的“泛主体性”逻辑缺陷,摆脱价值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塔克和伍德认为马克思主张一种功能式的正义观,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非道德主义的.事实上,马克思的批判是在道德意义上进行的,其所构建的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及其道德实践合理性为他斥责资本主义为不正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与正义"论题源于罗伯特·塔克的"马克思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论断,经艾伦·伍德的进一步阐释,被学界合称为"塔克-伍德论题"。伍德的阐释虽是对塔克论证的完善,却未能克服其内在紧张:一方面指认正义的意识形态特性,论辩马克思对其拒斥与批判;另一方面又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性解释诠释马克思的正义标准,并以之论辩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伍德阐释的不足在于抽离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辩证法精神。它反映了英美激进左翼学者在马克思文本理解上的教条主义倾向。这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学者所要警惕的。  相似文献   

4.
"塔克—伍德命题"不仅试图表明,马克思既不认为资本主义不正义,也反对以不正义的名义谴责资本主义,而且认为,资本主义损害了根植于人性之中的自由/自我实现才是马克思开展批判的真实缘由。根据该命题,基于正义、权利等"道德的善"的批判在有效性与合法性上是不成立的,而只有基于人性的自由/自我实现等"非道德的善"的批判才真正有效。但是,马克思对人性等概念早已做出严格限定甚至清除。与"自由/自我实现"相比,通过"阶级利益"来解释"非道德的善"才更加贴切。这一方面是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比资产阶级的更加普遍和真实,可以有力地批判资本主义。另一方面是因为,作为阶级利益的"非道德的善"和作为正义的"道德的善"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取前舍后的关系:后者可以经由前者得到解释和定义,并在"妥为安排"之后与前者相兼容。  相似文献   

5.
艾伦·伍德在“马克思与正义”问题上所持有的否定性立场,是当今学界尝试建构马克思规范性政治哲学必然要面对的一个挑战。这种阐释的论证逻辑是:以对道德的特定解读为中间环节,从人的本质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矛盾这一前提推出作为描述性和依附性的法权正义之结论。在这种论证中,作为描述性的正义与还原性的道德观,在作为经验假设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得到定位,并共同指向对规范性道德及正义的否定。这种论证逻辑得以成立的原因在于伍德遵循“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马克思”的思想谱系,并秉持一种理性的、社会性的人性概念为社会历史以及价值提供解释基础的主张。如果将这种论证逻辑以倒推的方式呈现出来,人们会更加清楚地看到伍德的观点及其意图。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反思伍德的结论,更在于反思伍德否定性阐释的论证逻辑之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伍德、米勒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由于马克思主义遵循历史唯物主义 的立场,无法确立什么是“真正的道德规定”,最终必定会走向“道德相对主义”,进而否 定对社会形态或生产方式进行道德评价的合法性。实际上,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描述了 道德相对性现象,并且反对道德普遍主义,但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的语境中,非常明确地 给出了各式各样的道德判断,且把生产力作为道德标准的共同尺度,并内含着一种“道德进 步”的信念。因而马克思主义既不是“规范性的道德相对主义”,也不是“元道德的相对主 义”,更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批判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曼德威尔的“私恶即公利”具有矛盾性和过渡性。他既肯定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私利对公利的促进 ,私利与公利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在价值评价上又采取了矛盾的形式 ,仍然认为私利是一种“恶” ,不能摆脱或抛弃基督教禁欲主义的伦理体系。曼德威尔的思想 ,为斯密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及其伦理性质的论证提供了准备 ,在对私利或个人利益的伦理评价上 ,他的“私恶即公利”的思想成为由中世纪基督教禁欲主义过渡到近代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中间环节。他的这一矛盾的命题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个人利益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新生  李琛 《哲学动态》2023,(6):5-13+126
当前,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研究已成为学界热点,其中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对于深化马克思与正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关于马克思是否主张剥削是非正义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伍德以“中性”立场和“脆弱性”概念为核心重释了资本主义剥削,将剥削视为无涉价值的客观事实,并据此提出“马克思不主张剥削是非正义的”。伍德错误地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批判内置于西方早期现代哲学传统,抽除了马克思剥削概念的价值意涵,因此既未能把握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全部意蕴,也误解了马克思的正义理论。这一错误的根源在于,伍德摒弃了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方法,未能在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逻辑下理解马克思剥削理论与正义理论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为什么要批判资本主义?他又为何倡导社会主义呢?马克思本人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似乎是莫名其妙的。一方面,他声称提出了一种客观的、“科学的”历史理论。这一历史理论的一个根本原则是,道德价值——包括马克思主义自身的那些道德价值——是社会的和历史的产物。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又断言自己并不是一种“中立的”或“没有价值趋向的”观点。它毫不掩饰地谴责资本主义,并且不遗余力地倡导社会主义。一种批判性的观点正是它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以往的自然科学成了所谓的“经典自然科学”。现代科学描绘了一幅新的自然图景。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现代科学所揭示的新的自然图景带来了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不妨可以说,它使以往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成为“经典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的集中表现在于获得新知识的思维方法,亦即科学发现的思维方法。相应地,科学思维方式的改变也集中表现在科学发现的思维方法的变革上。科学思维的历史告诉我们,这场变革可以归结为科学发现使用的逻辑工具从推理发展到概念。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研究处于"隐蔽"状态;改革开放影响下有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探讨,构成了我国正义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并由此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研究的帷幕。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正义观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并形成了哲学反思正义问题、回应西方正义理论及发展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研究格局。近年来,学界的研究重点集中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探究正义问题,梳理、廓清西方正义理论,积极回应"塔克—伍德命题"引发的关于马克思与正义关系问题的争论,对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进行多元化阐释与解读,以期推进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之主要观点及其错误、违害,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宣扬抽象的价值主体。认为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是具有共性的即不受任何社会关系决定的人。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是直接对立的。 2.歪曲价值关系的实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民主社会主义宣扬的价值关系则是抽象的人与抽象的“自由”、“民主”、“平等”、“人道主义”的关系。比如萨特说,“人即自由”,认为人的本质即自由,人类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人的全部价值在于它是自由的。这种抽象的价值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关系。 3.宣扬绝对民主、绝对自由、绝对平等是人类的价值目标。其中民主是核心,是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要求”和无穷无尽的“最  相似文献   

13.
道德价值的研究能否成为科学,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应当”与“是”的统一。“应当”是人对自身行为的要求、愿望等的表达,“是”则是关于对象世界的本质、规律、状况等的客观描述。前者属于应然判断,后者属于实然判断。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伍德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非道德论,尼尔森对马克思的道德观作了澄清:马克思并非反对所有的道德,只是反对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道德;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概念体现了特定阶级的利益,只有代表剥削和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才具有扭曲人们认识的作用;在反对把抽象的道德观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指导原则的意义上马克思是非道德论者。  相似文献   

15.
张梧 《哲学研究》2023,(11):5-12+128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典范。立足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有助于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与世界历史意义。在世界历史展开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体现了“非资本主义”属性,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契合之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前资本主义”属性,亟待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激活,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文化土壤,这正是二者的互相成就之处。进入世界历史后,“第二个结合”破解了如何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资本主义基础薄弱的古老中国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之谜”。当前世界历史正在发生重大转变,马克思主义的“再中国化”旨在实现“再现代化”,即合理扬弃资本主义现代化,在资本主义的文明限度上重新定义现代化,此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第 1 9页 )在以往 ,这句话通常被人们理解为是对哲学功能的述说 ,但在本文看来 ,这句话在深层上蕴涵着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革命 ,因而应当被理解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命题 ,至少可以说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命题。它暗示着哲学范式的重大变革 ,即从“解释世界”的范式向“改变世界”的范式的转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以说是马克思所要创立的现代唯物主义的理论纲要 ,其中的主要论点又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得到…  相似文献   

17.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王阳明主要的思想观点,二者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产生的。知行合一,强调是“知”和“行”两者不可分离、相互作用的关系,实质是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关系,而“知行合一”的补充与扩展即为“致良知”,二者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当今,道德失衡或道德滑坡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成为社会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那么,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何处?即道德失衡或道德滑坡的实质、成因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将道德失衡或道德滑坡视为“精神现象”,那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一最基本的命题,笔者认为,当今社会的利益失衡是道德失衡或道德滑坡的主要成因。为什么?因为“义”和“利”是始终捆绑在一起的。谁都不会否定,作为道德范畴的“义”是一种“精神现象”;而“利”,则是一种“物质现象”,一种经济现象。所以我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有“义利之辨”。“辨”之实…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是一部史诗级的巨型文本,是一部关于资本主义生活世界形成、发展及其必然灭亡的叙事经典,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的真相和秘密。《资本论》的叙事结构是物象-人格结构,体现在拜物教的批判上。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客观化、复杂性的"科学的哲学",在思维中批判性和反思性地复制和再现现实生活世界。《资本论》的逻辑方法包括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专门科学方法,是现象-本质方法,或者偶然-必然(规律)方法。所谓"征候阅读法"乃是一种科学发现法,不见其所见,见其所不见:一是即现象求本质,亦即"镜像"方法;二是即偶然求必然(规律),亦即"平均"方法。  相似文献   

20.
艾伦·布坎南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既有基于法权的内在批判,又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外在批判.他以此反驳了伍德一方断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观点,又批驳了胡萨米一方辩称马克思以外在于资本主义的正义原则去批判资本主义的观点,认为正义、权利等法权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是一种缺陷性的、补救性的价值,是一种意识形态,且不起主要的革命动机的作用.应该说,布坎南的诠释在融通、综合双方的理论优长上是较为成功的,他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诠释上,虽不如伍德的立论激进,但在理论旨趣上却表现出“既捍卫历史唯物主义,也拯救正义”的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